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非我所了解的江南.doc
7页格非我所了解的江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 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有关这首诗和它背后的故事,早已为世人所知,而“人 面桃花”这个美丽的意象从此就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心中定 格了当回首往昔的追梦生涯,记忆渐又清晰起来,格非就 是沿着这条民族记忆的路线,重写时代的心灵史,追忆梦中 的桃花源关于格非的评论太多了,作为 1980 年代崛起的实验小 说家, 从成名作短篇小说 《迷舟》 到长篇小说 《春尽江南》 , 二十多年笔耕不辍,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睐;作为一名学者, 从散文《塞壬的歌声》到专著《小说艺术面面观》 ,治学严 谨睿智,颇为学界所认可如果说一部好的小说背后一定有一个神秘的作家,那么, 除却你手中的小说,你所知道的格非,是怎样的?你所了解 的桃花,又是从哪里飘落的?江南好,风景曾旧谙不知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迁徙,远离那些浸透了天真 和灵气的故地而时光飞逝,青春沉寂,当我们渐渐学会转 身,才发现自己走得太远,差点遗忘了自己曾经的样子单 单一句“能不忆?”就可以卡住自己的感情,至少有空回味 一下,家乡的味道家乡对于一个作家的意义非常大,用格非的话说,那是 一个人成长的记忆。
在格非的小说中,总会出现他的家乡“江 南”,那是江苏丹徒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子里保留着古老 的房子,天空永远是晴空万里,所有的河流都能游泳,不通 公路,也没有电灯格非在读大学之前,没有去过任何城市, 最远也就到镇江童年的记忆是鲜活的,对格非来说,让他印象最深的就 是大自然,还有大自然晕染下淳朴的人情 “我觉得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智慧的最深来源就是大自然,风雨雷 电、晨昏朝夕,你会在其中感受到很多很深的东西这种自 然跟你的生活、你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跟今天很多人喜欢 去旅游去感受大自然是不一样的,它能对人的成长、情感发 生很大的作用旅游文学也会写自然,但膨胀的视欲会弱化我们的感知 能力,在所谓的攻略锦囊面前,我们逐渐失去自我 “旅游对我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东西,太商业化了,它把我们的欲 望放大,在旅游中所看到的新奇的东西, 感受到的自然风景,跟我说的大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说我们那边有一座山, 山上有个宝塔,蹲在清澈的河水边,看着宝塔倒映在河水中, 会倒映出无数东西,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与之相关的还有融洽的人际关系, “我们村庄有很多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通过他们的记忆可以了解中国的旧社会, 因为他们都受了很多宗法制度的影响,家庭伦理关系非常复 杂,这些东西当然今天是看不到了,但它所形成的一个特殊 的经验范围,我觉得也很重要。
上海:迷舟迷不走梦上海是一个奇妙的城市,在这座城里所容纳的符号是形 形色色的川流不息的陌路人总是戴着别具一格的面具,默 默地飘向花香的地方,格非就是在这座巨大又小巧的城里开 始了探秘桃花源的旅程在华师大读书的日子里,格非开始 慢慢进入写作的状态除了“人面桃花”三部曲,大部分作品如《迷舟》 、《边缘》、《欲望的旗帜》等都是在上海期间创作的在成名作《迷 舟》发表之前,格非已经发表过不少作品 如果说之前是“写 着玩”,到《迷舟》这个阶段,他开始自觉去“创作”了 刚进华师大教书那几年,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他那会儿对学 术研究也没什么兴趣格非想,与其把时间浪费掉,还不如 认真写点什么几经周转,《迷舟》在《收获》杂志上发表, 从那以后,开始有人给他写信,有人给他写评论,写作这件 事慢慢成了他的一个行当在上海的二十年里,格非认为自己算不得上海作家,最 多算是一个寄居的人 “我没有历史感,不知道这座城市是 怎么变化的比如说上海的老人怎么讲述过去,所有过去的 遗迹是怎么把它显露出来的,然后让我们感知到这些东西 我跟上海的同学相比,要贫乏得多 ”离开上海已经十几年了,现在再去回忆上海,对格非来 说,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
在上海读书的那些年,他形成 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上海非常拥挤,因为有特殊的 人文气息,又使得上海市民文化别具一格在他的眼里,上海人是细腻的, “很讲究规矩、章法, 特别容易互相模仿,很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它本能地 对外来文化有一种排斥这种排斥会让你不得不做一种痛苦 的选择,要么融入到里面去,要么游离于它之外上海人会 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么点菜,怎么举止得体, 它的时尚感对人的压迫是很强烈的,比如你想吃蛋糕、吃西 餐要到什么地方去,它有自己的规定,这是生活细腻所决定 的北京:从荒凉到自由2000 年,格非调到清华大学任教, 结束了他在上海的寄居生活面对一个传说中的城市,自幼生活在南方圈子中的 格非,倒着实费了一番周折去适应它对他来说, 1980 年代的北京是一个荒凉的地方格非说,在北京,春节去买菜,可能只有两三种菜能选 择;逛街下馆子,总有一种很糟糕的感觉而后来逐渐喜欢 上北京是因为它没有上海那种既成的规定,于是,最初的荒 凉印象转成了自由的欢笑 “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你怎 么做都行你在北京的大街上穿什么都行,没有人嘲笑你, 大大咧咧的这么一种感觉上海很容易形成一个圈子,而在 北方你跟任何人都能打交道。
我觉得北京是一个乡村化的城 市在北京呆久了,连生活习性都发生了变化 “我是一个 兴趣广泛的人,喜欢玩、下围棋什么的,在上海的时候还下 军棋、打各种牌,比较贪玩在华师大有很多年轻教师,一 到晚上就会约你去打牌、跳舞、聚会但是到了清华之后就 不怎么玩了,因为很多教师是老先生、很严谨的学者,我在 清华到目前为止还是最小的现在除了泡咖啡馆,也没有别 的娱乐了我有一个最大的爱好是听音乐,在家里听音乐, 有朋友来也一起聚会聊天 ”聊起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格非说: “我不是严师,跟学生比较容易相处华师大培养了我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民主化地与人交流的方式我偶尔也会发脾气,这种情况可能好 几年才会发生一次吧 ”作为老师,格非也鼓励年轻人创作,他觉得当下的 80 后作家确实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但还没有成熟年轻作家在 消费产业的刺激下容易受到诱惑,缺乏自我反省,会陷入自 我迷恋的境地,这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江南:开到荼靡花事了《春尽江南》于 2011 年 8 月出版,网上粉丝云集,声 称此书“千呼万唤始出来” ,“人面桃花三部曲”至此告一段 落刚开始是打算写一部作品,涵盖从辛亥革命到往后的 一百年这段时间起初觉得很荒谬,跨度太大。
要表现一百 年的历史,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采用现代主义 ”经过深思 熟虑,格非最终选择了三部曲的结构来表现在北京适应了以后,我觉得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便 开始写这件事情最初是一个动机,我很珍惜自己的想法, 一旦产生一个想法,就会反复琢磨值不值得去做所以说一 开始并没有三部曲这个想法,是在后来慢慢的构思过程中, 才开始成形实际上,作家构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坐在桌 前苦思冥想,另一种是看似在做别的事情,没有在想,实际 上是在想我可能属于第二种 ”格非小说中的女人形象都有一种悲剧意味,而且内心强 大、个性鲜明依稀记得《人面桃花》中秀米冷漠的面庞,《春尽江南》中庞家玉近乎疯狂的歇斯底里格非认为这是 性别带给他的东西 “我比较倾向于认为一个有作为的女性, 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内容会比男性更深入 ”“总体而言,我们的社会还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女 性在这个社会上面临的障碍会更多所以我在塑造女性的时 候,会赋予她们更多的份量看起来第一主人公是男性,但 我会悄悄把他转换成女性第二部谭功达是主角,但实际上 在塑造姚佩佩的形象上,我投入的感情、下的功夫都比谭功 达多得多《春尽江南》也是如此 ”《人面桃花》中的秀米爱养花,总疑其前世为掌管花司 的女神。
格非是爱花的,因为少不了大自然纯净的味道,可 能是气候的原因,他自己总也养不好,蓦地还要难过一回, 干脆就不养了荼靡花事” 是《春尽江南》 中谭端午会见绿珠的茶馆, 繁华落尽, 甚是悲凉《春尽江南》 的卷尾有一首诗 《睡莲》, “假如注定了不再相遇/就让紫色的睡莲/封存在你波光 潋滟的梦中”荼靡花开,已是惋惜,而睡莲尘封,尤为惊 叹,是否,美好的事物总是要逝去,才能成就它永恒的美?2006 年刚念大学, 徜徉于花津湖畔, 现在还能记得自己 读《迷舟》的样子而今, “人面桃花”三部曲皆已完备谁都曾做过花开的梦,在格非的桃花坞里,春尽江南,究竟 是春的苏醒,抑或是江南的沉睡,怎一个“尽”字了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