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素材(新版)新人教版.doc
5页第三课 短文两篇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蝉[①] 小思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②]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③]?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⑤]了那烦人的聒聒!1980年6月23日贝壳[⑥] 席慕蓉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研讨与练习 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意蕴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2.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三、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读一读,写一写 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卑微 一丝不苟 蝉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整体把握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作者特色:读小思的文章令人气静神凝这里故意不用“气定神闲”的“闲”字,怕引起类似“闲散”“闲逸”的联想小思的小品与晚明的小品,两者用心是颇为不同的她笔名的“思”字下得恰当几乎每一篇文章,包括貌若闲逸的写景之什,都具思理,有时还严肃得几近凝重。
不过,那思理是从生活实感领悟出来,又归结到真性常情的,所以能清人神志而悦人心小思笔名,据说原来想用“夏飔”炎夏清风,豁人心神,正堪喻其文品至于“飔”字另一义训为“疾风”,则踔厉风发,豪放飙举者,显然不是小思给人的印象应该是,风华内敛,潜气内转,修养有素而见诸文她不逞才情而走上艺术之路 在小思,大抵可以说,艺术不能离开性情与思想安然流露的韵致性情与思想,修养工夫主要不在“文中”,正如陆放翁所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但性情与思想,是否能够转化为艺术,恐怕也要下一定“文中”的工夫不过,当“文外”“诗外”者化入艺术之中,则原来的性情与思想也就成为艺术的有机成素谈说起来,便不仅仅是揄扬作者人品道德或思想境界,而是谈“艺”所不可或缺的一环了 论小思的散文,或说其文词清醇雅正,针线绵密,剪裁有度;或说其淡素自然,却观之不厌;或说其情理交融,而精莹明澈;或甚且稍涉夸饰套用东坡居士评陶靖节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都大体上能够指出其文风貌然而徒论风貌,毕竟不能尽作者“文心”之全作品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作者的性情学问思想,两者关系,大抵是“不即不离,不一不二”的吧:既不可直接等同,也不可绝缘孤立这本是文艺通则,但读小思这样的散文作家,更加不可忽略。
文心”之全,便应统摄“文外”“文中”虽则评文规矩,只能就文论文;文中有人,可观文知人;却不能倒转过来,作出据人评文,以人代文的事体我们寻绎小思之“思”,也只应在文中寻绎,并不是把她的思想“还原“,便算品评了她的文章不过对于探求她的“文心”,大概还会有点帮助 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四、初心——《生命的滋味》序(席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 总是在无法预知的时刻——或是从书页间的一个段落,或是在人生长路上的一处转折,那感动忽然来临,我们心中霎时充满了可能是伴随着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种神圣而又甘美得无法言传的颤栗恍如有一种悲悯从高处对我们俯视,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 是相对忘言,是很可能一说即错的邂逅 因为,这感知的“直觉”,也是一种很难去界定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能被激发,却不能去刻意培养,更不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累积而增长 它是“初心”,是上苍分配给每一个个体的天赋,是让我们在恰当的时刻能够短暂地参透天机的触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参透的范围很深很广,有人却只分得一处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然而,即使仅只有一处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难得的时刻突然来临时慌乱得不知所措,更不会用言语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时间慢慢过去,等到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才可能在灯下用文字来试着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摘自《生命的滋味》,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