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太战略”最新进展与前景评估.docx
27页美国“印太战略”最新进展与前景评估刘鸣摘要:本文重点回顾与评估“印太战略”2017—2020年来基本进展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主要进展集中反映在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与伙伴关系三个支柱建设上,具体包括:美印战略与军事合作;美国各军种战略战术资源以中国为假想敌进行的调整与部署,加强陆海空军力量在所谓“第一岛链”的部署;抗衡“一带一路”机制的构建;在南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国展开的争取人心与民心的项目,推进非传统安全的合作其军事指挥结构与冲突应对模式的变化与基础设施建设“新秩序”的构建尤为突出,将给“一带一路”建设和我国的海外利益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其未来发展存在多方面制约因素,包括美日印澳四国战略利益不同、缺乏东盟支持、财政资源不足、跨机构领导与协调缺失、私有化的经济体制不适应于参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词:美印战略合作;“五岛链构想”;前沿和轮流部署一、问题导出:“印太战略”概念歧义与研究重点从2017年11月始,特朗普政府先后发布了《印太战略报告》《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报告》和《美国对华战略报告》按照《印太战略报告》的框架导引,“印太战略”正在渐进有序地推进作为该战略的代表性对话机制,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QUAD)在2019年9月正式升级为部长级机制。
2020年10月,四国第二次外长会议在东京举行,会议没有就建立“印太版北约”达成协议,但同意继续每年进行部长级会议、工作层会议与专家会议全球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爆发以来,四国在2020年3月以合作抗疫的名义举行了“四边安全对话+”视频会议,邀请了新西兰、韩国与越南参加,到2020年9月共举行了12次类似会议目前对“印太战略”研究文献众多,但由于该战略出台不久,所以这些研究中存在引用官方材料较多、前瞻性内容占多、视角雷同化等问题二战后,美国出台了不少战略,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战略辩论后的结晶,既反映了美国学界长期战略研究的底蕴,也必然结合了美国官方对中长期的安全格局与战略竞争的现实主义思考,留下了一系列经典的战略范式但“印太战略”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目前均没有达到这个阶段印太战略”存在着决心、规划、愿景、伙伴等诸多问题,其出台的手段、外交行动与资源调配显示出即兴性与过激反应性的内容远多于精细的谋划美方的研究往往政治正确性、必要性的论证与前瞻性的构想要远多于对战略构思的内涵、框架、路径与资源调控等基本元素的分析,更缺乏在复杂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应对与统筹的指向澳大利亚印太问题研究学者麦德卡夫认为“印太”是一个地区概念,它仅仅是对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加速经济与安全联系后形成的单一战略体系的承认和提炼,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战略思维和设想。
对本地区中等国家、东盟而言,“印太概念不是服务于排斥或遏制中国目的……它主要框定一种战略来协调预防中国称霸或中美竞争失控”美国智库近期的一份报告则质疑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印太战略”,因为它“缺失一个可以对多方面努力进行详解的统括性战略(overarching strategy)”中国学者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者认为“印太”是一种地理的想象,也是一种地缘的战略及一种秩序的愿景,目前还处于“想象”和“战略”之间;二者认为“印太战略”主要是应对中国军队海上崛起及“走出去”布局,力图遏制中国“外线”能力的发展,并对“内线”实施全面紧逼,确保美国在所有“印太”海域的战略优势,该战略以军事安全为主、经济社会为辅从“印太战略”的实践来看,它已经从“四边安全对话”机制建设的重点,扩展到美军重新整合大战区指挥系统,发展新的联合作战概念与理念,升级与印度的全面战略合作,扩大与盟友之间的军事协同演练与协调,强化在南海岛礁及其周边海域的挑衅性“自由航行”,构建基础设施建设秩序从未来的发展方向看,不排除该战略将向经营“印太地区民主国家联盟”方向发展,打造“去中国与朝鲜”的经济—技术—防务—民主治理的合作共同体本文认为,当前的“印太战略”就是美国实施对华战略竞争与发起“2.0版冷战”的一个浓缩版,是美国在全域性进攻性现实主义范式驱动下,以印太区域为空间的权力扩展与构建基础设施“新秩序”的一个实验性的混合战略。
鉴于美国是一个经过二战、冷战、后冷战拼斗的超级大国,其推进的任何战略我们都不能低估与小觑从长时段的视角观察,在印太地区结盟组阵制衡中国将是美国的一种战略常态所以,将这个战略置于国际大变局、中美战略竞争长期化、复杂化的大背景进行持续比较研究,在学术上与国家安全战略上是有意义的鉴于“印太战略”尚未达到系统设计性与全局整合性的水平,所以,本文研究主要以爬梳美国一系列对华战略研究报告、官方文献,近三年以来执行的基本进程为主线,重点考察该战略中“军备整新、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与核心伙伴关系”三大支柱发展情况,尤其关注国内研究文献比较忽视的点与面的情况通过梳理性提炼与论证来更准确探寻这个战略的模式、动力、特点与基本轨迹二、美国在“印太战略”军事领域的推进及其重点根据“印太战略”的规划,美国于2018年5月30日在原太平洋司令部基础上将其更名为“印太司令部”,该司令部是美国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的联合作战司令部这种战区的扩大,反映了美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准备在更广阔的地缘空间进行博弈的设想目前,美军方对华军事战略有三种辩论中的选项:大陆打击(Mainland Strikes)、远程封锁(Distant Blockade)和海上拒止(Maritime Denial)。
这三种战略各有优劣,未定次序,但作为战略的预防性目标,美军强调将重点加强对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航道、要地的控制,维持绝对优势,力争把中国的力量抑制在所谓“第一岛链”内从战术上考虑,美军认为与中国的冲突更多会发生在非直接触发冲突的“灰色地带”,包括遭遇胁迫性的挑战,因此,要突出发展适应新挑战、非对称作战的战略概念、应对技术,特别是阻绝性威慑能力(deterrence by denial)2.1美军力图通过巩固与拓展在印度洋的战略空间,确保其太平洋—印度洋地缘平衡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在吉布提建设军队保障基地,美印认为印度洋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其中,美战略界有研究提出了所谓的“五岛链构想”第四岛链始自瓜达尔港,沿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西海岸南下,经汉班托塔港向南延伸至迪戈加西亚基地,从北向南将印度洋一分为二第五岛链从吉布提的塔朱拉湾开始,穿过亚丁湾,沿着非洲之角向东转折,然后从非洲东海岸一路向南穿越莫桑比克海峡这种所谓“五岛链构想”以中国海军投送力增长的轨迹为防范假想,力图确保美国在太平洋、印度洋拥有的制海权及现存的战略格局由于中国军队在印度洋区域除了用于亚丁湾反海盗的吉布提保障基地外,没有任何军事基地与驻防,中国海军舰船的航行、演练与港口访问也没有上升到获取印度洋制海权的高度,所以美国这种所谓“五岛链构想”仅仅是一个假想,但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战略预警。
印度洋是连通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全球每年约有66%的石油贸易和50%的集装箱通过印度洋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油轮运送虽然印度是印度洋最大沿岸国家,拥有先天优势,但其海军实力有限所以,美国在“印太战略”中,仍然以其自身的海军力量部署为主轴,确保在未来冲突时能够对海上贸易交通线实行远距离封锁和控制美国中短期对印度洋的最大关注点就是继续控制查戈斯群岛及其核心岛屿迪戈加西亚岛,这里是美海军舰队重要中继补给站,也是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战略轰炸机的前线基地由于斯里兰卡与查戈斯群岛遥遥相对,扼中印度洋通道的东西两侧,因此,美军方对斯里兰卡的三大港口(科伦坡、汉班托塔和亭可马里)战略意义也非常关注,争取使亭可马里成为美海军的后勤补给基地,以与美属迪戈加西亚基地、新加坡樟宜军港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战术三角,全面控制从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海域查戈斯群岛是英属印度洋领地,原属毛里求斯,1965年在毛里求斯独立时被英国强行购买国际法院、联合国大会、英国高等法院均要求英国将查戈斯群岛归还给毛里求斯考虑到英国面临的非殖民化的压力与2036年租期到期的不确定性,美国可能会要求英国放弃其控制权,由美国与毛里求斯寻求继续租借迪戈加西亚岛的解决方案,毛方也乐意与美签订99年的新租约来换取主权、经济收益与安全保障。
但从菲律宾、日本冲绳的经验看,也不排除今后毛里求斯会突然宣布收回迪戈加西亚岛或以新的法律来限制美国的军事活动因此,美仍然希望在马尔代夫、塞舌尔或斯里兰卡之间找一个后备军事基地从2016年3月至今,约有14批次美舰对斯里兰卡进行港口访问,包括“斯坦尼斯”号航母停靠亭可马里外海,利用舰载运输机进行补给,并利用科伦坡班达拉奈克国际机场进行空中补给2.2美军不断在印太地区发展和强化新型武器的战略威慑美军在印太地区有2000架战机、200多艘舰船和潜艇、37万士兵与水手但美军认为,目前单靠数量已很难胜出中国,需要提升新型领域作战能力为此,美军计划重点部署与发展兼具远程、高速、致命性精确打击武器,包括400枚中程空对空高超音速导弹、增程联合空对地导弹、海上打击战术战斧导弹、远程空射巡航导弹和高能固体激光武器系统(LWSD)等其中,美军最重要的武器发展与部署包括:① LRASM-A隐形导弹,攻击目标是航母、两栖攻击舰、大型驱逐舰等大型水面舰体②可能在“第一岛链”的石垣岛、宫古岛,或“第二岛链”的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部署“陆基极音速武器”③加大第四代和第五代战机、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动力潜艇、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无人机等部署力度。
④研制能够突破中国空防体系的B-21“奇袭者”(Raider)隐形战略轰炸机、研制空射型助推滑翔高超声速打击武器(ARRW,中近程导弹)与高超声速助推滑翔导弹(HCSW,中远程导弹)⑤十年内建造12艘哥伦比亚级潜艇,2031年开始服役⑥陆军将开发射程超过1600公里的“战略远程加农炮”(SLRC,Strategic Long Range Cannon),可能把韩国、日本、菲律宾作为备选部署地,一旦在韩国部署,将严重威胁我东北部城市安全与战略力量2.3升级美国与其盟国间的反导系统与网络太空协同作战能力加强反导系统、网络空间攻防能力和太空作战能力是当今美军应对新技术威胁、创新作战模式及运用新技术的三大融合作战领域美军把中国部署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反舰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空射中远程巡航导弹和反卫星武器视为其在印太力量的主要威胁为此,美军计划增加中途拦截器和更新现有的防御系统,部署干扰性的激光无人机与天基传感器,开发F-35战机和“标准-3”防空导弹的反导潜力来提升其自身的反制能力同时,美军增强与印太国家的反导合作,将美国中近程反导能力进一步推向“前沿”,延伸覆盖区域,并提高末端高空区域防空系统能力。
美军在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扩大陆基“宙斯盾”、“萨德”和“爱国者-3”的部署,并试图实现韩国的“萨德”反导系统与爱国者PAC-3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互操作,不排除最终形成东北亚地区的导弹防御系统在网络与太空作战能力方面,美军重点改善其指挥控制系统(C4ISR系统)的结构韧性其中组建多样化的网络战和电子战部队,提升网络空间、电子战的攻防能力是其重点,包括:利用反干扰战术数据的链接网络来传输数据,建立无线大网格网络来支援分散化与多域性的作战;建立反卫星干扰与机载电子战平台等美国太空作战的任务是联合日本扩大对中国与俄罗斯太空军事活动的监视通过太空部署多颗小型卫星,美军将扩大对中国、俄罗斯、朝鲜导弹的探测和追踪,发展抵御太空的动力性与非动力性的攻击能力;同时扩大太空在情报、监视和侦察方面的能力2.4加大前置性、预置性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与中国的军事竞争中,美军认为其面临能力、环境、投送力、后勤保障、盟友协同等问题,其中有两个致命问题需要解决:在大跨度的印太地区进行军力快速部署与驰援;避免其导弹、战斗机、军舰处于中国导弹的攻击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