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化学]2011年江西省中考化学研讨资料五 学生常见错误分析及复习应对策略.ppt
45页江西宜春三中 黄宝玲,与,复习时应对策略,学生化学中考 习惯性错误分析,通过对学生化学中考习惯性错误进行分析,揭示错误所在,诊断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1.化学双基不过关引起的错误,(1)化学用语使用不科学,①化学式、离子符号、元素符号、元素化合价等写错或不规范,物质名称书写不正确(书写元素符号时大,小写不规范,如:Cu写成CU、Mg写成mg、Cu和Ca混淆、C和l混淆;化合价未注标在相应的元素符号上面;“金刚石”写成“金钢石”、“木炭”写成“木碳” “硝酸”写成“销酸”等),②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或配平错误、条件状态未注明或乱标乱写条件(比如“通电”写为“电解”,“点燃”写为“燃烧”,“高温”写为“点燃”,漏掉或胡乱增加“↑”“↓”),③化学专用名词汉字不正确(如“反应”写成“反映”、“元素”写成“原素”、“原子”写成“元子”、“坩埚钳”写成“坩锅钳”、“蓝色”写成“篮色”、“浑浊”写成“混浊”、“熔点”写成“溶点”等),例1.右图表示一瓶氢氧化钡溶液,请按要求填写化学符号: (1)氢氧化钡中金属元素的符号: ; (2)其溶液中阴离子: ; (3)溶剂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 ; (4)在右图标签的横线上填写氢氧化钡的化学式。
错因分析:这道考题学生对(2)离子符号的表示常出现的错误是OH1—或(OH)— , (3)元素化合价没按要求填写化学符号,常会出现的错误是:-12)生活中形成的不正确观念引起的错误,错因分析:这道题,正确答案应是A而实际生活中的确有人“用报纸直接包裹食品” 这对学生解题带来负面影响他们在生活中看见过,所以没有用化学知识去过滤其中的错误,因此误选了答案B例2. “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下列不会导致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做法是( ) A.用干冰保藏易变质的食品 B.用报纸直接包裹食品 C.用硫磺熏制辣椒、白木耳等食品 D.用含亚硝酸盐的工业用盐腌制蔬菜,错因分析:这道题,正确答案应是D但许多学生因为在生活中早就形成了“食物清洗后可食用”的观点所以会误选其他答案例3.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 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餐具上的油污用洗洁精洗涤 D.霉变花生清洗后直接食用,(3)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清晰引起的错误,错因分析:这道题,正确答案应是C但许多学生因为“分子和原子”“ 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 概念不清晰,所以会误选A或B。
例4. 虾青素(C40H52O4)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抗氧化性能的物质,可增强动物免疫力下列有关 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虾青素是由96个原子构成 B.虾青素是一种氧化物 C.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96 D.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13︰1,例5、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时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了确定其反应是否反生,某班同学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 方案一:向装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几滴酚酞试液,不断滴入稀硫酸,并用玻璃棒搅拌如果实验现象是 就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方案二:向装有一定量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如果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你认为方案二的结论正确吗?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3)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的是 (填序号)。
A.用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 ,然后向其中滴加稀硫酸,pH逐渐减少,最终小于7 B.用温度计测试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前后的温度,温度明显上升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后再滴加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错因分析:第(3)小题,正确答案应是A、B,此题不仅涉及了酸碱中和时的酸碱性、能量的变化,而且还涉及了化学反应中某反应物是否剩余的问题,很多学生错选或漏选的原因有:对酸碱的pH值的特点、酸碱反应时的能量变化特点不明确,漏选了A、B中的一个答案,又误认为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时氢氧化钠溶液一定会有剩余,故错选了C2.化学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生成物的名称是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推断得出的实验现象是描述人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所感知的现象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人可以感知,而物质的结构、组成却是不能被感知的1)实验现象用生成物名称表示,例6.小盈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预先在集气瓶底装有少量水实验过程中她联想到老师介绍过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于是想了解燃烧后集气瓶底部残留的“水”是否也呈酸性她取“水”多次测其pH,发现其pH始终小于7并逐渐减小,直至稳定在pH=4,证明集气瓶底残留液呈 性。
随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残留液的性质,请你与小盈同学一起探究: 【提出问题】残留液还能与哪些不同类别的物质反应呢? 【猜想】① ;② 【设计方案】请你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错因分析:【设计方案】可以有好多方案比如①取样加入镁条②取样滴加碳酸钠溶液等其实这些知识点学生比较熟悉不容易错,但改卷时发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却出现错误①加入镁条应描述成“镁条逐渐减少,表面有气泡产生” 但学生描述成“生成了氢气”或“生成了无色无味的气体”;同样②应描述成“有气泡产生”但学生描述成“生成了二氧化碳”或“生成了无色无味的气体”再如: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反应现象描述,不能叙述成“生成黑色氧化铜,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应叙述成“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内壁出现无色液珠,同时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区别不清“烟”与“雾”、“发光”与“火焰”的现象,在化学中,“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微滴发光”是指固体微粒被灼热的结果,而“火焰”是气体燃烧时伴生的现象 例7.下列实验现象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相吻合 的是( ) A.有大量白雾产生的反应: 4P+5O2 2P2O5 B.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反应: 2Mg+O2 2MgO C.溶液颜色有变化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D.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的反应:____________,错因分析:这道题,正确答案应是C。
但许多学生因为分不清“烟”和“雾”,所以会误选A例8.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中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 如右图),可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这种 白烟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 的氯化铵晶体请完成: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这个实验你能获得的信息是(任写两点): ; 错因分析:这道题第(2)问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大多数同学能想到,但根据产生大量白烟从而得到信息“氯化铵为白色固体”想到的同学就不多那就是对“烟”是固体小颗粒的现象不熟悉3)不能准确、完整的描述实验现象,比如:碱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后,再向其中滴入稀盐酸,正确 :“先变蓝,滴加稀盐酸后,蓝色逐渐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学生简单地描述为“先变蓝,后变红”,或错误地描述为“碱液变红色”例9. 小青看见爸爸种花时把草木灰洒在花盆中作肥料,她查阅资料得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化合物于是她取一些草木灰做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助她将下列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反思]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必须处理后再排放请你对实验2反应产生的废液处理想出可行的方发 。
错因分析:(1)现象叙述错误:①只描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忽略有气泡产生②将生成物的名称表示现象描述成生成了二氧化碳;③有气泡产生将“气泡”写成“泡泡、白气或水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成“出现白色沉淀(还有写变白)”这样描述是不妥的,因为看到的只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不是出现白色沉淀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过关,如KOH写成K(OH)、沉淀符号漏写; (3)实验方案过于简单,而且方案与现象、结论不一致; (4)废水处理未考虑经济实效、加试剂量等,有的方法不具体、不完整等例10.小思实验操作考试的题目是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包括:铜在空气中灼烧、锌与稀硫酸反应、铝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下图是他实验操作考试中的部分情景 (1)上图中有一处错误的操作,该操作是 ;(填序号) (2)操作A的现象是 ; (3)他将铝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未出现任何现象,其原因是 错因分析:这道题不能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第(2)问铜丝受热现象描述很多同学写成铜丝由红变黑或错写成由黑变红等第(3)问有同学写成铝丝表面有氧化膜有氧化膜不是直接原因,氧化膜没除去才是真正的原因),3.不能正确运用化学规律引起的错误,化学规律本身反映了化学变化中各因素间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化学之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它在化学知识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关键。
若学生不能正确运用化学规律解答问题,只会机械地处理问题,就会造成错误例11、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中应用广泛,例 如: ,由此推断, 过氧化钡的化学式为( ) A.Ba2O B.BaO2 C.Ba2O2 D.BaO3,错因分析:解答该题学生应从题目中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的化学式找出规律:过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学价为-1价再根据钡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推出答案是B很多学生机械地处理问题;错选答案C,例12. 在化学反应2A+B2==2AB中, 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现将6gA和8gB2充分反应,则生成 AB的质量是( ) A.9g B.11 g C.12 g D.14 g,错因分析:这道题,正确答案应是C但学生答题错误率很高,主要原因是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有严格的数量关系(即必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不理解,不能从A和B的质量关系图像中获取相关知识,所以没有与图象结合起来运算故而错选D二. 解题方法失误,1.审题不仔细而产生的错误,例13.右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网络图(反应条件部分略去),用化学用语填空: (1)物质①的化学式 ;(2)物质②中的阳离子 ; (3)物质③的化学式 ;(4)物质④所含元素的符号 ; (5) 标出物质⑤化学式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 ; (6)生成物质⑥的化学方程式,错因分析:第(1)问:KMnO4与K2MnO4区分不清,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第(2)问:离子概念不清或离子符号书写不规范; 第(3)问:写成CO2 (5)未书写化学式,化合价书写不规范;第(6)问:物质⑥的化学方程式错看成写化学式 ;产物写成Fe2O3,条件、配平漏写错标。
例14. 为了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氧气,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这套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 (1)他想用这套装置除去 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老师认为他的实验设计不科学,请你指出存在的错误(任写一点): 错因分析:(1)化学方程式书写条件错误写成高温、点燃的较多;Ca与Cu不分;CO与Cu反应等;(2)审题不仔细:认为尾气处理装置有错2.不看全题急于求成而产生的错误,不少同学在面对较长或比较熟悉的题目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耐心把题看完,经常是断章取义,看到题目稍微有点眼熟的,不假思索就匆匆下笔,结果导致结论的错误例10. 化学复习课上,老师将CO2分别通人澄清的石灰水 和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