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内科汗证培训ppt课件.ppt

32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605491267
  • 上传时间:2025-05-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89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概述,1.定义,,,,2.历史沿革,,,3.范围,,,1.定义:,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2.历史沿革,(1)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灵枢·营卫生会篇》,:“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并明确指出出汗是由于,阳气蒸发阴液所,致,《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阳加于阴,谓之汗”2.历史沿革,《内经》还认识到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生理性,-----《灵枢·五瘾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病理性,----《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2.历史沿革,(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引起者较多,“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2.历史沿革,(3)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2.历史沿革,(4)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属气虚、血虚、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病理属性的概括,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2.历史沿革,(5)明代·张景岳在《丹溪心法》基础上,对汗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指出一般情况下,“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2.历史沿革,(6)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说:“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3.范围:,,现代医学中的,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盗汗、自汗,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二、病因病机,(一)病因,,1.病后体虚,,2.情志不调,,3.嗜食辛辣,,,1.病后体虚,素体薄弱,病后体虚,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气不足,腠理开泄,肌表疏松,自汗,,,2.情志不调,忧思烦劳过度,损伤心脾阳气,心虚不能敛营,汗液外泄,耗伤阴精,虚火内生,迫津外泄,忿郁恼怒,肝郁气滞,日久化火-----火热逼津外泄,,,,3.嗜食辛辣,嗜食辛辣厚味,素体湿热偏盛,湿热内蕴,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自汗,,盗汗,,,,(二)病机,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三、诊断与病证鉴别,(一)诊断依据,,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2.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它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3.汗出病因: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病名,出汗特点,伴见症状,自汗,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多见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多见阴虚内热的症状,脱汗,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又称绝汗,为病势危急之象,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为正邪交争之象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若汗出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复病愈之象,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湿热郁蒸之表现,多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症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分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自汗、盗汗:,,2.辨阴阳虚实: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二)治疗原则,虚证:治以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实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汗证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固涩敛汗之品,,如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以增强止汗的作用三)分证论治,1.肺卫不固证,,主症:汗出恶风,易于感冒,稍劳汗出尤甚;,,兼肺气虚症状:体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少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周身酸楚舌脉:苔薄白,脉细弱证机概要: 肺气不足,表虚失固,汗液外泄治法:益气固表代表方:玉屏风散加减,加减,,(1)气虚甚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者,加党参、甘草以益气;,,(2)气虚加重出现形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温阳;,,(3)兼脾气虚,症见食少便溏,为子病及母,加炒山药、茯苓、扁豆健脾止泻4)气虚及血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者,加当归、白芍、何首乌养血附:脾气虚弱,,主症:易汗出,四肢尤多,或,当心一片汗多,,劳累或食后更甚兼症:食少神疲、气短,面色萎黄舌脉:舌淡有齿龈,苔薄白,细弱治法:补中益气方药:补中益气汤《类证治裁》“当心汗,为思虑伤脾《医宗必读》“脾虚者,壮其中气,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

      《医学入门》“但升柴俱易蜜水炒过,以杀升发之性,又欲其引参、芪至肌表,故不可缺也加减:汗多加止汗药;便溏加健脾止泻药三)分证论治,2.心血不足证,,主症: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兼心血虚症状:神疲气短,面色不华,健忘,,舌脉:舌质淡,脉细证机概要:心血耗伤,心液不藏治法:养血补心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加减:,,(1)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2)血虚甚者,症见面色不华,心悸少寐,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以补益精血三)分证论治,3.阴虚火旺证,,主症:夜寐盗汗,或有自汗兼阴虚火旺症状: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证机概要:虚火内炽,逼津外泄治法:滋阴降火代表方:当归六黄汤加减常用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加减:,,(1)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山萸肉固涩敛阴止汗;,,(2)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3)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三)分证论治,4.邪热郁蒸证,,主症:蒸蒸汗出,汗黏,或汗液易使衣服黄染;,,兼湿热内蕴症状: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脉: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逼津外泄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减:,,(1)肝胆火胜,里无湿热者取通利药2)汗液易使衣服黄染,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滑石清解郁热3)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米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临床备要,,1.更年期综合征阵发性汗出,烦躁可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2.无明显不适的汗出,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3.顽固汗出可重用山芋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