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毛泽东群众路线科学内涵研究.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33863319
  • 上传时间:2022-01-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6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毛泽东群众路线科学内涵研究    杨翠伟 谢添 叶洁[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群众本体论的群众路线从其内涵上看,群众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群众路线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即“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论即“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关键词]毛泽东;群众史观;群众路线;历史主体;工作方法[]B038[]A[]1008-4479(2019)02-0038-08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工作路线并由此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在毛泽东那里,群众路线具有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性在新时代,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正确执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涵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讨论群众史观问题,是在1844年写的《神圣家族》中在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历史创造者的讨论中,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将群众与英雄对立起来,将物质与思想对立起来,把“思想”和“英雄”抬高到创造一切的地步,认为历史只是“思想”的历史,是“英雄”的历史,从而把群众从历史创造者的地位上驱逐了出去。

      在他们眼里,群众“是消极的、精神空虚的、非历史的、物质的历史因素”,精神则“是积极的因素,一切历史行动都是由这些因素产生的”他们污蔑群众是“精神的真正敌人”,是历史发展的阻力他们辩称,“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的伟大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在鲍威尔刻意制造精神与物质、群众与历史根本对立的情况下,就把人类历史变成了英雄反对群众和精神反对物质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批驳了鲍威尔等人的唯心主义思想,并在《神圣家族》中初步表达了关于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历史是“人的活动”,就是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在他们看来,“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又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而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就是群众本身,正是“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业务”针对鲍威尔制造思想与群众对立的荒谬,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財富的创造者他们明确指出:工人“创造了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

      针对鲍威尔等人割裂利益与思想之间联系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群众之所以能够创造历史,其动机和动力就在于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创造历史”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历史的创造者问题第一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哲学史上引发了一次伟大的革命马克思从革命与群众的关系的高度,即从群众与利益的关系的高度,正确地总结了历史上的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认为以往的革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一是因为革命的原则并不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实际利益”;第二是因为历史上的革命都是少数人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进行的,因此在这些革命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就被束缚了起来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一个深刻总结:革命要取得胜利,核心问题是要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要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实际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首先表现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革命,代表了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当革命的进程越来越多地体现群众自身利益时,群众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范围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就是说,群众在革命进程中发挥什么程度的作用,直接与革命反映群众根本利益的程度成正比。

      晚年的恩格斯在谈到历史真正的最后动力的构成因素时曾指出:人们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正是作为广大群众的、整个民族的或整个阶级的行动,才能“引起重大历史变迁”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群众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时,群众作为一个社会范畴,又是划分为阶级的自从人类历史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以后,工人阶级就成为群众中最先进的一个部分,作为与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工人阶级就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无产阶级革命代表了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所代表的最广大群众的创造性作用将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以最充分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观点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首要指导思想准确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群众创造历史”的命题,但是这些论述为他们的继承者的理论探讨奠定了基础列宁在阐明了唯物史观与旧历史观之间的区别之后指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明确提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命题。

      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主体力量的哲学论证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中的阶段性特征毛泽东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实践经验,得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坚信,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围绕如何领导中国革命及其出路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逐步提出、建立并成熟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只要我们依靠人民群众和信任人民群众,坚定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就能唤起人民群众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确立领导中国工农劳苦大众求解放的立场和出发点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共和国就是“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的共和国建立这样一个共和国,就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所要为之奋斗和努力的阶段目标与完成这样的目标相适应,毛泽东特别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特别喜欢到群众中去,他极善于从群众中寻找和发掘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也是毛泽东的个人性格魅力之一。

      早在1919年,毛泽东就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大联合》的文章,大声疾呼:什么力量最强大?是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开始分析研究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从理论上提出了党与工农大众的关系问题,强调工农大众是中国社会最广大的群众队伍,做出了“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的论断,提出了“依靠群众”这个建党宗旨和革命领导权的根本问题毛泽东一直强调,“我们的革命是人民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六亿人民的革命,是人民的事业民主革命是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革命是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民的事业从理论上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寻求自身解放的政治立场,是毛泽东群众路线形成和确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2.党与人们群众的关系首先是军民关系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一中国特色的革命实践形式,实现了中国革命从科学理论形态向正确实践形态的胜利转变,并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并提出了“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革命宗旨问题以及力量源泉问题在井冈山时期,为保证红军能够在井冈山落脚,毛泽东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军队和老百姓的关系问题,即军民关系问题。

      为此在上井冈山时他宣布了军队工作的“三项纪律”,即:“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占遂川时又增加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这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最早表述由于红军严格执行了这些纪律规定,群众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认可了中国工农红军“真是人民的子弟兵”主动以军纪形式规定红军不损害群众的利益,主动把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上升为纪律,以军纪的形式引导和解决军民关系问题,体现出了毛泽东正确的思想方法,即中国共产党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个政治宗旨,并不是仅仅拟出一份党章提出一份宗旨就可以解决的,党必须在实践中通过最细小的行动以经验的方式让老百姓来认识我们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还必须主动地去宣传自己,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教育群众,吸引群众只有群众热爱共产党及其红军了,并由此明确了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构筑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正是在这个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总结了做不好群众工作所造成的教训,提出了反对单纯军事观点的思想,形成了军事工作必须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由此在實践上第一次明确了工农红军的崭新任务,即打仗以消灭敌人;打土豪以筹款子;做群众工作自古以来,军队作为军队就是打仗的,而毛泽东关于红军三大任务的提出,则创造性地将军队的任务拓展为做军事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到了古田会议时期,毛泽东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否则“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把打仗与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解决为了谁的问题;把打仗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解决依靠谁的问题这应该就是毛泽东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初的完整表达形态群众工作、根据地建设、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等四大问题,既是毛泽东在初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时期集中探索的核心问题,也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所取得的独特创造和独特经验3.从强调遵守群众纪律发展到关心群众生活在土地革命战争的进程中,毛泽东进一步明确了革命战争的群众主体思想毛泽东提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由此进一步指出:“组织革命战争和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正是从这个时候,毛泽东从起义开始后爱护和尊重群众利益,进一步升华到了主动地关心群众生活的高度,提出了“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重大命题。

      在毛泽东看来,共产党要想调动起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为此,就得认真对待和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党一旦做到这些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把革命当做他们自己的生命,把革命当做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长远上更好地发展群众的生活和利益他借兴国同志的优秀工作经验告诉大家,兴国成功经验就在于,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把革命工作方法和革命工作任务联系起来“同时解决”,作为负责的领导者,“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地辨析了革命工作与群众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工作方法原则4.形成系统的群众路线理论到了延安时期,在经历了十多年丰富的群众工作实践以后,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实践中,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认识得越来越清晰,指出:“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他们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毛泽东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一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