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让徐州读后感(可编辑).docx
3页三国演义让徐州读后感 三国演义让徐州叙述三国时期,曹*围攻徐州,徐州府君陶谦将刘、关、张三兄弟请来解围,痛陈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恶行,并待为上宾,诚恳邀请刘备主持徐州政务,以表示自己对汉王朝的衷心以下是我整理的三国演义让徐州(读后感),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刘备是个伪君子,但有时候我有觉得他还有几分真实存在的仁义之心,例如三让徐州的(故事),就是刘备与陶谦的君子之风,刘备答应救徐州,并没有要徐州,陶谦觉得刘备不乘人之危,实在是难度,而且也只有刘备能够让徐州得到安宁,因此将徐州让与刘备 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发生在刘备出道创业初期阶段,这个故事能给人很多想法,特别是对于时势的观察和把握 这个故事的出处是在三国演义小说的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 故事背景:割据兖州的曹*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当时曹*不日将围困徐州,陶谦为了徐州百姓不受屠戮,请北海相孔融及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
第一让:孔融和田楷到达徐州,和陶谦商议,要请刘备来相助,因为刘备刚刚因为三英战吕布而成就了威名刘备领*来徐州,在徐州城外打败了于禁的*队,陶谦出门相迎,要将自己的徐州牧职位交托给刘备,刘备未答应 第二让:曹*战败之后,谋士劝谏曹*,此时形式不利,不如暂且撤走,人情送给刘备,以后再来陶谦见曹*撤走,庆祝徐州解围,宴会上,陶谦又提出将徐州牧交托刘备,刘备未答应 第三让:陶谦年老染病,日渐沉重,请刘备来商议徐州*事,再次提出让位,刘备未答应,说陶谦之子尚在,应该让他们接手徐州之事结果陶谦此时病逝,并且强烈希望刘备接受徐州牧刘备最后在徐州老百姓的拥护之下,上任了徐州牧 刘备此人,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分明看得出,是个很能把我局势的人,他很想拥有徐州,但是徐州不是个安全的地方,袁术,袁绍,曹*,吕布等等,各路人马都想吃掉这块肉所以刘备的拒绝也是有些道理的,特别是第一次的拒绝,可能是真的不敢要这个地方,因为曹*还没走,正兴师问罪而来第二次的的拒绝,应该是因为刘备还要收买人心,人心不向,则难以让老百姓心悦诚服,毕竟陶谦在徐州经营了那么多年,来个外人,说拿走就拿走是不合适的那么在第三次让徐州中,我们看到刘备提出应该让陶谦之子阶梯徐州牧,这说明刘备还存在接手徐州的大问题,那就是名正言顺,古代,是非常讲究这一点的,地方诸侯的交替和天子一样,也有很多类似正统的观念。
那么在陶谦要求亲口要求不传位给其子的时候,刘备恐怕已经迫不及待了此时,刘备是民心所向,言正名顺了 那么曹*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又如何呢?曹*在起义之前,是因为孟德献*的事情而不得不走的那时候,我们对曹*的看法是具备英雄侠义之气,有胆有识,敢为人所不为,替天行道然后,在其家人被陶谦手下杀害之后,曹*变得很不理智了,似乎看到了他的血腥残忍的一面,张?一人之过,怎么能殃及老百姓呢?这一路,曹*所到之处,都是凶残杀戮,连百姓都不放过这就太说不过去了,好像从曹*到徐州之间的路上,所有的百姓都是曹*的杀父仇人似的,这种做法,让曹*失去了民心,也为刘备的取代徐州打下了基础,何况后来曹*又不得不撤并,等于又卖了一个极大的人情给刘备,所以,曹*所为,得罪了部分百姓,但是结交了诸侯(刘备),也算是有利有弊了 曹*和刘备在三让徐州的故事中,曹*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贻误大事,最终选择离开,刘备因为解围也得到了民心和徐州也正是如此,最后曹*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得到了天子的请求,带兵进京,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如果曹*屠戮了徐州百姓,那么以后会不会让他带兵进京,还是个大问号呢? 3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