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剧本分析.doc
7页1929 年 12 月 2 日在北京周口店挖出了第一块五十五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头盖骨,被称作“北京人”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 中华民族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统治下开始了一段极为悲惨的历史曹禺先生与 1940 年完成了北京人 剧本,作者的写作动机是 : 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 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着, 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主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反封建束缚争取自由的斗争必然胜利曾家是这部剧发生的地点,也是所有事件围绕的一个中心,它代表着封建旧社会时的富贵人家逐渐落没的一个群体 把自家的主客厅跟西厢房都租给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类学者袁任敢与女儿袁圆的散漫与曾家的“严格家教”似乎形成鲜明对比,虽只有一扇之隔, 却如同两个世界 而曾家虽迫于无奈将房屋租给袁家,却从心底瞧不上他们 例如在第一幕中曾霆与袁圆在外戏耍打闹,甚至脱衣服泼水被大奶奶曾思懿认为“无法无天” “无教养”之后霆更是被曾家老太爷罚跪,以向袁家父女“示威” 袁家跟曾家之间的矛盾旧社会与新社会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而增加沦落至此是有很多原因的,封建的过分繁文缛礼已经彻底腐蚀了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家族。
例如怕死的曾老太爷一边看延年益寿的偏方吃着补药, 一边漆着自己的寿棺 这对他来说是两件头等大事,虽然他知道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威严逐渐消逝,但这两件事他是坚决不让步的 曾老太爷似经常故意夸大他在家中当家长的威严 但实际上她是很怕长媳曾思懿的, 他是很怕死的年轻时过惯了阔少爷的生活,过惯了舒坦的日子但是没有什么治生的本领, 只能坐吃山空 他知道贫穷对一个士大夫家族中家长的地位是莫大的威胁 他怕穷,更怕穷了以后子孙不会给他好脸色, 所以他只能半死不活的生存在这个家中, 将这个家交给了大奶奶他对女婿江泰是憎恶的,厌恶他的嚣张横肆,但是因为家族败落又不好对江泰说些什么, 只能在心里厌恶 曾老太爷对愫方是有所依赖的, 首先是生理上的依赖, 自己的年岁已大,不敢使唤大奶奶,迫于封建思想有不能让儿子孙子伺候,只能让这个外姓的外甥女伺候了二十多年 从心理上对儿子是非常失望的, 又惧怕儿媳, 憎恶女婿, 女儿身体虚弱, 家族又败落,自己的心里失望到了极点从另一方面讲他又是被素芳可怜的,虽然嘴上说是为了养素芳这个未出嫁的老姑娘, 实则是在剥削素芳的感情, 这也看出了他的自私 如果说他还有一丝的威严的话就是他对孙子曾霆的家教管教上了, 将那些腐朽的繁文缛礼全部灌输给他的后代曾霆身上。
还想着传宗接代的大事, 完全不顾及孙子的感受曾思懿,曾家长媳,曾文清的妻子她的气场似乎一直笼罩着整个家族,任何人都怕他,总是要装出一副贤惠的样子,但是心里一直怕别人算计她,心肠狠毒,却又怕死得很,欺软怕硬,例如在第一幕中他对文清与素芳互传信件的事愤怒不已, 愤恨的说“恨不得把你的手切下来给我安上”但是听到江泰说要“杀死她”的话时又害怕的躲了起来她还是贪财的,在第一幕开场前对她的描述“腋下挂着一串亮闪闪的钥匙,手里拿着账本” ,一直想着老太爷的银行存折, 表面孝顺, 实则一直想着老太爷快点死当她看到老太爷的存折时对老太爷愤恨不已, 老太爷病危时她为将老太爷抬出去将老太爷的手咬出了血, 只为了不让老太爷死在家里,以后房子能卖个好价钱由此也看出了她的狠毒他对素芳一直是很厌恶, 一是怕她一直留在曾家等老太爷死后分她的财产,再者她看不过自己的丈夫文清与素芳之间的感情比自己深厚因此她一直想着要把素芳嫁出去 她对江泰夫妇也是憎恨的,一样也是怕他们留在曾家分她的财产, 一直想着要让他们搬出去并且她是看不过江泰的好吃懒做, 又拿自己很当回事的样子,而且江泰也是这个家中唯一一个敢和她叫板的人 她对文清是失望并且有些轻蔑的, 在外人面前装出一副顺从丈夫, 经常受丈夫欺负的贤惠妻子的样子, 私底下则是对文清冷嘲热讽的。
一直想让他出门,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她的奸计:将素芳嫁出去,也是为了不让他跟素芳见面 基本上就是一个泼妇的形象, 一哭二闹三上吊,劝说无用就拿“出家” “上吊”逼迫第一幕开场对她的形象描述 “两条乌黑的细眉像刀斩了一般地又齐又狠” 表明了大奶奶的性格 她对瑞珍是极不待见的, 看不惯她性格柔弱,一直对她几乎是虐待的 只有对曾霆是真心的好的, 但是又不了解曾霆的真实感受, 只是将那些旧社会的礼仪强加给他 在第三幕得知她近四十岁的年级又有了身孕对曾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曾文清,曾家长子,自小就很聪明,有神童之称爱好广泛,琴棋书画似乎样样精通, 但却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对人是温厚可亲的,但因年感情受挫,喜欢的人不敢去说,只能与她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相互获得哀惜与慰藉 面对家族一天天败落, 自己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中不能自拔, 只能忍哀耐痛的打发日子, 久而久之就自暴自弃抽起了大麻, 所以给人的感觉他是非常懒散的,让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一个有生命的空壳”,他是惧怕思懿的,他与素芳的感情深厚,但是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剧中陈奶妈送的鸽子本是一对,中途飞走了一只,文清给它取名叫孤独, 喻示他们始终无法走到一起, 文清的内心是孤独无望的。
他是非常挣扎矛盾的, 一直想着逃离这个充满昏暗的家,又因自己性情懦弱不敢出去, 最后出去了又因受不了苦返回了家里对自己彻底失望了,依赖鸦片度日在第三幕最后家族彻底垮塌,他也因受不了内性的矛盾冲突吞食鸦片而亡江泰,曾家的姑爷,老留学生,过着跟北平公子哥儿一样的舒适生活,好吃懒做,酗酒成性,好吹嘘,整天幻想着自己能发大财,却一直在丈人家牢骚满腹但他也有他的可爱之处,很直率,有时也很公平,为素芳一直留在曾家而打抱不平,肯说老实话,在他与袁交谈后对原北京人感慨不已,深恶痛绝现在“文明的北京人”但是他又是知错不改的,转身就跑到屋里喝酒撒疯在第三幕最后,他爱说大话,酗酒成性,使曾家从有一点希望迅速跌落至了谷底,使整部剧的矛盾冲突达到了一个顶峰素芳和文彩这两个曾家的妇女有着相同的性格,软弱,令人可怜,有时也麻木得有些令人憎恶, 素芳甘愿伺候老太爷二十多年,家庭败落,父母双亡,寄篱在姨夫家,看人脸色,多少年来养成了隐忍的性格, 有什么话都不愿说出来, 对文的感情也深埋心底,不敢透露半分, 在这个家中代表着弱势群体, 也并不反抗曾家对她的嫁人一事意见不一, 并且各怀心思, 但是素芳这个当事人却“没意见” “没想法”仿佛甘愿充当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孤独”任人宰割,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令人有些怜悯,似乎别人幸福就是她的幸福。
他对文的感情是贯穿始末的一个线索,虽然互相怜惜但又不敢越界 当文清离家时对素芳来说是有些许欣慰的,但是在第三幕中瑞贞说 “天真的塌了, 哑巴真的能说话” 文的归来使素芳短暂的快乐又泯灭了 最后跟瑞贞一起逃离了这个家庭文采一直是体弱多病的, 受丈夫江泰的欺凌, 是非常懦弱的,被夹在丈夫跟曾家之间,对丈夫是崇拜的,但又不敢反抗曾家,当江泰与曾老太爷发生矛盾时她也只能哭着向死去的妈妈诉苦,抱怨“丢下了她自己” 瑞贞,曾家孙媳,原本豆蔻年华的年轻少女稀里糊涂的就被嫁到了曾家, 与之前甚至都不曾谋面的曾霆同睡了两年多, 受到婆婆近乎虐待的管教,还要孝顺曾老太爷, ,只有素芳是她唯一能诉苦哭泣的知心人,在第一幕她就对素芳说了她怀孩子的事,但是因为害怕,恐惧而不敢说出来,怕婆婆的打骂,怕霆对她的冷漠,更是怕小毛毛出生后像她一样过着黑暗毫无希望的生活,她想要打掉这个孩子, 但是又被愫劝说着留了下来 她是怀有希望的,她要离开这个昏暗的家庭, 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在最后如愿以偿和素芳跟着袁家父女逃离了这个像鸟笼一般的家庭曾霆,年十七,这个家庭中最小的牺牲品,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着 生在这样一个士大夫家庭, 注定了他会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他似乎与他这个年龄该有的活泼绝缘, 进了学校七个月才使他略有些异样, 同伴间的生活, 似乎让他多少恢复了应有的活泼, 但这原本无异的事却引起了家里长辈的不满。
并且还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在同伴异样的目光中与自己并不相识的且只比自己大一岁的一个女孩入了洞房这给了他无比大的压力,他甚至是有些恐惧,害怕见到父母亲,害怕见到祖父,因为他们时常告诫他 “是个有家室之累的大人了” 他在家中甚至不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奔跑跳跃, 他更恐惧见到瑞贞, 因为他并不知道该和她如何生活,如何面对她他对这个家也是失望的当他看到袁圆时他失望的内心似乎有些复苏,甚至有了初恋般的感觉他跟她跑,跳,放风筝,泼水打闹,他过得很开心终于有一天当他问她长大后愿意嫁给他还是“北京人”时,她选了“北京人”,而且带有轻蔑的说他是只小耗子,像那只关在笼子里的“小可怜”,而且还告诉他当了父亲,此时他的内心失落了,他甚至想到了死,他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他自己的样子,跟文清,曾皓一样的落魄,甚至更惨,他此时的内心既愤怒又恐惧,而更多的是无助 只能像他父亲一样无望的活着 同样到第三幕的时候得知母亲怀有身孕的时候他彻底垮了, 更是推动着整个戏剧冲突达到顶峰 整部戏的戏剧冲突在第二幕结束时随着老太爷的病危达到了一个高潮 到第三幕随着这个家族一直要保留的寿棺被杜家人抬走,长子文清吞鸦片而亡,素芳与瑞贞逃离,苦苦支撑的土墙也倒塌等一系列, 预示着这个家族的彻底倒塌, 而曾家的各种冲突也彻底崩溃。
剧中袁任敢对“北京人”的描述: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没有礼教来束缚,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文明, 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 与现实中的曾家人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大的讽刺意味也暗示出了整部剧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