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王或王哲学:柏拉图的分工思想.doc
5页哲学王或王哲学:柏拉图的分工思想哲学王或王哲学:柏拉图的分工思想柏拉图一生著述丰富,除了苏格拉底的二十五篇对话外,还有《理想国》和《法律篇》等《理想国》被认为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书中除提出理念论、循环论、洞穴比喻等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外,还提出关于劳动分工、国家起源、财产公有等重要经济思想柏拉图的分工思想,是他构建理想国的基石,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由于柏拉图将分工与国家起源相联系,也使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一、分工、城邦(国家)的起源和城邦的成长斯密在《国富论》里,将分工看成是财富增长的两个源泉之一,而且, 《国富论》起始三章的主题就是分工问题⑸,可见分工及分工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斯密的分工理论,受孟德维尔和哈奇森影响,哈奇森的分工理论来自西塞罗,而西塞罗的分工思想则直接来自柏拉图⑹所以可以说柏拉图是经济思想史上分工理论的起点在柏拉图看来,劳动分工是自然的或天赋的要求上天赋予人们不同的天分,要求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这是关于分工产生的“命定论”他说, “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 ”⑺因此, “不同的秉赋应该有不同的职业。
”⑻而且, “每个人应该做天然适宜于自己的工作 ”⑼这种说法,有一定客观性,但也有宿命的成分,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斯密之后,被思想家们逐步放弃了⑽从经济的角度看,分工的产生,关键还在于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柏拉图那里,至少已经认识到了分工和专业化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他说, “一个人单搞一种手艺好”,⑾ “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的工作,放弃其它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 ”⑿相反, “如果他什么都干,一样都干不好,结果一事无成 ”⒀斯密后来对分工作用的极力张扬,其实是对柏拉图这一思想的发展出于效率考虑而进行分工,但分工和专业生产产生了单个生产者产品的单一性和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于是交换和市场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产生了交换产生于分工,这是理解分工和交换关系的一般思路但是,柏拉图的思路有所不同柏拉图看来,分工是命定的,分工格局取决于天赋因此为了使生产单一产品的每个生产者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需要一个协调和组织机制,这就是城邦或国家 “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很多东西。
” 城邦的作用既是组织生产也是组织分配 “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作城邦 ”⒁从分工角度来理解国家的起源是经济思想史上一个真正天才的创见,它提供了理解国家起源的一个重要思路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要借助于理性和正义控制人们的行为以达到和谐和至善,所以,城邦不过是使人们需要得到满足并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有效管理的工具城邦或国家产生于人们的共同需要人的基本需要是粮食、衣服和住房相应的,适应人的需求以及人作为生产者的不同天赋,生产活动被分为不同的职业这样的城邦被格劳孔称为“猪的城邦”⒂——它只能满足人的最简单的需求随着人的需求的发展,城邦也在成长为了得到“一些能使生活稍微舒服一点的东西, ”为了使生活的质量得到提高,一些新的行业被创造或引进,于是出现了“繁华的城邦”,此时的分工仍然是主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这时的城邦仍然是“健康的城邦”⒃在古希腊哲学中,存在“需要”和“欲望”的区别 “需要”与人的生存有关,而“欲望”与享受有关 “需要”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具有伦理价值的,而“欲望”则被认为是不自然的。
但是,人的需求发展在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的情况下必然会突破必需而进入享乐和炫耀的阶段为了适应需求的发展,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一系列新的行业在城邦中产生,诗人、舞者、乐师、医师、各种各样的工匠甚至妓女城邦的规模扩大了但更关键的是,城邦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人的欲望的发展推动着分工的发展,同时,分工的发展也推动人的欲望的发展 “一旦品好超出了满足固定的必需的肉体需要的范围,就会失去控制……劳动分工不再以满足最低需要为目的,……相反,劳动分工现在使无限的欲望成为可能,反而助长了分歧城邦开始变得狂躁,因为失去了平衡与和谐⒄这时,城邦成长为“发高烧的城邦”⒅ 分工和欲望的发展相互推动,并推动着城邦的发展, “如果我们想要有足够大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势必要从邻居那儿抢一块来;而邻居如果不以所得为满足,也无限地追求财富的话,他们势必也要夺一块我们的土地……下一步,我们就要走向战争了 ”⒆柏拉图对城邦成长的前景表现出深深的担忧二、分工和正义比战争更严重的威胁在于,伴随分工发展的欲望扩张损害了城邦的精神在城邦的公共生活中, “正义”丧失了其应有的道德伦理意义 “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正义者和不正义者合伙经营,到分红的时候,从来没有见到正义的人多分到一点,他总是少分到一点。
……交税的时候,两个人收入相等,总是正义的人交得多,不正义的人交得少等到有钱可拿,总是正义的人分文不得,不正义的人来个一扫而光 ”⒇即使“把正义付诸行动的人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善而去做的 ”(21)或者, “仅仅是因为没有本事作恶 ”(22)在《理想国》中,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的伦理价值的反讽及格劳孔对正义的现实表现及其发展的担忧和怀疑,作者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反映了作者的认同柏拉图所深深担忧的是,如果作为组建城邦的道德伦理基础的正义丧失, “如果任欲望自由发展,不再受到内心理智或外在法律的控制,我们终将同类相煎,变成人吃人的世界 ”(23)柏拉图将恢复正义,建立城邦秩序的希望建立在分工基础上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柏拉图提出并分析了劳动分工的经济意义,但他研究分工尤其是职业分工,并不是出于经济效率的考虑当雅典城邦由于正义的缺失而陷入生存危机时,柏拉图的任务是为城邦的生存构建新的秩序分工理论是他构建城邦秩序的重要基础在这里,分工理论具有政治的和伦理的意味柏拉图认为, “建立国家的目的是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24)这个国家必须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的国家正义的丧失造成人心的离乱,从而带来国家的分离和混乱。
在柏拉图看来,城邦秩序的混乱,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放弃了上天赋予的职责当人们跨越天赋的职业界限,天赋分工的格局被打乱,混乱也就产生了因此,按照天赋进行分工成为整合社会关系,建立城邦秩序的必然选择柏拉图以为,上天造人,在有的人身上加入黄金,有的加上白银,有的加上铁和铜,于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灵,理智、激情和欲望在不同人身上占据不同的地位那些生来具有强烈物质欲望的人必须辛苦劳作以生产所需于是成为农民和技工;那些生来便具有显赫的勇气和战斗的本性的人将成为军人;而那些能够理性且充满哲理地思考的人将成为统治者 “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该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25)当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赋,根据上天的分配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干预别人份内的事时,城邦就成为和谐统一的城邦,正义也就得到实现,所以,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26) “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城邦被认为就是正义的 ”(27)柏拉图还强调,形式上的分工只是正义的外在要求, “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它的人也是这样,各起各的作用,不起别种人的作用,这种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
”更关键和更重要的是, “(正义)不是关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28)只有各人依据天赋履行自己的本份,分工的格局才得意稳定,秩序也才得意持续三、理想国:婚姻制度和财产制度柏拉图的理想国由三个阶层构成:最低层是自由民阶层,由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构成他们从事生产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第二阶层是战士,专司保家卫国,不从事任何经济活动最高阶层是哲学家,由于只有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因而专门从事治理国家柏拉图认为,城邦由健康向疯狂的成长,是人的欲望发展的结果为了建立并维持城邦的秩序,在分工的基础上,柏拉图主张实行社会管理和控制首先,城邦必须维持一定的人口规模,因此婚姻应该首先要受到控制控制的对象是后两个统治阶级 “结婚人数的多寡,要考虑战争、疾病以及其它因素,由治理者斟酌决定;要保持适当的公民人口,尽量使城邦不至于过大或过小 ”(29)一切围绕城邦和谐健康的成长,对婚姻的控制在柏拉图那里事无巨细达到了违背人性的程度——“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
”(30) “立法者选出一些男人,同时选出一些女人,这些女人的品质和这些男人一样,然后把这些女人派给这些男人 ”(31)婚姻控制既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也是为了控制人口质量, “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如果品种要保持最高质量的话 ”(32)婚姻控制的实质是消灭家庭,实现对人们情感的控制在柏拉图看来,私人感情妨碍公共精神的建立,只有消灭家庭才能最终消弭由私人情感引发的各种争端,实现永久和平和团结因此,儿童由国家养育, “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 ”(33)柏拉图相信,私人情感会妨碍城邦的统一控制私人情感的关键是控制私人财富或财产柏拉图将财富分为三等:第一等是精神财富如知识、克制及其他各种德性;第二等是肉体财富如健康之类;第三等才是一般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要成其为财富,必须是在人类生活上确实必要而且合理,要求对其明智而适当的使用因此财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德性不是来自财富,相反地,财富却是来自德性柏拉图认为,一般所谓的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正义而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倘所有者是卑贱的,则财富对他们反而是最大的恶。
所以,财富的价值依存于所有者的德性和是否能贤明的使用富人的财富必然有些是通过不正当之道得来,又必然有些是投向不正当的用途,故柏拉图认定,富人不能为善人,巨富与幸福是完全不相容的不善的人就是不幸福的人,贫乏是由于人们欲望的增多而不是由于财产的减少柏拉图以为,物质财富将导致奢侈与闲散,导致人们精神萎靡和体格下降,因此,统治者应该免于私有财产的负担以便全身心投入城邦事务中去但对生产阶级来说,财富的私人占有并不危害城邦的统一因为这一阶级天然具有追求物质财富的嗜好,追求财富使他们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地位,这反而有利于城邦的统一和发展重要的还在于,柏拉图认为,财产私有养成人们的利己和贪欲之心,引起社会的分歧和矛盾,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会使个人和国家趋于颓废,也是引起战争及内部争端的直接原因他还认为,人们占有欲的发展将使真正的贵族政治转变为金钱政治,进一步转变为任何人如无一定财产便不能获得荣誉和公职的寡头政治,其结果是使国家内形成贫富对立的两个阶级所以除了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民阶层可以拥有私有财产和家庭以外,战士和哲学家都不应该拥有私有财产,也不应该有他人不能进入的家庭一旦在统治阶级内部消灭私有财产,城邦就可以实现精神上牢固的统一。
柏拉图对此似乎充满信心, “一个国家最大多数的人,对同样的东西,能够同样地说“我的”、 “非我的”,这个国家就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当一个国家最最象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 ”(34)四、理想国:哲学王或王哲学城邦的危机四伏,正义与非正义价值的被颠倒,在柏拉图看来,根本在于分工出了问题由于统治者是城邦秩序的制定者和施事者,因而统治应该具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