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教育可以造就天才可是它并不是天才教育.docx
18页“早期教育”可以造就天才,可是它并不是“天才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就天才的目的和手段,社会的希望在于教育,同样,家庭的希望也在于教育但是,教育方法的选择却是全世界每个家庭最为困惑的难题儿童教育的难题最终被美国人解开了,专家们从哈佛大学一些最为成功的天才身上,得出了这些家庭成就这些天才的教育模式,然后把这些模式在每个家庭中加以推广,这些教育模式有如魔法,给那些试图开启孩子们心灵智慧的家长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许多美国家庭的父母根据这些教子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孩子,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教子方法无疑是一种伟大的经验正如美国的教育家威廉·贝内特(William J. Bennett)所说的,这些教育方法不仅值得美国家庭效仿,同时值得全世界所有的家庭效仿然而,不要把这些成功的早教经验误当作是“天才教育”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不是父母想到的孩子就一定能做到教育有多大胆,孩子就有多高才”的观点,实际上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教育不是永久性的,即使能让孩子在初期超过别人,但当大家都起步后这种优势很快就消失了因为一个处于被支配状态中的孩子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都是被动的,不可能持久。
真正好的教育实际上是教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书”,一本是“无字的书”古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万里路”就是那本无字的书由于受错误的“天才教育”思想的误导,许多父母对孩子实施了过分教育,结果对孩子造成了人格上的扭曲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支配过多,会让孩子变得很脆弱,常常为了避免错误而放弃自己的创造性,放弃通过失败来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力和想像力另一方面,强烈的压抑会让孩子产生人格上的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后又是一个样,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与他人的交往、沟通、合作也会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孩子成才是好事,但不要强求他成为一个天才毕竟,天才在我们芸芸众生中只是极少数成功的早教可以造就天才,但以让孩子成为天才为目的的“天才教育”,却往往会酿成悲剧天赋的递减法则早期教育为什么能够在造就天才呢?要阐明其中的原因,必须从儿童的潜能说起什么是潜能?比方说,有一棵橡树,假如它能够充分生长,可以长到30米高的话,那么这棵橡树就具有长到30米高的潜能同样,一个孩子,假如他的天资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那么这100分就是这个孩子的潜能然而,事情往往不按我们的理想发展。
有可能长到30米高的橡树,实际上很少长到30米的,一般只能长到12米至15米要是生长环境不理想,就只能长到6至9米但如果肥料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就可以长到18米至21米,甚至是24米至26米同样,具有100分潜能的儿童,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具有30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他的潜能只发挥了一小部分但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分、70分,甚至是80分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要把儿童的潜能百分之百地发挥出来但是,儿童的潜能遵循着一种规律,那就是递减规律比方说,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受到恰当的教育,将来就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十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了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这就是儿童潜能递减规律产生儿童能力递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动物的各种能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期,而且各个发展期是基本不变的当然,某一些能力的发展期可能很长,而另一些能力的发展期则很短,如果一切能力不在发展期内得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再有发展曾经在一个夏天问过各种手工艺人,为什么在国民教育普及的今天,杰出的手工艺人反而少了。
在一个渔村里,一位老渔夫告诉我,如今没有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摇橹、撒网的人了,因为孩子们在十一二岁期间都在上学校,而水上功夫必须从十岁左右练起外语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从十岁以前开始,就很难掌握地道的外国口音,腔调总会有点“怪”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五岁开始训练,小提琴如果不从三岁开始练,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儿童潜能递减的现象这就是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根本原因卡尔· 威特的潜能教育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出生于1800年,他的父亲叫卡尔·威特,是村里的牧师威特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位乡村牧师,却有着惊人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更是独树一帜小威特在婴儿时期显得特别痴呆,但老威特并没有绝望,开始认真地按自己的计划对小威特进行教育出人意外的是,正是这个傻孩子,不久让邻居们惊讶不已小威特八岁时就学会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种语言,并擅长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和化学,数学尤其出色他九岁那年考入了莱比锡大学后来分别在布赖斯芬大学、哈勒大学讲学值得庆幸的是,威特的父亲把对他在十四岁以前的教育情况写成了一本书,叫《卡尔·威特的教育》老威特的神奇之书关于早期教育的传奇故事,人们均会提到老威特的小威特的名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卡尔·威特的名字成了早期教育的象征。
老威特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当孩子智力光芒刚刚出现时,对他的教育就应该开始了其实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人就有早期教育的传统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好传统却从世界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儿童教育必须从七八岁开始的信条这种信条被沿用至今,今天仍有很多相信早期教育有损儿童健康老威特的教育之道,就被视为荒唐直至小威特的成才,他的观点才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语言是早期教育的一块基石要想尽早发挥孩子的潜能,就必须循序渐进,否则就达不到目的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呢?首先从语言教育开始,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语言是孩子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孩子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所以,尽早让孩子们掌握语言工具是父母的第一任务我们已经知道应该尽早教给孩子一些东西,但具体应该怎么去做?需要借助什么样的辅助工具?老威特的做法是这样的在威特刚刚有辨别能力时,他的父母就拿各种各样的东西给他看,同时用温和而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威特就能清楚地说出这些东西的名称来了教孩子说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好好下点功夫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而老威特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通过与威特谈论饭桌上的器具、室内的摆设、院子里的花鸟鱼虫,巧妙地使他掌握新单词的发音和词义。
当威特稍微能听懂大人说话时,他的父母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对于幼儿,没有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所以应该尽早让他了解这个世界,越早越好讲故事不仅能扩展儿童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他的词汇老威特不仅让威特听故事,而且还让他自己讲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目的经过这样的教育,据说威特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三万多个单词,这的确是个惊人的数字日本的中学生学了五年的英语,最优秀的学生也不过记住了五千个单词,普通学生是在三千个左右可见,早期教育的成效有多么大老威特的语言教育法,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他从不教孩子说半截话、方言和土话他认为教孩子“手手”“果果”那一类的话毫无意义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如果父母能缓慢而清晰地向孩子说某个词,一般来说,孩子都可以学会正确的发音当然,像“手手”“果果”这样的词发音容易些但是本来一教就可以学会的东西,却故意不教,岂不是很愚蠢吗?因此,老威特从来不教不标准的话,他清晰地把每一个音发给儿子听,耐心地教他标准德语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自己和妻子应该以身作则,力求发音标准,用词规范他不仅这样要求妻子,对仆人也是如此,严谨他们说方言因为他觉得让威特学会方言是浪费时间。
老威特的做法应该引起学多年轻父母的深思由于忙于工作,很多父母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保姆和长辈来看管,孩子整天生活在方言和土话中,学到的是一些残缺不全的只言片语,从早期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唤起孩子的兴趣卡尔·威特有一个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不管教什么,他总是先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他才开始教威特三四岁时,老威特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两个小时,不过这种散步不单纯是溜达,而是一边交谈一边溜达比如摘下一朵野花,老威特就会给孩子解剖一下,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者捉个小虫,顺便给他说说有关昆虫的知识老威特绝不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总是首先唤起威特的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同时也绝不对他进行系统教育,只是就散步中威特感兴趣的东西,向他传授相应的知识我一个朋友的小侄女学习钢琴的过程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当她三岁的时候稍微对钢琴表现出了一点兴趣,她父母就毅然把她送去钢琴培训机构学习,而当她显露出了一些天分时,她爷爷奶奶出于疼爱孙女的心情,即使经济不甚宽裕,也花了一万多块给她买了一部钢琴,谁知道买了以后,也不见对于孙女学习弹琴有多大的帮助,反而见她弹琴的兴趣越发降低,渐渐已经不怎么弹了。
本来当小孩对于一件事物表现出一些兴趣的时候,努力鼓励她去学习是一件好事,可是小孩毕竟是不能理解大人对他们的期许的,如果不把小孩的兴趣再积极引发出来,比如让她多听钢琴曲,多接触这个领域,培养她主动学习的意愿,而是一味往这个父母自认为值得投资的兴趣上撒大把金钱,也是徒劳无功其实小孩子思维活跃,对于很多事情都会表现出兴趣和天分,可是该怎么把这些兴趣培养成一种爱好,甚至成为让小孩愿意持续学习下去的专长,不是单靠投入金钱就可以的不要乱给孩子买玩具老威特几乎没有给儿子买过什么玩具他说:“玩具并不能让孩子学到什么知识给孩子买一些玩具就不再过问是错误的事实上,由于威特很小就懂得读书和观察事物,根本用不着靠玩具来消磨时间玩物丧志”,是大人和孩子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光用玩具打发孩子,让他自己玩而不去管他,很容易使孩子感到无聊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萎靡不振,对生活感到厌烦,以致毁坏玩具和哭闹等等老威特认为,由此产生的破坏癖有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老威特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为儿子修了一个大游戏场里面铺着60公分厚的砂子,周围 种着各种花草和树木由于砂子铺得厚,即使下过雨也马上就会变干,坐在上面不会弄脏衣服小威特在这里看看花捉捉虫,养成了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老威特认为,让孩子热爱大自然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在现代的经济社会里,生活逼人,很多父母都因为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陪孩子,于是便以买很多玩具给小孩这种金钱上的付出,来填补自己对小孩的愧疚心理,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甚至认为在家安装了网络,就能填补孩子的空余时间,自己却对此不闻不问,到了孩子成为了“网虫”,陷入了网络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才猛然觉醒,后悔不已其实小孩子都爱玩,买玩具给小孩也无可厚非,可是怎么让小孩子通过“玩”来学习知识,怎么才能不“玩物丧志”,这都要通过父母的理性管理来达到关键是父母在给小孩提供玩的工具时,不是单纯以满足孩子的玩心作为出发点,而要意识到玩具是小孩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小孩子本身是不具有这种意识的,所以父母要多陪小孩一起玩,在旁正确指导你或许没有条件给小孩提供一个自然游乐场,可是你至少要多花时间跟他们一起玩多吃零食会影响智力发明家爱迪生说过:“美国人大多饮食过量因此血液都跑到胃里去了,头脑则越来越不管用据他说,大多数美国人饭吃得太多,活却干得太少胃过于疲劳大脑功能就会减弱,所以贪吃会使人变蠢他认为,如果让孩子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所以他在培养孩子时,总是督促他注意饮食,不吃得太饱,以免使胃的负担过大。
很多孩子往往不知饥饱,由于吃得过多而生病可是,这个习惯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由于父母的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