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半条棉被观后感3篇供借鉴.docx
7页观看半条棉被观后感3篇供借鉴 xx月xx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80多年前“半床棉被”的红色经典故事再次在中华大地传颂前段时间,通过参加队党委组织的“光影铸魂”主题党日活动,我有幸知晓了这个感人故事并被深深打动 一场大雨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三位女红军在秋风冷雨中追寻西行的大部队,血雨腥风,饥寒交迫,前路渺茫……不歇的雨,受伤的战士,都紧揪着我的心,让人感觉阵阵寒意袭来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的心里融入更多的,是温暖,是感动,是催人奋进的力量! 一把钥匙温暖了军民情凄风苦雨的秋夜,董秀云一行来到了汝城县沙洲村,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避雨忽然,一片钥匙从门缝里钻出来,三位女红军与裹着小脚的年轻妈妈徐解秀,开启了一段冷暖与共、互相扶持、你帮我助的军民鱼水情徐解秀煮了家中的红薯种粮给女战士充饥,秋兰为徐解秀家修葺漏雨的屋顶;秀云把无比稀缺的药给了生病的孩子,徐解秀拿出珍藏的盐块为受伤的小湘清洗伤口;战士们善待俘虏,筹集银元为老百姓修缮烧毁的房子,老百姓捧上各家仅存的红薯、鸡蛋为红军战士送行……短暂的相处让她们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直至相惜,也让徐解秀一家和村民们对红军战士有了全新的认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逐步赢得了坚强有力的民心支持。
半床棉被温暖了民众心秀云和老韩结婚时唯一的礼物是一床棉被,老韩留给了她,这是她珍贵的东西,一直随着她跋山涉水当董秀云看到徐解秀幼小的儿子仅盖着蓑衣睡觉,冻得瑟瑟发抖时,她用这条棉被裹紧孩子,用爱温暖了漏雨的破屋子而当秀云一路收留的伤残小分队临危受命要去保护大部队时,她和徐解秀因为棉被的去留而发生了“争执”,把温暖留下还是带走?秀云拿起剪刀,把一条被子一分为二,每家半床这就是“半床棉被”的来由,它温暖的不仅是徐家,而是全体民心,整个中国党和红军正是坚守着这种与劳苦大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初心,才赢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一缕阳光温暖了整个世界当红军小分队在前线为百姓的安宁和幸福,为中国的解放浴血奋战时,老百姓在后方自发集会,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为最可爱最可敬的人祈祷祝福前线残酷、冰冷、无情,是血泪是厮杀是死亡大后方有老百姓用小米红薯筑就的钢铁长城,有亿万民众用心用情垒起的防御工事,坚不可摧浴过腥风血雨,终将拨云见日,老百姓转过身,风雨之后的天空纯净辽阔,阳光格外耀眼,那是充满希望的阳光,终将温暖整个世界 《半床棉被》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两个字——温暖我想,温暖应该是世间通用的最美的名片,它可以散热发光,它富足着能量,它蕴藏着希望。
有了温暖,我们才能集聚大众的力量,推翻一切邪恶和黑暗,战胜所有的苦难和不幸因为温暖,所以人间有爱,人心生爱,人人传爱,往复循环,人类社会才生生不息,奋勇向前观看半条棉被观后感3篇供借鉴 我不是共产党员,也很少阅读政治性文献,更不会使用政治语言但我是一个中国人,喜欢中国的历史,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今天我想用大众的语言,贴地的思维,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出自己心中的家国情怀,讲出普通中国人的心声,讲好中国故事,也想表达出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 最近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半条棉被》有人把它当成一次政治宣传,事实上也是但电影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主要有两点:一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大部分老百姓活在生存线上挣扎他们生活的目标就是活下去,不饿死,不冻死一顿饱饭,一条裤子,一床棉被,都成了他们的奢望二是那一群真正有信仰的人 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衰败到底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一定会产生很多的思考者和先行者20世纪上半叶,尽管中国积贫积弱,但却是思想和文化灿若星河的时代思想源于碰撞,文化源于苦难,这是定律现在还有很多人怀念民国时代,他们不是怀念那时的苦难,苦难总容易被忘记,他们怀念的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化。
穷则变,变则通,这群信仰者和先行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舍弃一切,义无反顾 有人说信仰像一束光,它能温暖信徒的身心,同时也亮瞎了信仰者的眼睛,让他们看不见世界的真实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绝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简单传播,而是中国思想界经过外来的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几十年的振荡,洗涤,沉淀后,做出的主动选择他从一开始就烙上了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印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中国人民寻求民族自强、国家复兴的一次全新的探索 他们的信仰是纯粹的,是苦难的中华民族内在的力量,是老树发新芽,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生命力抵御外侮,重建秩序,国家兴盛,人民安康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愿意牺牲一切砍头只当风吹帽”不是戏里唱出来的,而是真实的历史写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初心,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前行的目标和拐杖,是悬在执政者头上的警钟,是对无数牺牲在路上的先烈的承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保证 风雨近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努力跳出几千年的历史轮回,走一条自己没走过,别人也没走过的一条新路中间有磕碰,有弯路,有教训,更有代价 砥砺前行100年,环顾四周,回首千年,不经意间,现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0xx年,将是中国乃至全球永载史册的关键年不期而至的新冠病毒危机是对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制度的一次大考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交出了一份最优秀的答卷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不是一句口号,它得到了坚实的印证 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在90年代初写了一本书,叫《历史的终结》基于冷战的胜利,他断言人类社会已结束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只有西方社会走在正确的路上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今年的新冠危机,加上美国社会的撕裂,给了他两记脆响的耳光自由政治无法控制嗜血的资本怪兽,反而成了资本的工具——无视生命,泯灭人性自由资本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秩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前路一片茫然—— 历史并未终结,危险和挑战一直都在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相比西方还有很大的差距,路还很长当代共产党人唯有不忘初心,始终把社会公平、民生疾苦放在心上,才不会偏离方向;唯有不断完善自我,团结大众才能获得续航的力量;唯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改造官僚权治滋生的土壤,才能跳出历史的轮回,探索实践出人类社会的理想未来观看半条棉被观后感3篇供借鉴 近日,我观看了《半条棉被》这部红色电影,影片围绕“半条棉被”,讲述了红军长征初期在最为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初心的故事,从电影中的人物角色闪烁的不平凡光彩,我感慨良多。
“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半条被子”的故事深情又形象地解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不放弃,永远相连,这记录着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亲密感情,也象征着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天再回看这段“剪下半条被”的故事,更加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感受到新思想的光辉 深入群众,体恤民情 女红军在急行军中丢弃了行装,只带了一条棉被在徐家休整的几天里,她们和女主人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一张床上,而男主人则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他们同群众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成为长期执政党以后,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始终未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一起蹲在树下聊天他还在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敞开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门,请背着粪筐的老农进来交谈;让县委干部走上街头搞随机问卷调查……走进新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深入基层一线,“一竿子插到底”,说百姓话、聊百姓事,“下深水”走进群众心里,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困,并敏锐洞见先机,找准问题症结,争取想在群众前边,干到群众心坎里。
服务群众,以解民忧 几天的时间,3位女红军和徐解秀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帮着徐解秀烧水煮饭,闲时给徐解秀夫妇讲革命道理离别时,女红军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女红军最后还是没能来,但是给老百姓送新被子的承诺,共产党人做到了近百年来,我党带领全国人民一步步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全党全国之力消除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兑现共同富裕之诺共产党人不仅给老百姓送来了新的棉被、棉衣,更送来了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平等的教育机会、健康的生活状态、安定的社会环境……但是,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共产党人要与时俱进,主动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跟上时代节拍和群众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靠群众,集聚民力 无论是将八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加红军的苏区老农,湍流中用生命摆渡红军的大渡河船工,还是扎起三道“天花”迎接红军的藏民,长征路上处处都有红军的亲人,这正是长征的胜利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共产党人更要时刻牢记,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靠山,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才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走向胜利的彼岸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并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以不断改进工作,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只要共产党人坚持“只有一条棉被也要分半条给老百姓”的情怀不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就一定能汇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