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舞蹈的发展历程.docx
8页红色题材舞蹈的发展历程 高杨[摘 要]红色题材舞蹈,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至今未间断过,而在这不同的时期,红色题材舞蹈的发展历程有着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红色题材舞蹈本身对于中国革命历史有着自身独特的解读,所以在新中国的文艺发展史上,一直是个热门的研究视点本文通过红色题材舞蹈发展历程当中不同时期的视角切入,一方面对新中国舞蹈发展史上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红色题材舞蹈进行梳理;另一方面是对于这不同时期当中红色题材舞蹈的内容形式、表达思想、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关键词] 红色题材;时期;多元化[]J705 []A []1007-2233(2018)01-0115-03“‘红色题材的舞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像文学、影视、京剧、歌曲和舞蹈等艺术一样未曾间断,对于这类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作品更是广为流传”[1]红色题材”系列的艺术对于领导阶层、广大人民的思想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对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一定的领引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红色题材”的艺术逐渐趋于亲民化,这个时期所反映的“红色”与其说是中国红色历史的回顾,不如说是国人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一种集体记忆或者一种“红色”情结。
红色题材舞蹈”系列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当中,有着无形的记叙功能,它们是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载体红色电影当中一幕幕红色的镜头,红色歌曲中一句句刻骨铭心的政治语录,红色题材舞蹈当中一个个具有标志性的红色动作,这些都是对于“红色”的记忆,更是“红色题材”的主旋律因为有了这些红色作品的一一呈现,才使中国文艺发展史有了一定的可究性,并且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反思的地方一、两个时期下的“红色题材舞蹈”(一)改革开放前的红色题材舞蹈“红色题材舞蹈”的诞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华北大学所创作的《人民胜利万岁》,这部作品不仅是见证和庆贺新中国的诞生,同时也开始引领中国“红色题材舞蹈”之路的伊始,后来的红色题材舞蹈史诗《东方红》就是由该作品所发展而成的到了1959年,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创作演出了红色舞剧《蝶恋花》,这部舞剧的题材取自于毛泽东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这不仅彰显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情怀,又体现了军队舞蹈的另一般风姿;同时期的作品还有《五朵红云》《不朽的战士》等大型的红色舞剧而这期间最具有影响力和最能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题材舞蹈”是在1964年所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部作品诞生半个世纪深受欢迎。
所谓巨作,在背后的努力和艰辛实属不易,《东方红》的前身不仅是受到新中国首部红色舞剧《人民胜利万岁》的影响,还有来自于各种文艺演出的实践,例如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所创作演出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大型晚会,还有《上海之春群众歌咏大会——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的成功演出,有了这些经验,这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五周年的时刻搬上了历史的舞台这部作品其宏观壮美的画面和波澜壮阔的气势代表了“文革”前期中国歌舞水平的最高标准,其意义远远要大于“红色题材舞蹈”,可以说是记叙中国革命历史的华丽篇章,这部巨作也不愧是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的“红色典范”同年,由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创作演出的红色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了,这部舞剧所塑造的琼花和洪常青两位革命英雄让人们有了深刻的印象,这部舞剧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实践,还有就是它用西方的艺术形式对于中国政治和革命历史的解读,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到了1965年,由上海舞蹈学校创作演出的《白毛女》,这是一部关于阶级意识形态下斗争的作品,这部作品当中的很多舞段极具代表性,如《北风吹》和《红头绳》等,《白毛女》是把西方高雅艺术在中国的社会形态下亲民化,同时也是对于中国芭蕾舞剧的进一步探索。
《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这“一红一白”相继成为我国红色经典的“样板戏”二)改革开放后的红色题材舞蹈“1984年,到了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又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诞生了,它可谓是《东方红》的姊妹篇,其创作的风格和艺术形式上看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团队也有不少之前参与《东方红》舞剧的艺术家”[2]这部舞剧叙述了140多年的中国的革命发展史,而且把众多的领袖人物在舞剧當中艺术升华,这部舞剧是中国当代史上第二部“红色题材”的经典之作它所涉及的内容相比于《东方红》更加大,《东方红》讲述的是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而《中国革命之歌》则把这时间线拉长扩展,它所表现的是从1840年到1984年一百多年中国的发展历史在《中国革命之歌》当中最大的影响是在该剧当中所呈现的领袖形象的个人画面惟妙惟肖,虽然《中国革命之歌》没有《东方红》当时那样轰动效应,但其在中国红色题材舞蹈艺术发展的舞台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所处的时代不同,更多时候可以把它看作为一部关于红色的记忆到了后来“红色题材舞蹈”的发展过程当中,一大批的红色舞剧涌现,到了199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广州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星海黄河》和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傲雪花红》把冼星海和刘胡兰这两个形象搬到了舞台上。
再到进入了21世纪初,空政文工团的《红梅赞》,广东省歌舞剧院的《风雨红棉》,还有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雪花雪花》等一系列的红色题材舞蹈相贯而出到了2009年,又一部红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诞生了,它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之后又一座“红色题材舞蹈”的高峰,这三部堪称中国红色舞剧的“三大红色经典”二、“红色题材舞蹈”的多面解读(一)人物形象及角色塑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期间的红色题材舞蹈题材大多数以激昂的节奏,宏伟的场面为主,例如由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所创作演出的《人民胜利万岁》,还有吴晓邦所编创的《进军舞》,不管大到舞剧,小到舞蹈剧目,这一期间在舞蹈的内容形式上,其特定的人物形象特点偏于钝化,而让观众感受更多的是新中国成立的胜利号召的主旋律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红色题材舞蹈题材有了新的变化,作品内容当中增添了更多的政治话语,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其革命特色更为明显,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创作演出的《红色娘子军》,该作品当中所塑造的两个革命英雄人物——琼花和洪常青,在表现的故事和主题上,更注重一种直白易懂的表现方式,情节上没有像其他艺术形式的《红色娘子军》那样曲折变化和跌宕起伏。
例如在《红色娘子军》当中,琼花在万泉河边上党课,洪常青在烈火当中壮烈牺牲,这些情节内容都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而到了改革开放后,红色题材舞蹈题材的作品慢慢也开始转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得到了解放,政治色彩开始淡化,对于整个人物角色的塑造更加追求有情感,有思想1984年于北京上演的《中国革命之歌》再一次轰动全国,其把众多的领袖人物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上,领袖们的事迹和真情都表现得极为动情感人在此期间,总政歌舞团所编创的《八女投江》所表现的抗日时期东北女战士雄心壮志、宁死不屈的精神,在内容上跟注重人性之美、对美好的向往追求与60年代的作品相比,它更赋予了一层人文的革命情怀,更富有人情味些到了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红色题材舞蹈题材得到了大大解放,对于革命英雄人物的塑造,不仅考虑了其事迹的写实性,还有如何把该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与之交融,更加全面地对于一个舞蹈人物形象进行客观性的编创由山西省歌舞剧院所编创的《傲雪花红》,从人物刘胡兰身上,不仅能感受到其坚定的爱国情怀,还能从舞蹈当中了解到刘胡兰人生旅途和她对理想的追求,革命情怀与人文情怀相互交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红色题材舞蹈题材的发展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六十多年,那些革命英雄人物在人们心中难以磨灭,在观看舞剧的时候,我们从人物角色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他们光辉的英雄事迹,还有他们内心的坚毅的、复杂的情感,随着舞蹈的不断发展,对于红色人物的塑造将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细腻。
二)内容形式和舞蹈构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红色题材”的艺术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在新中国红色题材舞蹈的发展过程当中,其主旋律不变的是记叙革命历史,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而这也反映出了“红色题材舞蹈”所围绕的主题和发展形态其中最为成功的是1949年的《东方红》,其次还有1999年的《中国革命之歌》和2009年的《复兴之路》,这些红色大型的音乐舞蹈史诗成为了红色题材舞蹈发展历程中永恒不变的经典,而这也说明一个现象,对于庆祝新中国周年庆的时候,最为成功并且最为常见的形式都是以音乐舞蹈史诗的形式呈现,其场面之宏大,人数之众多,气势之澎湃,是其他的艺术所不能及的在中国的红色题材舞蹈发展中也有着另一条线路在探索,例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以西方芭蕾舞剧的形式进行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诉说,通过西方的高雅艺术来阐述中国的发展史的表达形式,这一中西结合也算是红色题材舞蹈的发展历程中的“奇葩”这些红色题材舞蹈的主旋律下,也有一大批新的红色题材舞蹈涌现,《星海黄河》《红梅赞》《傲雪花红》等刻画人物英雄的红色题材舞剧相继诞生,在舞蹈当中,冼星海、江姐、刘胡兰等英雄形象一幕幕生动刻画得惟妙惟肖,而这一红色人物的记叙形式也深受观众们的欢迎。
三)表达思想及社会影响“红色题材舞蹈”的思想主旨和社会的主旋律是紧紧相扣的,它以舞剧的形式来表现红色主题,就本身具备了政治服务化的作用不仅是红色题材舞蹈,当时的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电影都具备此类功能,它们都是政治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更加间接却又直白的艺术方式去表达政治,说教政治艺术家们在这红色的年代,他们是最先受到教化的,然后才以舞蹈、文学等艺术的形式作为载体去表现政治最为明显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段时期,大量的红色作品涌现而出,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洗礼,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红色题材舞蹈”的开山之作《东方红》是当时新中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红色作品,它不仅放映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史,还融入了毛泽东及共产党的思想,再以音乐舞蹈的形式达到了一种说教的功能在当时,可谓“文艺服务于政治”,其政治的思想理念之深,艺术的水平之高是当时“红色题材”作品的模范到了改革开放后的时期,“红色题材”作品的思想主旨也渐渐发生转变,这时刻与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一时期,革命斗争和阶级斗争已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了,这个时代更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去迎接艺术,所以这个时期的文艺事业可谓“百家争鸣”,对于红色作品来说的表现思想和内容也得到了大大解放。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下政治逐渐转变,“红色题材舞蹈”不再像以前那样偏重于政治说教,而是在追求更高的艺术层面和水平,仅以借红色题材作为载体来表现舞蹈艺术,这一形态的转变是从“文艺服务政治”到一个“文艺表现政治”的过程转化红色题材舞蹈”的定义是以红色主题的人物、故事、情节作为整个舞蹈的表达内容,而政治的思想也汇入其中,到改革开放后,这个观念慢慢发生转变,人们在观看“红色题材舞蹈”的时候,看到的更是内心一种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情结,是具有一种缅怀精神在里面的,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也渐渐削弱,这使“红色题材舞蹈”更偏于浪漫化的趋势发展,这往后的过程发展当中,“红色题材舞蹈”也会随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发展变化而变化结 语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当中,“红色题材舞蹈”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而“红色精神”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这是对于中国过去历史的纪念和缅怀,也是对于未来中国发展前进道路上一块自我反省的镜子对于“红色题材舞蹈题材”,无论从不同时期的变化上,还是内容形式、思想主题上都是离不开“红色主题”,而从三大“红色经典”《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以及《复兴之路》来看,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周年庆离不开音乐舞蹈史诗作为载体的表现,而在往后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红色主题”的变化到底会怎么走无人知晓,对于前面时期“红色题材舞蹈”多元化的解读,在未来的变化當中,会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1]于 平.从《人民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