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道路有效设计课件第四章城市快速路.ppt
35页城市道路有效设计课件第四章城市快速路第一节第一节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一、通行能力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分为: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合理的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是度量道路疏导交通能力指标,也是道路规划、设计和运营的一项重要参数•快速路通行能力: •是指快速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合理的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是度量快速道路疏导交通能力•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一条车道或均匀路段或典型横断面上,在特定时段内,合理地期望快速路所能通过的最大标准车辆小时流率•设计通行能力•在设计条件下,设计服务水平等级所对应的最大服务交通量,或对理想通行能力乘以设计服务水平对应的V/C以及相应的修正系数后得到的通行能力二、服务水平l是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l反映道路在某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运行服务的质量水平 l通常以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驾驶自由度、交通间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来衡量l设计服务水平等级:快速路为四级服务水平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一、一般要求•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布设四种基本形式:地面快速路、高架快速路、地堑快速路、隧道快速路。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两种型式,即整体式和分离式Ø整体式横断面--上、下行机动车道间设中央分隔带分隔;Ø分离式横断面--上、下行车辆在不同位置单向行驶 整体式及分离式高架道路横断面,主路在上,辅路在下, 路堑式快速路-- 主路在下,辅路在上 二、行车道1、行车道宽度(快速路):包括主路与辅路级别设计车速(km/h)车道宽度(m)大型客、货车或混行车小汽车主路100,80,603.753.5(“通规”60km/h为3.25)辅路40,303.53.5,3.252、集散车道 出入口间距不能满足本车辆交织及加减速要求时,应增设集散车道3、变速车道 快速路出入口(高架路上、下匝道口),机动车在此驶出、驶入快速路,因二者车速不一致,必须设变速车道过渡与辅路或匝道衔接,衔接方式有直接式和平行式4、紧急停车带 在单向2车道的高架快速路上,应设;市中心区建筑红线及投资限制可不连续,不连续停车带应每500m左右设一处5、辅路•功能-沿线交通及非机动车行驶,一般车速为40km/h高架路与地面道路应通过上、下匝道联系•辅路在地面快速路中应设于主路两侧或单侧,在高架路时应设于高架路下地面层,在城区宜连续设置。
位于郊区的快速路的辅路,可连续设置或间断设置视城市化程度而定•交通组织-“设于主路两侧的辅路应采用单向交通,设于主路单侧的辅路可采用双向交通”三、分车带• 快速路上、下行快速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设中间带分隔,中间带应由中央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1、中间带•快速路的中间带宜为3m,即中央分隔带为2m,两侧路缘带各为0.5m•中央分隔离带两侧应埋设路缘石,外露高度不应小于180mm•一般1km设置一断口2、两侧带•分隔同向行驶的主路与辅路车辆;为设置交通标志牌提供空间、设置路灯、绿化等• 地面快速路的两侧带应为主路与辅路的分界线,由分隔带与左、右路缘带组成分隔带宽度,可根据用地条件增加宽度以作为绿化隔离设施;临主路侧路缘带应为,临辅路侧路缘带应为0.25m位于市区人流密集处的两侧带,应在其辅路侧设隔离栅四、路肩•宽度应不小于2.5m,而土路肩按一条人行道宽0.75m设置五、横断面布置•布置主要形式分为:地面整体式、高架整体式、高架分离式等第四节第四节 平面断面设计平面断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平面线形也是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要素组成•直线最大长度为20v,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为6v,反向曲线为2v。
•缓和曲线宜采用回旋线二,平面布置设计 特别注意问题:•主路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车道数平衡•公交车停靠站及人行道衔接•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非机动车及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第四节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一、纵坡二、坡长三、竖曲线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出入口分两类:一类是与立交匝道相接出入口(A型),另一类是与辅路相接出入口(B型)一、出入口位置二、出入口间距三、辅助车道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高架路:指高架桥连续跨越两条以上横向道路,并由沟通高架桥与地面交通的上下匝道所组成的道路系统•设计速度规定为60~100km/h,匝道40km/h,无条件地段可为30km/h.一、横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1)在规划红线范围内进行2)近、远期结合,预留管线位置3)交叉口处有匝道布置路段2、横断面布置 断面形式:单层式无匝道、单层式有匝道、双层式无匝道、 双层式有匝道二、平面及纵断面设计•高架路匝道形式图a)所示为匝道平行高架图b)、c)为匝道直接布置在横向道路上图d)为上下匝道对称跨越图e)为上下匝道布置在高架路中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