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故事化入历史教学中﹡.doc
5页将故事“化”入历史教学中﹡——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为例(本文发表于《历史教学》2013 年第 10 期)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鲁东海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刘倩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史学文本,叙事宏观,在时间上表现为大段落,内容上侧重于大事件,评价上倾向于大方向这种呈现方式缺乏细节和趣味,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很难完全实现课程目标,学生也难以深入地理解历史将故事“化”入历史教学,用故事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兴趣,以故事引导想象和思考的学习过程,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笔者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高中人民版必修二)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现选择几个片断作一些说明与反思一、营造学习氛围——我家与改革开放学生:依据祖父母、父母、自己的年龄,推断各自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介绍前辈中的某一人在 1978-1992 年改革开放中创业发展的故事教师: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同时也紧密联系着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及其幸福祖辈、父辈到同学们这一代,分别是这场社会运动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为了加深对中华民族这一段波澜壮阔岁月的理解,也为了建立家族历史的光荣,更为了自己将来能更好地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现人生抱负,理当认真学习这节课。
意图:学生经过计算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自己的祖辈正值壮年,他们是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自己的父辈尚在求学,他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见证者;自己出生于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新时期,显然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发现教科书上所讲的“国家大事”离自己并不遥远通过课前预习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祖辈或父辈艰难创业或勤奋求学的故事,激发他们关于家族和自豪感以及研究这段历史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了自己营造的学习情境,直接与历史对话,好像亲自在书写历史了二、改革的先声——小岗村的“生死契约”师生:教师投影展示安徽小岗村的“生死契约”(国家博物馆 GB54563 号藏品)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述展开想象和思考:1978 年 12 月 12 日夜,社员严立华家师:双十二 ——西安事变?夜——月黑风高,农民政变?6 天后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两者有关联吗?)“我们分田到户,(师:分田到户——单干?— —1956 年就已经实现农业集体化了,不是倒退吗?)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师:多悲壮啊,干嘛要冒这么大风险呢?)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
队长严宏昌和其他 19 名队员都盖上印章或摁上了红红的指印真是一个生死契约!20 户农民究竟想干什么?他们这一次冒险行为有什么意义?)教师: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追求“一大二公”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很低,连农民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小岗村的农民只是想改变集体生产的组织形式,强调社会主义的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这次冒险行为非常典型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普遍愿望小岗村农民的秘密协定纯属自发行为,实际上却给中国的农村改革探出了一条新路从中,大家也能体现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的精神意图:文物是时代的记录,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隐藏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文物里的故事,真实而感人通过听小岗村“生死契约”的故事,将当时中国农民为了生存而孤注一掷的鲜活形象和感人场景呈现出来,使学生把“农村改革”与这张摁着鲜红手印的“生死契约”形成牢固的映射联结强化“1978 年 12 月 12 日夜”、“农民家中”、“坐牢杀头”等故事细节,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理解当时的“天下大势”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瓜熟蒂落三、农村改革的肇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教师:彭森等人著述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1977 年 11 月,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走进了革命老区金寨县一户低矮的茅屋。
在阴暗的房间里,见锅灶旁边草堆里坐着一位老汉和两个小姑娘万书记亲热地上前和他们找招呼,伸出手想和老汉握手谁知老汉一动不动,旁边的两个姑娘也用羞涩的眼光打量他万里很纳闷,陪同的地方干部再次告诉老汉:“新上任的省委第一书记来看你了”老人这才勉强地弯着腰,颤抖着,缓缓地站起来这时万里惊呆了,老人竟光着下身!村里人又指着两位姑娘说:“她们也没有裤子穿,天太冷,蹲在锅边暖和些”万里哽咽得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回到省里,万里同志泪流满面地说,革命成功了这么多年,老百姓还这么穷,我们对不起老区的人民群众啊!他拍案而起,“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在他主持下,安徽省委开始抵制中央少数领导人仍然倡导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并迅速制订了六条举措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生产队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自主权提问:安徽省委领导的做法与小岗村的“生死契约”有什么关系?其意义何在?联系起来看,中国的改革有什么特点?(“文革”结束后,中央少数领导人仍然维护过去的“左”倾思想和政策,安徽省委等地方领导的纠偏行为实际上为小岗村等地方的农民,进行自发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同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看,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相互作用的合力促成的。
意图:讲述小岗村“生死契约”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农民的冒险与创新精神但仅此而已的话,可能会误导学生,使他们过高地估计小岗村探索的意义,认为就是小岗村的农民决定了中国改革的道路讲述万里同志和安徽省委的故事,尤其是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即小岗村“秘密约定”前一年多的“1977 年 11 月”,有利于防止学生在认识上可能出现的偏差,有利于他们理解中国改革探索的特点特别是没有裤子穿的事情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听完这个细节,学生内心一定会受到震动,更加深刻地理解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四、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第一只螃蟹的味道教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率先进行,逐步波及城市,被戏称为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 1983 年 2 月《人民日报 》刊登了一则有点“耸人听闻”的消息,标题叫《在国家经委和江西省委支持下卢火根冲破阻力承包办厂》卢火根原是国营丰城硫酸磷肥厂的一个中层干部,小厂 500 多名职工,因为长期地“吃大锅饭”,人浮于事,连年亏损卢火根家住农村,他看到原先出工懒洋洋的农民,在联产承包后精气神全被激活了,庄稼越种越好承包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凡事爱琢磨的卢火根在家里做起了试验,把鱼烧好后,平均分给了四个孩子。
吃饭前,跟孩子们交待清楚,中午就这些菜,晚上也没有菜,必须计划着吃这一次果然与平常的“大锅饭”很不相同,每个孩子不仅都吃饱了,而且还都剩了鱼,留着晚上吃最小的孩子只有 3 岁,都知道鱼 “包干”后就要自己精打细算了吃第一只螃蟹”,让卢火根尝尽了酸甜苦辣搞企业承包经营,在当时真是骇人听闻、离经叛道他从 1982 年开始先后 9 次写信给《人民日报》等重要报纸,询问国营企业能不能像承包土地一样搞承包,都被一一否定最后他又把信写给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袁打给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两人一致表示支持卢火根承包后将“责”和“利”统一起来,把全厂干部职工进行分流重组许多人的铁饭碗被端掉了,有人上门吵闹,有人出言威胁,有人散布他迫害工人的政治谣言但是,承包一年后,企业实现了大幅度的营利,各种谣言不攻自破提问:1、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 1984 年全面展开,1983 年初卢火根就开始搞承包,他承包经营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2、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和江西省委支持,卢火根才成功地承包工厂,反映了什么问题呢?3、长期亏损的企业到卢火根手中一年就营利了,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从故事来看,卢火根的经营思想显然受到农村改革的启发。
1984年之后,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实行政企分开,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从改革方式来看,实际上就是农村改革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分开做法的继续第一只螃蟹”的味道充满了酸甜苦辣,承包的道路坎坎坷坷,原因在于当时整体上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支持他的行动,加之惯性思维的阻碍,卢火根的起步非常艰难但他经过一年的承包经营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正反映了改革势在必行和承包经营方式的积极意义意图:无论是本身的内涵还是长期积累的问题,城市经济体制都是非常复杂的比起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困难得多,要让学生深入学习,难度也不小巧媳妇必作有米之炊”,理解学习必需有具体素材和条件,运用卢火根承包经营的故事,学生就应该很容易理解:1、由于体制制约、人为阻碍、惯性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履极为艰难;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最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都是在不改变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3、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有很大的反拨作用,前者适应后者就能促进后者的发展,不适应就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五、为什么要对外开放?——格里希效应教师: 1983 年邓小平谈到“利用外国智力”问题(《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在他的倡议下,各地开始延请一些外国专家帮助工作。
德国有一位退休的老厂长和发动机的老专家,名叫格里希,1984 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正式聘请他担任武汉柴油机厂的厂长,引起了世界瞩目这个洋老头不简单,工作非常深入,在两年任期内撰写了二十多万字的企业管理方案,实行以岗位为核心的结构工资制在格里希的严格管理下,武柴的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开始向国外多个国家出口他的管理模式简洁高效,经专家们的论证,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格里希良好的工作成果很快形成了一种效应,中国的许多单位都开始面向国际市场招聘人才,到 20 世纪末, “洋厂长”、“洋顾问”、“洋教练”已经遍布各行各业了提问:格里希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什么贡献?由此理解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之间的关系格里希为振兴老牌国营企业武汉柴油机厂作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所推行的管理模式和工资制度,影响深远,在中国形成了广泛的效应由此,可以发现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内部改革,形成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条件;通过对外开放,反推内部改革走向深入;如果把中国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体”,改革和开放则是它的“两翼”,两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意图:从 1980 年设立四大经济特区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科书对这一过程叙述比较详细其实,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都是一种手段,其目的还是在于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贸易,吸引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人民版教科书关于对外开放的内涵问题只字未提,意义影响只有一两句极概括性的语句,这必然会使学习理解发生缺憾甚至错误当然,教师也可以简明地把这些道理告知学生,但恐怕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通过听“洋厂长的故事”,学生想象有那么一位倔强的外国老头,想象他那特别的管理模式,理解对外开放不仅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商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更重要的是这些引进来的东西还会对中国的内部改革形成巨大的反推作用六、强化与提升——英雄相惜,毛泽东赞扬邓小平教师:据刘金田《走出国门的领袖——邓小平》一书记载,1957 年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毛泽东在同赫鲁晓夫私下交谈时,指着远处的邓小平说:“看见那边的矮个了吗?他很聪明,既有原则,又灵活,前途无量二十年之后,当邓小平重新登上中国政治的前台,他过人的胆略与广大人民内在的改革要求相结合时,中国社会开始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内政到外交的天翻地覆的伟大转折意图:运用这个小故事作为全课的结语,强调邓小平的个性与能力,强化改革开放的主题,意趣绵长,会引发学生的沉思和遐想。
教后反思本课兼顾历史发展脉络和学生认知路径的共同需要,推进教学过程历史发展的脉络是:农村改革探索→城市改革跟进;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双翼齐飞”学生的认知路径是:进入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