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产科学指导:霉菌性阴道炎.doc
4页妇产科学指导:霉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monilial or mycotic vaginitis )由霉菌感染引起其发病率仅次于滴虫性阴道炎多见于幼女、孕妇、糖尿病患者,以及绝经后曾用较大剂量雌激素治疗的患者 病因一、病原体霉菌(fungus)冇许多种,在人体最主要的为白色念珠菌 属阴道感染80〜90%系白色念珠菌引起,其余是别种念珠菌和球拟酵母 菌属(Tomlopsis),故霉菌性阴道炎实际上即念珠菌阴道炎或阴道念珠菌 病(vagmal candidiansis)o白色念珠菌呈卵圆形,由芽生泡子及细胞发芽 伸长形成假菌丝,假菌丝与抱子相连成分枝或链状念珠菌通常是一种腐败物寄生菌,可生活在正常人体的皮肤、粘、消化道或其他脏器中,经常在阴道中存在而无症状白带增多的非孕妇女中,约有10%.孕妇中约 有30%在阴道内有此菌寄生,当阴道糖原增加、酸度升高时,或在机体抵 抗力降低的情况下,便可成为致病的原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 皮质激素,可使霉菌感染大为增加因为上述两种药物可导致机体内菌群 失调,改变了阴道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抗感染的能力下降此 外,维生素缺乏(复合维生素B)、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消耗性疾病均可成为白色念珠菌繁殖的有利条件。
妊娠期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含量增加, 阴道酸性增强,加之孕妇的肾糖阈降低,常有营养性糖尿,小便中糖含量 升高而促进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二、传播途径白色念珠菌可通过性交传染,也可通过浴山、浴池及月经纸垫的污染间接传染对个体来说,存在于口腔、肠道、阴道的念珠 菌可互相传染而致病临床表现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白带多,外阴及阴道灼热瘙痒,外因性排 尿困难,外阴地图样红斑(霉菌性或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典型的白带 呈凝乳状或为片块状,阴道粘膜高度红肿,可见白色鹅口疮样斑块附着, 易剥离,其下为受损粘膜的糜烂基底,或形成浅溃疡,严重者可遗留瘀斑 但白带并不都具有上述典型特征,从水样直至凝乳样白带均可出现,如有 的完全是一些稀薄清沏的浆液性渗出液,其中常含有白色片状物妊娠期 霉菌性阴道炎的瘙痒症状尤为严重,甚至坐卧不宁,痛苦异常,也可冇尿 频、尿痛及性交痛等症状另外,尚有10%左右的妇女及30%孕妇虽为霉 菌携带者,却无任何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直接取阴道分泌物置玻片上,加一小滴等渗氯 化钠溶液或10%〜20%氢氧化钾溶液,加盖玻片,微加热镜检,红、白细 胞及上皮细胞立即溶解,而霉菌即以线样纤维或菌丝体(mycelia)的形式 显示,并冇微芽或分子砲子(conidia)贴附。
但此法可靠性较低(60%)如取阴道分泌物涂片经革兰染色,镜下可找到成群革兰阳性浓染的卵 圆形抱子,或可见到假菌丝与出芽细胞相连成链状或分枝状,容易辨认, 可靠性可提高至80%.此外,亦要注意相关的诱因,如有应用大剂量當体激 素或广谱抗生素史,及糖尿病患者需做尿糖及血糖检查等二、 霉菌培养霉菌培养是最可靠的方法只要培养出霉菌就可确诊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目检阴道排泄物,诊断霉菌性阴道炎,通常并 无困难但对非典型病例,为了证实诊断,凡疑为带霉菌者,或了解治疗 效果,必须作阴道分泌物检查 鉴别诊断2、滴虫性阴道炎可见阴道及宫颈粘膜充血、红肿,常有散在的红色 斑点或草莓状突起,后穹隆有多量白带,呈灰黄色或黄白色稀薄液体或黄 绿色脓性分泌物,常呈泡沫状阴道分泌物中查到阴道毛滴虫方能确诊2、老年性阴道炎多见于自然绝经或卵巢去势后妇女,阴道壁呈老年 型改变,粘膜薄、皱褶少、弹性差,触之易出血,有时有溃疡或粘连,分 泌物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无阴道毛滴虫及白色念珠菌治疗方法1>西医内治(1) 制霉菌素内服和外用内服,每次50万单位,每H4次外用 为栓剂,每栓为25万单位2) 氟康n坐,又名大氟康,一般口服1次,150mg即可生效,但是 治愈后容易复发,值得注意。
3) 伊曲康“坐,又名斯皮仁诺,一般每服100mg,每日2次,连服 10天为1疗程4) 特比蔡芬(疗霉舒)250毫克,每口 1次口服,连用7天2、中医内治中医认为生殖器念珠菌病是由于湿热在体内蕴结,加上外受毒邪所致湿热是内因,而毒邪是外因,内因、外因相互作用使病情缠绵口久湿热 之邪必然要伤阴,出现阴伤、湿热阻滞的虚实夹杂的证候中医治病特别 注意不同的证候和不同的体质,给予不同的药物一般讲,生殖器念珠菌 病是以阴痒、白带增多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故中陕又称本病为带下病、 阴痒病,临床上常根据白带的量、色、气味及全身状况予以辨证施治,一 般分为湿毒蕴结和肝肾不足两型论治1)湿毒蕴结:主要症状为带下量多,色黄白,如豆渣样,冇臭味, 或带下夹有血丝,阴部瘙痒,甚至红肿,溃烂,尿频、尿急、尿痛,大便 不爽,舌苔白腻,脉滑这是由于湿热之邪蕴结日久,致使生虫成毒湿 毒蕴结伤及阴部出现诸多症状治疗宜清热除湿、解毒止痒12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