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凌 导游词.doc
4页杨凌 导游词杨凌大家都知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 4000 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 ——后稷,就在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这个后稷呢,大家肯定有点陌生,那么我就给大家说一说 1、武功是古有邰之地,相传距现在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螈,因心里不舒服经常外出散步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地面上有一个巨人足迹,觉得好奇,有意踏上去,后来就怀孕生子人们认为这个无父亲的孩子是个“不祥之物”,就把他抛弃了三次,先后扔在小巷、冰河和森林里,奇怪的是每次都有牛羊、飞鸟和人相救姜螈认为他是个神孩,就又抱回养育,起名叫“弃”弃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农艺,在母亲姜螈的教诲下很快掌握了农业知识他看到人们仅仅靠打猎维持生活,食物太单调,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非常难过,就决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存下去他想着想着上了山坡,看到满山遍野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动,人们为什么总要渔猎吃肉呢?这些树木的果实、茎叶能不能吃呢?于是,他便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遍尝百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人类找到了大量的食物,后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神农后稷尝百草,不怕蛇咬狼挡道,死而复生不动摇,只为民众能吃饱……”可是,后稷并不满足于这些发现,他看到人们为了找到可口好吃的植物,往往要走很远的路,累得满头大汗能不能在家门口自己种植呢?他反复思考、观察,惊奇地发现,飞鸟嘴里衔的种子掉在地里,人们吃完的瓜子、果核扔在地上,到第二年又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果树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天气、土壤有关系,就决定利用天气的变化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选育良种,有计划的进行农耕相传后稷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神仙下凡送来百谷种子,让他为民造福,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后稷讲学了,教咱种庄稼了!”周民一传十,十传百,教稼台前,农夫们或坐或立,黑压压一大片,静听着后稷讲解农业知识他挥着手,又是比画,又是示范,每到兴奋处,还下台手把手给人们教农耕新法噢好 !噢好 ……”人群发出阵阵赞扬声后来,后稷还在教稼台上号召并领导人们改进农具,开渠修堰,排水、灌溉,使田野一片绿油油人们都夸后稷教民种的庄稼穗儿大、颗粒饱、产量高后稷教民农耕,是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舜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广阔的有邰地赐予他 《史记·周本纪》和 《 诗经· 生民》都详细记载和颂扬了后稷的功绩,教稼台从此名扬天下。
它记载着炎黄民族农业生产远在各国之先的历史,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几千年来,有关后稷的故事广为流传那么我们知道了后稷知道他是教会人们农耕技术的人那么杨凌这个小镇为什么会发展至今已经成了一个中国特区呢?那么就是从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 1997 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 10 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 个研究院所, 3 所中专学校在不足 4 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 70 个学科近 5000 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但是,当时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示范区成立的前几年,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干为了稳定这里的人才,发挥这里的农科教优势,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国务院于 1997 年 7 月 13 日决定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实行“ 省部共建” 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国家 19 个部委与陕西省共同领导和建设。
今日杨凌,秉承古代农耕文明从国民政府进步人士创办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吸引大批农业、动植物、园林等专业的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经成为全国重点一流大学一大批专家教授已经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技术指导负责人示范区通过乡村合作社,以专家教授带农户的模式进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试验主要是设施大棚种植试验目的是要解决北方缺水情况下的旱地种植问题等等解决一系列的农业难题,是杨凌真正的成为了中国农业硅谷介绍完了杨凌,导游小李再次欢迎大家到杨凌游览,因为我们杨凌历年历届的领导人都回来杨凌视察,那么各位朋友,您来到杨凌就好比领导来到了杨凌视察,您们就是我们杨凌最尊贵的客人,我们也将奉上我们最热情最周到最贴心的的服务那么让我们一起愉快的度过,各位的杨凌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