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的诗词人生十三、与苏轼有关的一些人物和事件.doc
28页十三、与苏轼有关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这里介绍了哲宗的孟皇后、车盖亭诗案、苏轼与前商洛令章惇、 “乌台诗案” 、苏轼与宿州、苏轼与保密工作、苏轼与欧阳修相聚于颍州、苏轼与王安石相会与江宁,以及与苏轼有关的一些人物:范镇、张方平、陈希亮、杨绘、郑侠、曾公亮、富弼、赵汴、唐介、陈襄、刘恕、吕惠卿、曾布附录一:哲宗的孟皇后宋元祐皇后,昭慈圣献皇后孟氏,是哲宗的皇后,太皇太后高氏和哲宗嫡母皇太后向氏(钦圣宪肃皇后)都很喜爱她,教给她宫中礼仪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孟氏所生之女福庆公主重病,药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宫医治由于符水之事向来为宫中禁忌,孟氏大惊失色,命将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时,再一一说明原委,本来哲宗也认为是人之常情,并不怪罪不料于公主病逝后,孟氏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实得到哲宗专宠的刘婕妤趁此机会,将前后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在哲宗面前搬弄是非,说孟皇后这是在诅咒皇帝哲宗听说后也开始怀疑起来,命梁从政、苏珪调查此案在宰相章惇和刘婕妤的授意下,他们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并将这些人刑求逼供,史载“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 太监、宫女们不愿诬蔑孟皇后,个个被打得体无完肤,割舌断肢者不在少数。
最后,梁从政等人不得不伪造供词,才让哲宗相信孟皇后图谋不轨其后位于是被废,将她安置在被废妃嫔出家所居的瑶华宫,号“华阳教主” 、 “玉清妙静仙师” ,法名“冲真” 由于当时北宋新旧党争正烈,孟氏是支持旧党的高太皇太后与向太后所立,高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哲宗亲政,欲极力摆脱这位祖母的阴影,改而支持新党,提拔新党的章惇做宰相,章惇也支持哲宗宠爱的刘婕妤,有废孟氏后位之图,遂酿成了这件冤狱哲宗赵煦元符三年(1100),哲宗病逝,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哲宗赵煦元祐年间(1086~1094),故被称为元祐皇后不料,次年(1101)向太后病逝,其后于崇宁元年(1102)又发生“元祐党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人,贬谪旧党(元祐党人),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就这样过了 20 多年钦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瑶华宫失火,移居延甯宫,后延甯宫又失火,出宫居住相国寺前之私宅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徽、钦二帝被掳,史称“靖康之祸” 当时六宫有位号者都随徽、钦二帝北迁,只有孟氏因被废而幸运地留下。
由于宋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康王赵构远在济州(今中国山东巨野县),于是被金人立为楚帝的张邦昌接受吕好问建议,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宫,上尊号为“宋太后” ,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这是张邦昌依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以后,尊后周的符太后为周太后,并迎入西宫居住的往例,认为张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后来大臣胡舜陟、马伸又上书,政事应取得太后之命令才能决定,张邦昌不得已,乃恢复孟氏元祐皇后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稍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是为高宗,元祐皇后撤帘不再听政,并被尊为元祐太后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再改为隆祐太后由于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随高宗南渡至杭州建炎三年(1129),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赵构迫退位,由年仅 3 岁的皇太子赵旉(fū)继位,赵旉就是宋简宗、正安帝因乱军所逼,孟氏再度垂帘听政孟氏曲加慰抚苗傅等人,并召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勉令韩世忠速来勤王后来,乱事平定,再度撤帘当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几乎全数被俘北迁,孟氏与高宗是极少数幸免者,在绍兴十二年(1142),高宗生母韦太后自金国放归以前,孟氏一直是当时宋室母仪之代表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复南侵,于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则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击,孟氏随行兵众溃散,甚至到了要以农人抬轿的窘境。
高宗知道孟氏处境后即谓“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爱朕不啻己出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 ”因此派人迎至高宗行宫所在孟氏性情恭谨,没有什么不好的事见闻于朝廷又喜欢饮酒,高宗认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买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帐,不曾强取而不付酒钱在宫中曾觉头晕目眩,有宫人自称会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了年轻时的遭遇,马上命令将这个宫人赶出宫外绍兴元年(1131),孟氏去世,谥“昭慈献烈皇后” ,葬于会稽县上皇村绍兴三年(1133),改谥“昭慈圣献皇后” 附录二:车盖亭诗案新党重臣蔡确(字持正,1037~1093,王安石荐确,徙为三班主簿)因到车盖亭诗案爆发贬死岭南,党争越发激烈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任相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启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执政,改元元祐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闰二月,王安石死后,蔡确于元祐二年(1087)始罢为观文殿学士、出知陈州,蔡确的右相职位被吕公著替代,累官御史中丞元祐元年(1086),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务一切持正光疾革(jíjí,病情危急。
郑玄注:“革,急也 ”)以国事托之,独当国三年辞位,卒,封申国公,谥“正献” 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人,吕夷简之子哲宗赵煦元祐二年(1087),坐弟硕(蔡硕,英宗赵曙治平二年进士,招权纳贿)事夺职,徙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又徙邓州初,神宗疾革,王珪议建储事,确与同列(同僚)皆在侧,知状确自见得罪于世,阴与章惇、邢恕等合志邪谋,谓珪实怀异意,赖己拥护,故不得逞确奉使陵下,韩缜(韩绛弟)白发其端(韩缜告发他),事浸籍籍既失势,愈怨望,恕又益为往来造言,识者以为忧,未有以发也(没有弹劾他)哲宗赵煦元祐二年(1087),确在安陆,尝游车盖亭,赋诗《夏日登车盖亭》绝句 10 首哲宗赵煦元祐四年(1089),知汉阳军吴处厚指新党蔡确游安州(今湖北安陆)车盖亭所作诗中用唐上元年间郝处俊谏高宗传位于武后事影射高太皇太后,诬为讪谤旧党梁焘、刘安世等赞成此说蔡确被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哲宗赵煦元祐八年(1093),死于贬所宣仁高太皇太后曾对大臣说:“元丰之末,确自谓有定策大功,妄扇事端” , “吾不忍明言始托讪上为名逐之耳 ”她还说办蔡确之罪, “只为此人于社稷不利 ”此案是新党构造“乌台诗案”以后,元祐党对新党的一次如出一辙的整治打击。
如果说“乌台诗案”中苏轼获罪尚有文字证据的话,此案根本就是诬陷和捕风捉影而且此案迫害程度更深,株连受害的人数众多,打击面广蔡确为吕惠卿、章惇罢贬之後王安石变法的中坚人物蔡确有才能,但重用酷吏撕裂社会抓吕公著、苏颂(北宋政治家、外交家、天文学家、药物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字子容,1020~1101,1042 年和王安石同榜考中进士1092 年,被拜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是右宰相的官位,也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顶峰)、苏轼下狱,以权谋打击对手,失势後遭报复车盖亭诗案是党争之案哲宗赵煦元祐四年(1089)四月十一日,就在赴任杭州之前,苏轼却主动给朝廷上了一个《论行遣蔡确札子》 ,提出一个处理蔡确的荒诞方案,苏轼希望由皇帝出面制狱审理蔡确,然后再由宣仁高太皇太后出面赦免,一个白脸一个红脸双簧演出作为 10 年前“乌台诗案”的过来人,更作为当代大诗人,苏轼当然知道蔡确的 10 首《夏日登车盖亭》诗中,根本没有吴处厚与“元祐党人”所指控的内容,但他又不愿白白放过政敌,希望蔡确也尝尝 10 年前自己在乌台监狱中那种生死不测、惶恐无助的滋味,尤其是这个载于《苏轼文集》中的“札子” ,因“出入之故”苏轼完全有理由不上,这就使后人看到,在政治的残酷倾轧中,苏轼纯良的人格也难免扭曲变形。
蔡确被贬岭南新州,只有一个叫琵琶的爱妾相随,另外就是一只鹦鹉每当蔡确想呼唤琵琶的时候,只要敲一下手里的茶杯,鹦鹉就会呼唤“琵琶” 不久琵琶得瘟疫而死,蔡确从此再没敲过茶杯一天,蔡确因事误敲茶杯,鹦鹉闻声又唤“琵琶” ,蔡确触景伤情,大感悲怆,当即赋诗一首:“鹦鹉声犹在,琵琶事已非堪伤江汉水,同去不同归 ”历史就是这样富有幽默感:到杭州当市长的苏轼,到“绍圣时期(1094~1098)”也被政敌贬到岭南儋州,也只有爱妾朝云跟随,不久朝云也死于难产;不同之处在于,琵琶死后,蔡确郁郁成疾,在新州四年之后便殒命岭南而坡公天性豁达乐观,能够渡过坎坷岁月从岭南返回,虽然没能走到朝廷,只走到途中的常州便撒手而去《夏日登车盖亭》绝句 10 首一、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表,卧展柴桑处士诗二、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三、满川佳境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绿野平流来远棹,青天白雨起灵湫四、静中自足胜炎蒸,入眼兼无俗态憎何处机心惊白鸟,谁能怒剑逐青蝇五、风摇熟果时闻落,雨滴余花亦自香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六、来结芳庐向翠微,自持杯酒对清晖水趋梦泽悠然过,云抱西山冉冉飞。
七、溪中自有戈船士,溪上今无佩犊人病守翛然唯坐啸,白鸥红鹤伴闲身八、喧虺六月浩无津,行见沙洲冻雨滨如带溪流何足道,沉沉沧海会扬尘九、西山彷佛见松筠,日日来看色转新闻说桃花岩畔石,读书曾有谪仙人十、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俯碧湾因知汉阳军吴处厚和蔡确有旧怨,于是抓住了机会,随意曲解,无限上纲,上奏朝廷指出:第二首之笑不怀好意, “方今朝廷清明,不知蔡确所笑何事?”第五首是讽刺朝廷启用新人,他在这里自吹老资格第八首喻国运必生大变;第九首诬蔑当今太后,比拟武则天;第十首是心怀不满,认为朝廷对他处置不公朝廷也有一帮人随声附和,落井下石,高太皇太后将其贬斥到岭南新州附录三:苏轼与前商洛令章惇章惇,章俞子章俞者郇国公之族子也,早岁不自拘检,侍女杨氏年少而寡,俞与之通已而有娠,生子初产之时,杨氏欲不举,杨氏母勉令留之,以一合贮水,缄置其内,遣人持以还俞俞得之云:“此儿五行甚佳,将大吾门 ”雇乳者谨视之既长登第苏轼与前商洛令章惇(字子厚,1035~1105)初识于凤翔,交情甚厚,二人相携,遍游周至名山胜水,且留下了不少佳咏名篇他在一则《游记》中写道:“章子厚自长安来终南会轼,而西还岐下,因同游南山。
轼三年连三至此,然与子厚游,其乐如始至也!”可见,其时苏轼正在楼观酣游,才让章子厚觅踪访至的神奇的古楼观,招惹得苏轼连续三年三到斯地,且再游时,又“其乐如始至也!”须知,苏轼自仁宗赵祯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赴任凤翔府,至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还朝转官,其间总共仅有三年啊!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子厚推轼下潭书壁,轼不敢子厚履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章惇苏轼来游 ”轼拊其背曰:“子厚异日得士,必能杀人 ”子厚曰:“何也?”轼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子厚大笑 苏轼和章惇,二人向来交好,但后来章惇独相的时候,苏轼命运有些悲催,这让人生疑何时交恶?历史记载有些说不清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新党当国,李定欲以“乌台诗案”陷苏轼于死地,章惇对苏轼多有援手,且苏轼贬黄州时,两人有书信往来,可见此时两人友情仍在那么就往后才有可能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高太皇太后垂帘(北宋宣仁皇太后高氏,小名滔滔,英宗赵曙的皇后(与英宗同年),神宗赵顼的母亲,哲宗的祖母曾祖高琼,祖父高难度继勋她也是曹彬的外曾孙女(仁宗后曹氏,是宋大将曹彬的孙女)。
母曹氏,系仁宗赵祯慈圣光献皇后之姐高太皇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信任保守派旧党的大官司马光尽管如此,高滔滔在政治上的才能还是被人誉为“女中尧舜” 虽然旧党中坚吕公著、范纯仁、苏轼等皆反对,但司马光还是尽罢新法,且此后对新党的打压非常猛,完全不同于王安石当政时候对旧党的态度那时的旧党虽然被逐出朝堂,但元勋重臣要么西京(即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留守、要么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