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溶霞的案例分析.doc
3页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秦溶霞 我们班的闫将同学,家境贫寒,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丢下三个孩子杳无音讯,平时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村里学生较少没有老师,到了四年级只能送到镇上我们邢家要中心校闫将同学的行为习惯极差,经常偷拿别人的东西、打架,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在班的影响较大,在学校的影响更大每天不是低年级的学生向我来告状,他欺负别人或拿别人东西,就是高年级的学生打了他每天没有这么几状,天是黑不了的正如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哪个家长受得了,我这老师也不例外我跟着他也是常常惹学生、惹老师不高兴这样他几乎成了我的贴身保镖,我心里头很是窝火经过调查、走访我才真正了解了这位学生,并分析出了他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一、情感方面存在缺失父母常年不在家,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致使他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一切都很冷漠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都很容易走向极端这样的孩子没有父母对他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他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创伤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不在跟前,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而爷爷奶奶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他们对孩子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三、学校教育鞭长莫及我们村里的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而且村里的老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更是难以实现,对这些“问题儿童”根本无从下手对其进行管理 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后,我觉得心里没有那么生气了,更多的是同情这个孩子10岁的孩子,正是赖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正是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而却因为家庭的原因使他的成长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我决心帮助他,帮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找回自己,重拾信心,不再自暴自弃,不求上进我们学校实行的是寄宿制管理,孩子们一个大礼拜才能回一次家平日里或过节时,只能是父母或亲戚来看望,来时肯定少不了给孩子们带些好吃的而闫将只能在旁边默默地看着、羡慕着,有时还会偷拿人家别人的的好吃的我打心底里是同情、是难过那次他把同学几天都没舍得喝的饮料给偷喝了,那位同学哭的很伤心找我来告状,我听了既可气又可笑赶紧给那位同学买了一瓶饮料,他才不哭了之后我把闫将叫到办公室,给了他一块月饼、一袋小当家,看着他吃的津津有味,我心里的火气早消了,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难过等他吃完之后我和他聊了一会,并对他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孩子慢慢地对我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进行心灵交流,这样慢慢地他从思想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我保证他会改正错误。
此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注意他、表扬他,没有机会,我就会创造机会让他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慢慢地闫将同学的学习、生活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正应了那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注意,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奋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做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三年的教学工作,可谓是酸甜苦辣样样滋味皆在其中工作不可能尽善尽美,但需尽心尽职我总想,只要每个教师能够以爱心、耐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