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案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
7页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教学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知识梳理】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背景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②察举制下,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③曹丕颁布九品中正制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标准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主要看重家世衰落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②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影响积极①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实行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②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④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2、科举制:(1)背景①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③中央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加强中央集权。
④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2)标准:考试成绩(3)演变: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明鼎盛(八股取士)——清废除(1905年)4)评价:利: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④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⑤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促使选官制度逐渐成熟⑥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唐诗的繁荣⑥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弊:①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3、演变趋势(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以才学为主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二、中枢政务机构1、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确立。
2)分工: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②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③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3)趋势: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 ,后改称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评价:①三省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政事堂)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5)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加强皇权、节制君权三、赋税制度1、汉代——编户齐民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2、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3、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4、唐朝:(1)唐初——租庸调制①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 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②主要标准:人丁③作用: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
2)唐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解决政府财政困难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主要标准财产意义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局限①土地兼并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加剧知识拓展】1、时空坐标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选官方式盛行时期选官标准优点缺点世官制夏商周血缘稳固贵族统治不利于人才选拔军功爵制战国、秦汉初军功打破世卿世禄制不利于和平统治察举制汉朝德才客观上使社会更加稳定,有利于维护统治东汉时期腐化,推举只看出身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出身门第早期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后期只看门第,选拔人才名不副实科举制隋唐到明清考试成绩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思想3、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2)经济制度: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军事制度: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1)制度沿革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初税亩春秋鲁国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编户齐民汉代缴纳田租、人口税、更税我国较完整的赋役制度形成租庸调制隋唐除租调外,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两税法唐中后期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方田均税法北宋中期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财政收入一条鞭法明中期田赋、徭役、杂役“并成一条”折成银两,分摊田亩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摊丁入亩清朝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2)演变趋势赋税标准随着封建统治者对民众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土地、资产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两税法的实施为标志赋税形式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形式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的推行为标志赋税种类历代赋税改革往往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赋税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两税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转变为基本定时,这一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知识巩固】1.魏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用权中正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供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官吏的任用由中央决定这表明魏晋时期( )A.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B.九品中正制被废除C.士族势力逐渐衰退 D.选官权向中央集中2.表1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选官制度民谣、诗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3.东晋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善于书法,却迷信鬼神,没有军事才能,却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
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以门第作为主要的标准 B.通过考试来公平录取C.由地方官自下而上推荐 D.以道德品行作为标准4.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关于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17.2%24.5%46.1%A.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B.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C.科举制受现实的制约 D.封建统治基础受动摇5.唐太宗时,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说明科举制( )A.体现出公正平等的原则 B.彻底打破了血缘门第等观念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6.《资治通鉴·唐纪》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7.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己从人”,故行之不久,两者日有争论,遂成怨隙为解决该问题,唐统治者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复兴儒学,提升官员素质 B.强化法治,颁布《唐律疏议》C.变革政制,改变议事规则 D.更换人事,罢免违纪官员8.卢肇,字子发,袁州(宜春)人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843年)状元及第,有奇才,以文翰知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政府定期举行恩科来选拔人才,卢肇及第当年的政府恩科考试方案,其可能的工作程序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9.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