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设计PPT课件.ppt

9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92887180
  • 上传时间:2024-09-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57M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设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设计((220220年~年~581581年)年)第一节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设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设计 公元公元2 2世纪末,东汉统治衰落,世纪末,东汉统治衰落,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较长的分裂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方各民族陆续内迁,南方经济有北方各民族陆续内迁,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迁徙和了较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迁徙和杂处加速了民族统一的进程,同时杂处加速了民族统一的进程,同时促进了建筑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促进了建筑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集权制度衰魏晋南北朝时期,集权制度衰退,社会分裂动荡,佛教文化盛兴,厚葬风气衰退,皇陵规模渐小,这个时期退,社会分裂动荡,佛教文化盛兴,厚葬风气衰退,皇陵规模渐小,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就是寺院、佛塔最突出的建筑类型就是寺院、佛塔和石窟等佛教建筑和石窟等佛教建筑图3.1.1 山西悬空寺,北魏晚期 图3.1.2 甘肃炳灵寺石窟,西晋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早期寺院布局仿照印度做法,后来逐步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早期寺院布局仿照印度做法,后来逐步中国化,不仅将中国庭院式木架结构法设计在佛寺建筑中,而且使私家园林也设计中国化,不仅将中国庭院式木架结构法设计在佛寺建筑中,而且使私家园林也设计成佛教寺院的组成部分;佛塔是原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传到中国后,成佛教寺院的组成部分;佛塔是原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传到中国后,塔的各个部分逐渐规格化、复杂化,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塔的各个部分逐渐规格化、复杂化,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塔的平面多呈方形,仿照多层木构楼阁做法,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塔的平面多呈方形,仿照多层木构楼阁做法,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这可以说是传这可以说是传统的中国多层木构建筑的开始。

      统的中国多层木构建筑的开始 砖石结构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建高达数十米的石塔和砖塔砖石结构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建高达数十米的石塔和砖塔石窟寺是在山崖上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的洞窟型佛教建筑,佛教的盛行使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最早是在开凿的洞窟型佛教建筑,佛教的盛行使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建造,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建造,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图3.1.3 甘肃敦煌莫高窟 图3.1.4 甘肃敦煌莫高窟鸣沙山 图3.1.5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图3.1.6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佛像 图3.1.7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图3.1.8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 图3.1.9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图3.1.10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佛像 并且,还有一些石窟立柱很明显受到了西方柱式的影响,如石窟外室廊并且,还有一些石窟立柱很明显受到了西方柱式的影响,如石窟外室廊柱柱脚作高座,座上四角雕饰忍冬草纹样,柱头呈西式两卷耳形,柱身列多数柱柱脚作高座,座上四角雕饰忍冬草纹样,柱头呈西式两卷耳形,柱身列多数小龛,每龛雕塑一尊小佛像,石窟中留存下来的壁画、雕刻、前廊和石窟屋檐小龛,每龛雕塑一尊小佛像,石窟中留存下来的壁画、雕刻、前廊和石窟屋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类型、布局、结构、雕饰、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类型、布局、结构、雕饰、彩画等建筑设计形式,是后世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设计的重要资料。

      彩画等建筑设计形式,是后世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设计的重要资料 魏晋时期虽然政权交相替迭,宫殿等大型建筑规模却并不亚于秦汉时期,魏晋时期虽然政权交相替迭,宫殿等大型建筑规模却并不亚于秦汉时期,建筑技术也有所进步,但土木混合的建筑结构基本沿袭以往做法建筑技术也有所进步,但土木混合的建筑结构基本沿袭以往做法 北朝的建筑设计充分汲取了中原地区魏晋传统和南朝建筑特色,南朝自齐北朝的建筑设计充分汲取了中原地区魏晋传统和南朝建筑特色,南朝自齐开始,宫殿日趋奢华,官员贵族的宅第规模也日渐扩大开始,宫殿日趋奢华,官员贵族的宅第规模也日渐扩大 发展到南北朝中后期,兴建了大量平面呈方形的多层楼阁式宫室、寺庙建发展到南北朝中后期,兴建了大量平面呈方形的多层楼阁式宫室、寺庙建筑,普遍使用四神纹、凤凰纹、饕餮纹、雷纹、夔纹、斜线纹、斜方格、水波筑,普遍使用四神纹、凤凰纹、饕餮纹、雷纹、夔纹、斜线纹、斜方格、水波纹、锯齿、半圆弧等各式纹样雕饰建筑,纹、锯齿、半圆弧等各式纹样雕饰建筑,木构架建筑结构开始出现变化,逐渐木构架建筑结构开始出现变化,逐渐由以土墙和夯土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架结构发展。

      由以土墙和夯土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架结构发展 建筑构件设计得更为丰富,斗拱形式多样,栏杆兼用直棂和勾片栏杆,柱建筑构件设计得更为丰富,斗拱形式多样,栏杆兼用直棂和勾片栏杆,柱础覆盆高、莲瓣狭长,台基作须弥座,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呈人字坡础覆盆高、莲瓣狭长,台基作须弥座,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呈人字坡或覆斗形,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升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屋脊两端安或覆斗形,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升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屋脊两端安鸱尾,脊中央及角脊饰以凤凰,鸱尾与凤凰之间相间三角形火焰梁枋方面出鸱尾,脊中央及角脊饰以凤凰,鸱尾与凤凰之间相间三角形火焰梁枋方面出现使用人字叉手和蜀柱的现象,立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形式现使用人字叉手和蜀柱的现象,立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形式 另外,这一时期的建筑结构出现了两种新的设计,一种是将正侧边立柱向另外,这一时期的建筑结构出现了两种新的设计,一种是将正侧边立柱向内、向明间(即单体建筑正中的一间)方向倾斜,称内、向明间(即单体建筑正中的一间)方向倾斜,称““侧脚侧脚””;另一种是将每;另一种是将每边的立柱自明间柱到两端角柱逐间升高少许,称边的立柱自明间柱到两端角柱逐间升高少许,称““升起升起””。

      在屋角部分,改变秦汉以来屋檐平直的做法,将檐口上翘后顺势抬高卯口,在屋角部分,改变秦汉以来屋檐平直的做法,将檐口上翘后顺势抬高卯口,使椽背(椽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与角梁背同高,增加了檐使椽背(椽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与角梁背同高,增加了檐口至屋角处的翘起高度,形成了中国建筑设计中特有的翼角起翘形式口至屋角处的翘起高度,形成了中国建筑设计中特有的翼角起翘形式 生起、侧脚和翼角起翘的新式建筑结构与秦汉式直柱、直檐口的旧做法同生起、侧脚和翼角起翘的新式建筑结构与秦汉式直柱、直檐口的旧做法同期并行,进入隋唐后逐渐发展成主流,完成了由秦汉端庄严肃至隋唐遒劲活泼期并行,进入隋唐后逐渐发展成主流,完成了由秦汉端庄严肃至隋唐遒劲活泼的建筑形式与风格的过渡的建筑形式与风格的过渡 第二节第二节 小结小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中国建筑设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过渡与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史上的过渡与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中原士族南迁,形成了民族大迁徙中原,中原士族南迁,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复杂局面,这一时期的宫殿与佛大融合的复杂局面,这一时期的宫殿与佛教建筑广泛融合了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教建筑广泛融合了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设计特点,建筑创作活动极为活跃。

      设计特点,建筑创作活动极为活跃 士族标榜旷达风流,文人退隐山林,士族标榜旷达风流,文人退隐山林,崇尚自然清闲的园林建筑,促使园林建筑崇尚自然清闲的园林建筑,促使园林建筑中的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叠中的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叠石造景技术得到提高,江南建筑开始步入石造景技术得到提高,江南建筑开始步入设计舞台随着佛教一并传入的印度、中设计舞台随着佛教一并传入的印度、中亚地区雕刻、绘画及装饰艺术对中国建筑亚地区雕刻、绘画及装饰艺术对中国建筑设计产生了显著深远的影响,它使中国建设计产生了显著深远的影响,它使中国建筑雕饰设计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广泛引用筑雕饰设计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广泛引用了莲花、卷草纹和火焰纹等装饰纹样,了莲花、卷草纹和火焰纹等装饰纹样,促促使魏晋南北朝建筑从汉代的质朴醇厚逐渐使魏晋南北朝建筑从汉代的质朴醇厚逐渐转变为成熟圆浑转变为成熟圆浑3.2.1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 图3.2.2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佛像脚踏祥云 思考题:思考题:1 1、魏晋南北朝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魏晋南北朝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2 2、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活动的历史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活动的历史作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