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生心理问题引关注 行囊也需打包心理健康.docx
7页留学生心理问题引关注 行囊也需打包心理健康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是中国学生留学的痛点之一迫于文化冲突和学业压力,每年都有中国留学生,特殊是低龄留学生因为负面心情而出现抑郁症、精神疾病等问题,严峻影响其在海外顺当完成学业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燃眉之急 秋季刚开学,13岁的函就被监护人带到我的办公室她刚从北京来到一所私立寄宿学校读9年级,尽管学校支配了新老学生结对,组织新生周末旅游等活动,开学一周内,函还是因为不和任何人讲话而被校方要求找心理询问师,以解除心理障碍的可能 2000年起先在国外做学校心理学医生,函是我服务过的第一位小留学生从那年起,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起先出现在我工作的公立初中和中学及四周的私立寄宿学校里 注意抗挫折力、减压机制、沟通实力等软因素培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有意开放并降低中国小留学生签证门槛,大批低龄学生早早离开父母来海外学习和生活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是,海外学校并没有为这些急速增加的国际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资源其实,探讨生走出国门,能够增长见识,但并不应当激励中国孩子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缘由是他们心理应变实力、自我管理、平安意识都不够成熟情形令人担忧。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舒缓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为社区做贡献的状态2022至2022学年,宾州高校1800多位中国留学生中大约有12%寻求过心理询问小留学生因为更分散,还没有普查数据,但因为各种适应不良出现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起先越来越引起大众关注为此,当爱子心切的父母为孩子们打包最新款的手提电脑、足够的学费和时尚的衣着时,有没有问过:留学的行囊里,心理健康装备好了吗? 初二来到海外留学的颖同学,父亲陪读了一年后,在初三起先出现焦虑症状,高一发展成厌食症,身体的虚弱起先造成长期旷课,最终被学校劝退曾在国内成果不差,主动参与机器人队等活动,同伴关系也良好的程同学,高一突然被转到海外留学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学习和生活上失去了成就感和密切的人际关系,没了上进的动力,程起先沉迷于电脑嬉戏,荒废学业不说,脾气也起先异样急躁,心情起伏大,最终以被开除告终 当然,适应得好的小留学生也有,但占少数比如刚满14岁的桑妮,一到国外私立中学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业和课外社团中,并忙着参与舞会等各种活动虽然桑妮也有文化上的困惑,比如对国外同学相对成熟、开放的穿衣装扮有认知差异,但开放的看法和剧烈的求知欲,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上的顺当适应,为她之后4年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比这两类孩子,不难发觉,是否在成长过程中培育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发展了抗挫折力、减压机制、沟通实力等软因素,起着关键作用 全面了解,知难而进,培育独立生活和自理实力 在人们唏嘘感叹国内众多因压力或高考失利而悲观的孩子时,很少有人想到,彼岸那看似自由的校内也远不是轻松的乐园以美国为例,美国压力(The Stress in America)报道表示,美国青少年(13至17岁)压力指数超过健康标准,83%认为学校是压力的主要来源其中,40%表示自己易怒,36%表示惊慌或者焦虑,30%长期心情低落或者抑郁美国大约10.7%的青少年被确诊有抑郁症,5.9%有严峻焦虑症状斯坦福高校最新一项对近5000名中学生的普查发觉,54%的女生和32%的男生表示他们在最近1个月有3个以上与压力有关的身体症状,如头疼、腹痛、难以入睡等 函出国前,其父母始终坚信国外中学课程简洁,国内中上游学生肯定可以在那里出类拔萃,因此除了参与入学考试外,并没有帮助函做任何其他打算函说,她并没有反对出国读中学的确定,但对国外教化不了解,学校也是父母选的,学习没有目标开学后,函被繁重的课业打个措手不及,导致抑郁 相比之下,桑妮早就了解到国外中学课程虽内容不如国内的深,但侧重理解和应用,强调沟通合作,同时还要考虑课外活动的全面发展,想完成得好并不简单。
桑妮的英语在国内就做好了充分的打算,托福110分,口语也特别好,所以在学习方面基本不须要过渡最难得的是,她在国内就养成了勤奋的学习习惯,小学升初中考上了深圳百合外国语学校这所全寄宿制初中,不仅学术强,还特别注意素养教化,每个月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桑妮主动参与,如校内广播主持人、外语节组织者等她在班里年龄最小,却担当了宿舍长,帮助老师管理宿舍托福和相关考试、申请文书和校内面试等,都是她和家长一起思索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势劣势,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中学桑妮习惯并期盼惊慌的学习节奏,并在出国前刻意培育自己的独立生活和自理实力,这和安排通过留学来躲避高考,或留学并非己意的学生,在心理上有天壤之别 建立成就感和密切人际关系,勿盲目崇拜西方教化 健康成长,孩子须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感受到成就感和密切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马斯洛被广为引用的需求层次理论发觉,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金字塔尖前,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肯定要先满意自己平安感,爱和敬重的需求假如没有被认同、接纳和敬重,人就简单产生剧烈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不但很难有实现自我潜力的动力,而且为心理健康问题埋下隐患 询问后发觉,函出国前在家已经近两年没和父母说过一句话了。
在原来的学校有几位要好的同学,但从不和老师讲话到了寄宿学校后,因为英文困难和较内向的特性,照旧对谁也不理父母没想到沟通困难不但阻碍了学习的进步和人际交往,还在留学当地文化中被看作心理障碍的征兆之后的2年,尽管有英文老师一对一,周末一位华裔老师带她出去散心,函大部分时间都是郁郁寡欢,主课成果滞留在C和D之间,用她的话说是提不起精神学习,出现稍微抑郁的症状 青春期(12至18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其间,青少年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找寻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位置,所以自己是否被环境认可和敬重对心理健康有关键作用同时,总管对危急和冒险的推断、限制冲动、负责安排和选择行为的大脑额叶(frontal lobe) ,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这是许多青少年心情化、易怒、冲动、留意力不集中、做事欠条理、易受毒品和酒的诱惑以及喜爱冒险的本质缘由而且,青少年时期原来就是精神健康问题的高危期小大人一样的少年,因为荷尔蒙的改变,心情易波动,行为等各方面须要父母更多的耐性和引导而且,这么关键的发展阶段,连土生土长的中学生都面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挑战,更何况背井离乡的小留学生呢? 任何改变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特殊是突然来到完全生疏的环境。
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绝大多数小留学生短时间内很难融入新同学的圈子,简单产生自卑感和边缘感同时,当心理遇到问题时,不习惯与别人共享青少年在外面受到挫折、孤独、无助的时候,也很少知道该怎样减压,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亲人或好友,能常常沟通、探讨、释放惊慌心情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关键 函是幸运的10年级结束时,她的父母痛下决心让她转学回到北京回国后,函心情开心,很快跟上国内中学的节奏两年后,我接到她顺当考入美术学院的好消息以函当时的状态,假如留在国外,能否按时毕业都是未知数 总之,家长急着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其苦心不难理解不过,因此而盲目崇拜西方教化,看不到文化差异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巨大挑战,隐患无穷最好的教化不肯定在国外,除非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学习看法和行为习惯,否则不应当让他们在18岁前自己去国外读书假如缺乏平安感,丢失了在熟识的环境下发展主动的自我意识以及健康的抗压机制的机会,留学只会增加心理问题爆发的机率作者谢刚,系美国旧金山湾区学校心理学家、天普高校学校心理学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