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前准备及就业权益保护》教案.pdf
15页《职前准备及就业权益保护》教案第一讲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教学目的: 本讲座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形势及政策分析,使学生对当前大学生 初次就业的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通过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就业流向和空间分 布的分析, 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 正确定位自身的职业期待; 通过对国家关 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解读, 使毕业生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使毕业生树 立就业的信心,能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教学重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特征 教学难点: 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就业趋势展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演进 本部分的教学主要介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 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以 “统包统分” 为主要特征的高校毕业 生就业政策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时期以“供需见面”为主,“双向选择”为主要 特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自主择业”为 主要特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第一阶段 : 统包统分阶段 第一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从建国初期开始到七十年代初期1950 年 6 月政府颁发的 《为有计划的合理的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 生工作的通令》, 《通令》规定从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华东、中南、西南三个大区 抽调部分毕业生支援重点工作建设地区,即东北区,另从华北区抽调部分毕业生 充实中央党政机关。
1952年 7 月,政务院颁发的《关于1952年暑假全国高等学 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 分配1958年 4 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问题的意见》, 《意见》中有关高等学校毕业生分成分配原则指出,对中央部属院校毕业生统一 分配,余下的由地方政府分配从这时起,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初步形成了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就业政策 第二阶段 : 双选阶段 第二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是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国高校 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决定》强调:要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 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分配的办法在1989 年 3 月,国务院又出台 了《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的通知》,再次 指出了现行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1993年 2 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联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要求改革高等毕业生“统包 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 第三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是从上世纪90 年代末至今。
1998年 12 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要求,到2000 年左右,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就业政 策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并同时取消了向毕业生发放 “派遣证”,而改为分发“就业报到证”1999年 6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指出,毕业生就业制度应当是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 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计划、分配、派遣”历史的结束,真正实 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这一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 优录用随着 1992 年十二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渐完善, 以市场为导向、 尊重个人意愿的自主择业政策, 即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逐 步确立这一新型的就业政策与前两个相比较而言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强调了 个人价值和意愿的选择 自主择业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给 予了大学生最大的自主权 同时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政府在 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充分尊重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的自主选择,积极创造多种 机会,多途径、多渠道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和服务。
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 观念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一些高校毕业生仍然等着以前的国家“包分配” 政策,对这种自由择业的就业形式没有完全适应,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不适 从 上面的就业政策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都有自己 的优缺点, 关键是不管我们现在如何评价当时的就业政策,不可否认的是, 它们 都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在当时都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重要 的是,为我们现在如何制定出更好的就业政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 本部分教学主要展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社会需求状 况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灵活就业是当前的必然趋势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2008年下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 危机中,许多企业纷纷倒闭,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大幅裁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的就业形势都变得很严峻, 美国的就业率突破史上最高记录,日本的大学生 就业率也创历史新低, 日本有媒体称, 如果把日本大学生从2000 年起“就业难” 长期存在现象称为“就业冰河期”,那么,现在正是跌入“超冰河期”的时刻 我国也没有逃离全球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从2008 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 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 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
(二)社会需求状况发生的变化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同时,用人单位劳动力需求状况也发生了 变化根据 2011 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17 个城市的公共 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从用人单位看, 企业用人需求占主体地 位,所占比重达 96.8%,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占0.6%,其他单 位用人需求比重为2.6%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4% ,并呈现逐年 下降趋势;私营及个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一直保持在30% 以上,需求比重逐年 上升 (三)灵活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灵活就业成为现阶段高 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 不管大学生承不承认, 愿不愿意, 灵活就业都已经成 为当代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形式对于灵活就业这一概念,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02 年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对 这个概念作了界定 灵活就业的方式更加多样、 灵活,可以将自主选择权进一步 扩大,稳定的、终身雇佣的传统就业观念已被现实击碎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部门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民营已经替代国企成为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 民营、集体企业从业的高校毕业生已由2003 年的 18.2%提高到 2006年的 65.1%。
同期,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数量比例由46.2%下降到 20% 因此,灵 活就业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 国务院办公厅在 2009 年 1 月 19 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和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 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些措施的出台意味着灵活就业政策开始 被认同和肯定 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形式, 一方面,它缓解了国家总体的就业压 力,拓宽了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的方式和渠道,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另 一方面,由于灵活就业的政策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 机制 还不完善,也有着很多弊端: 人事制度和户籍档案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改革的 进程比较缓慢, 使灵活就业这个新生事物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毕业生对这 种新型的就业方式心理上也还没完全适应,于是出现了一些不协调因素 但毋须 置疑的是,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新特征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 主要介绍麦可思公司的调查 (二)传统的就业观念没有得到及时转变 “学而优则仕” 的观念仍然严重, 从这几年的考公务员数量可略见一斑,同 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回报值过高,虽然有着过高的期望值, 但现实情况却不 是如此。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做些基层的工作,而对于那些高层的 管理或者技术岗位却无法胜任, 导致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形成了周 期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为求得稳定的“铁饭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 着变化,一次就业转变为先就业后择业, 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 “骑驴找马”、 “先 就业后择业” (三)大学生对灵活就业模式还未充分认可 虽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价值观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灵活就业模式也是成为 最普遍的就业形式 但是,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仍然是以单位待遇收入福 利及工作环境为主, 比较讲究实际, 从一份调查报告可看出, 大家最向往和满意 的单位仍然是政府, 国企以及事业单位 一份村官调查报告显示, 很大比例的大 学生村官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而是担心自己的前途, 希望有一 份稳定的工作,有完善的保障制度,不希望一直是“漂一族”所以这就对私营 企业和临时性岗位的单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完善企业的各种用人 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 (四)“孔雀”依旧“东南飞” 由于大城市的生活和就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 再加上这几年严峻的就业形 势,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回乡的潮流,一些高校毕业生开始退向二线城市。
虽 然,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退居二线城市的苗头,但从总体形势来看,“孔雀” 依旧“东南飞” 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08 年至 2010 年的大学毕业生调查的一份 调查数据显示, 东部沿海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指数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 城市不论是对中西部生源的大学生的吸引指数还是对本地生源的大学生吸引指数都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不及东部沿海城市, 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 本部分主要介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政策的价值取向、内容、 及有关特殊规定 (一)就业新政的价值取向 目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以前 的“增长优先”发展到现在的“就业优先”,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注 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 就业新政的内容 袁贵仁在教育部 2010 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新型就业观念的重 要性,主张有关部门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城乡基层、 中西部地区、 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进一步加 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城市、城乡基层就业。
其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再次,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最后,政府在强调进行宏观调控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更加注 重市场和大学生自己的力量 ( 三)就业新政的“特殊规定” 1、“免费师范生”政策 2、“村官政策” 3、“企官政策” 五、2014年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 本部分主要介绍 2014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数 据展示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据此,来判断2015 年的就业形势 (一)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保持稳中有增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2013 年我国的城镇新增 就业人数表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 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102万人, 到2013 年这一数值增加至1310 万人(如图 1 所示)注:2014年为 1-9 月份数据 数据来源: Wind数据库、国家信息中心 图 1 2009-2014 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单位:万人)2014 年前 9 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82 万人,比 2013 年同期多增加 16 万人,已经提前完成全年 1000 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目标。
从失业情况 来看, 2014年城镇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