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德国城市规划的远见与启示.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963215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0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德国城市规划的远见与启示    李飏总体规划立足全国,淡化行政区划即州的概念,全国统筹谋划,州政府规划要与联邦规划衔接,强化规划宏观全局性一、德国城市发展规划的特点(一)联邦规划的权威性与州政府规划的自主性兼容并蓄保障了城市的远见在联邦层面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不同层级的规划控制内容总体规划立足全国,淡化行政区划即州的概念,全国统筹谋划,州政府规划要与联邦规划衔接,强化规划宏观全局性宪法规定地方州有规划权力、土地使用权无论人口土地规模,权力大小在法律面前是一样的州政府的规划要服从宏观限制,但无法律严格限制加之德国大部分土地归私有,因此州政府拥有相当程度的规划自主性,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有了城市个性自由空间城市规划出台程序有严谨的法律规定无论联邦抑或州政府,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在其制订过程中均遵循“地方政府+ 专家+ 公众参与”的“三结合”原则,保证不同利益主体多元诉求得以充分表达,在博奕中实现城市共建共管的平衡规划出台前政府要在媒体上向市民公示,对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市政府或者规划局必须给出书面的答复,要向市民逐条解释说明规划出台后市民依然可以针对不满意的规划条款提出异议甚至将规划局告上法庭,德国16 个州政府或规划局均有被告的历史记录,一旦败诉就必须展开调研论证重新修改规划条款。

      经专家论证、媒体公告、公众参与等环节考验的规划,一经确立实施,其严谨科学性保障了规划的连续性,规划一旦落地不会朝令夕改二)德国城市规划的系统性、综合性奠定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在规划编制和执行上强调经济、土地和建设规划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调一致,强化“三规合一”的理念,把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作为一个联系的整体统一编制,并严格执行城市建设与管理精准有序得益于超前而细致全面的规划经部门充分沟通深思熟虑后的规划具有前瞻细腻性在德国一般是提前5 年编制下一个10 - 15 年的规划,而且规划到每一个细节,建设到每一个细处,管理到每一个细部如在一个区域内会将办公、住宅和商业活动场所进行细节化处理,为日后城市管理秩序井然奠定设计基础负责柏林-- 布兰登堡(Brandenburg_州的宏观规划的城市建设规划部、农业部在制定规划时,往往要提前5 年考虑下一个10 - 15 年规划,多年多方讨论,与联邦、州立各部门讨论历时2--3 年,每年与柏林市长、一半以上部长会晤沟通涉及跨区域多部门协作的规划按人头各负人员工资,其他费用分摊三)大中小城市共存,功能各异错位发展彰显城市个性在德国,每平方公里拥有人口236 人。

      城市布局以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为特点,没有超大规模的巨型城市从人口规模看,柏林拥有340 万人口居首位,第二位的汉堡人口为180 万,第三位的慕尼黑人口为140 万全国8200 万人口中,几乎有1 /3 的居民生活在84 个1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里,而近4930 万人生活在人口为2000至10 万的小城镇里德国的各个城市虽注重横向联系,但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功能定位与鲜明特色通过明确的分工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的盲目竞争和千城一面等问题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定位和侧重点,即使在同一座城市,也很难看到一条同样建筑的街区,保障有序发展、个性化建设如柏林是国际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汉堡是最绿的港口城市、贸易中心;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繁华城市、啤酒城,以及因乡村风格而得名的“百万人村庄”;科隆是媒体业中心、香水之都和化工中心;斯图加特是汽车城;法兰克福是博览会之都、金融中心;杜塞尔多夫是模特之都;多特蒙德是煤钢基地;莱比锡是历史名城各具特色的城市协调互动、相得成趣四)尊重历史文化,留下城市的记忆德国各级政府重视对历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护城市既是建筑艺术的天堂,也是社会历史的缩影世界第三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前后修建了832 年才大功告成,高158 米,二战时因为作为地标而避免被炸。

      德累斯顿老城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几乎没有完整的建筑其中圣母教堂是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在二战废墟上捡出可利用的砖头瓦片按原貌重建的,体现一种重建家园的决心与力量闻名于世的森柏歌剧院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演唱家登台竞技位于波茨坦的无忧宫中的画廊展示腓德里西二世生前收藏的100 余幅油画富森(Füssen)路德维西二世的新天鹅堡将人带入童话世界莱茵河畔作为德国第一大河,曾经在19 世纪辉煌一世,于2004年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如今绵延70 公里的莱茵河畔两旁依然伫立着60 余座古城堡除了注重对有形城市建筑的保护,德国也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各地都有林林总总各类博物馆、画廊、收藏馆全德国共有4000 所各类博物馆艺术近在咫尺:教堂与各类博物馆林立展示辉煌艺术与文化克罗伊茨贝格(Kreuzberg) 普伦茨劳贝格区 (PrenzlauerBerg) 等现代社区也在争相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城市曾经拥有的一段历史与存放于博物馆艺术不同的是,柏林墙、房屋立面墙画、涂鸦带来可触摸最亲切的视觉体验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与历史积淀,丰富了城市的内涵,提升了城市的艺术品位五)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环保生态和谐与城市建设同步德国总面积3570 万公顷,森林面积达1070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

      政府的法律明确规定,采伐木材必须经过批准,现有林地改作它用时,如建房、修路、办水利、开矿等,必须就近营造一片同样面积的林地为了保证森林的永续利用,德国人坚持按采伐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生产木材如此才造就一个又一个城市森林城镇、乡村与森林、草地、农田、果园融为一体,到处是公园、绿地、鲜花,公园、教堂、广场上到处有天鹅、鸽子、兔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分不清哪里是城市哪里是森林,可谓“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其中最为朴素清新的城市森林为柏林柏林城市面积890 平方公里,拥有全德国最大的城市森林,面积约21,000 公顷,360 公里河岸散步道、自行车道沿着13 个湖泊和5 条河流徐徐前行,与鸽子为伴柏林城安静,黄色红色绿色的叶子绽放于晴天碧空,唤醒春天记忆,直到飘落在风中落入泥尘才想起秋来了注重生态环保意识渗透在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各个角落倡导低碳发展,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德国联邦政府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私人住宅所用能源占全国能源使用的28%,与重工业所用能源比重一样,故非常关注节能屋的设计和建设为了保障水源安全,德国各地都建立了水源保护区,还在含水层周围,划分了三级水源保护地带。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质监测是一小时一次,受到如此严格和高频率的品质监管可见,通过政府的严格监控,制定高水平的标准,其水质甚至超过瓶装水无论是厨房里用来做饭的水,还是浴室用来洗澡的水,洗手间里用来冲马桶的水,都在生水饮用标准范围内,可以直接饮用最令人印象突出的是在柏林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城市供水系统无水质分类,没有区分工业用水与饮用水,所有的水都是同一标准,所有的水都是干净的水六)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突出体现在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降低城市化门槛德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人的选举、升学、就业、迁徙、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权利德国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民享有一切城市居民的权利人与人之间收入水平差别不大,只有居住地、工作性质的差别没有户籍制度限定农业人口转化的政策门槛,只要农民进城工作,按章纳税,就能纳入社会保障在政策上保障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就业、医疗、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方面实现了均等化健全的社会城福利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别二、德国城市规划对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启示德国城市发展显示不同制度与文化背景下城乡发展理念与规划思路的异同在很多城市发展与管理的具体领域,德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多部门协同编制,力争三规合一伴随中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加快,城市规划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传统的城乡规划主要由住建厅(原建设规划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有专业化的体例格式及规范要求随着城市功能日益增多,城市规划日益成为一系统工程,涉及空间布局、产业选择、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方方面面,单纯由住建部门设计的专业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过于强调技术专业性,而忽略了经济社会综合城市功能,导致规划经常随着系统环境与客观条件的改变而频繁改变,所谓“规划不如变化快”,建立以国土资源部门、发改委、住建部门三方牵头,融合多部门意见的宏观战略分析框架,探索住建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与发改委三部门规划编制形成机制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非常必要,同时借鉴德国的做法,在规划出台颁布前后,引入公众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市总体规划才有前瞻科学性,才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二)城市发展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保有城市个性中国城市从空间布局、景观设计、产业选择等方面存在同质化倾向,导致各大现代化城市千篇一律,失却城市的文化标识和个性特征应借鉴德国尊重传统的做法,保护历史文物,城市应梳理自身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同时,找准城市发展定位,有所创新突破,从而形成鲜明独特的城市文化标识。

      特别是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应错位互动,避免趋同化带来的恶性竞争在全球气候变化及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城市建设一定要和生态建设同步,构建以人为本的宜居、宜业的生活工作空间,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