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心理课件:第四章-应激与健康.pptx
41页护理心理第四章第四章 应激与健康应激与健康项目一健康任务一 概述任务二 健康的影响因素任务三 心理健康维护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任务 一 概述任务 二 应激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任务 三 应对方式项目三 心身疾病任务一 概述任务二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任务三 常见心身疾病及其人格特征1、识记健康、心理健康、应激、应激源、应对、心理防御机制、心身疾病的 概念2、识记一般适应综合征3、识记应激源的分类4、识记应激的中介机制5、理解健康的影响因素6、理解心理健康的评定标准7、理解应激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8、理解常用心理防御机制9、理解常见心身疾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10、应用相关知识,举例说明“健康、应激、心身疾病”三者的相互关系11、应用应激理论,对比自己应对应激事件的成败,阐述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作用12、应用相关理论,尝试为一名陷入“退休综合征”的求助者提供指导 性帮助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项目项目一一 健康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从人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出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需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该定义更新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念,将心理、社会的因素引入健康概念,充分体现整体人的健康观,对指导人们维护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任务一 概述一、健康的定义项目一项目一 健康健康1、躯体健康 指机体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正常状态,可依据一系列生理学标准判定2、心理健康许多学者就此发表观点3、社会适应能力 指个体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都能符合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其社会身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社会关系二、健康标准项目一项目一 健康健康 添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人体还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status)指人虽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低下、适应性减退、机体各系统功能和代谢功能低下等不够健康的生理状态三、亚健康状态1、自然环境因素项目一项目一 健康健康任务二 健康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指阳光、空气、水、气候、地理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社会环境因素项目一项目一 健康健康01030402文化教育因素: 指个体所受文化教育可直接影响其健康认知,从民族文化到家庭文化均可影响人们的健康认识获得保健性设施: 社会医疗救助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系统完善与否,也影响人们的健康与疾病转化过程。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总体来说,国家卫生保健福利经费投入越多,国民的健康越有保障国家政策因素: 主要指国策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任何国家政策的制定都必须考虑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如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保护自然资源,治理工业污染,净化水源等国策,均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项目一项目一 健康健康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生物性致病因素;生物遗传因素;个体生物学特征2、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 指主要通过情绪、情感发生影响的消极心理因素可引发许多疾病3、生活方式(lifestyle factor) 指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爱好、生活目标和生活态度等对其健康的影响二、 个体因素项目一项目一 健康健康一、 相关概念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称精神健康或心理卫生,即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任务三 心理健康维护项目一项目一 健康健康01(1) “平视”异性02(2) 正视自己03(3) 学会宽容044) 重视简单2、心理成熟的标准项目一项目一 健康健康1、有助于防治心理疾病2 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者的学习成绩或工作效率均优于心理不健康者;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者更能耐受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逆境。
心理卫生的开展,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二、 心理健康的意义项目一项目一 健康健康1、 青少年的心理保健(1) 使其具备自我成长的学习能力;(2) 为其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3) 为其形成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环境2、 中年人的心理保健(1)量力而为、劳逸结合;(2)保持豁达乐观;(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 学会倾诉与放松3、老年人的心理保健(1)淡泊宁静;(2) 健脑益寿;(3) 情趣修身;(4) 交友互助;(5) 释怀长乐三、 各年龄人群的心理保健项目项目二二 应激应激与应对与应对1、塞里的“一般适应综合征”与应激 (1)警戒期(alarm):指机体为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整体防御能力的动员阶段 (2)阻抗期(resistance):若应激源持续存在反应仍将持续但又不致严重到生物体死亡机体则转入阻抗或适应阶段 3)衰竭期(exhaustion):若继续处于有害刺激过程或有害刺激过于严重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抗阻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 任务一 概述一、 应激的定义及现代应激概念的发展项目项目二二 应激应激与应对与应对2、拉扎勒斯的应激、认知评价与应对 20世纪6080年代,以拉扎勒斯(R.Lazarus)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认知评价及应对方式在应激中的重要中介作用。
应激是不断发展着的概念对应激的界定不同学科学者持有各自见解目前国内采用的定义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造成威胁时的系统反应过程所致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项目项目二二 应激应激与应对与应对二、应激理论模型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等心理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健康疾病1、应激过程模型示意图项目项目二二 应激应激与应对与应对2、应激系统模型示意图应激反应应激源社会支持认知评价人格应对方式健康疾病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1)应激的积极意义适度应激是维持正常身心功能的必要条件; 适度应激为机体提高生存适应能力提供可能; 适度应激使机体处于一定张力的准备状态,利于机体遭遇突发事件时迅速动员自身潜能2) 应激的消极意义应激可致机体的生理心理反应及其疾病症状和体征; 应激可加重已有疾病症状或使疾病复发; 应激可增加机体易感性,使其他致病因素乘虚而入,导致机体患病3、应激的意义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 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等 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情景、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多种消极情绪及不切实际的凶事预感等。
大事件:指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祸、重大经济制度变革; 生活事件(life event):指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损害个体健康的重要应激源 指个体从其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风俗习惯的环境迁移到陌生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1、躯体性应激源3、社会性应激源2、心理性应激源4、文化性应激源三、 应激源应激源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1、认知评价(evaluation or appraisal) 指个体对所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的认知估计2、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物质的联系程度3、个性与应激 个性特征作为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应激反应等因素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四、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该机制主要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调节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该途径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调节3、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应激反应过程中,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双向调节。
任务二 应激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一、 应激的生理反应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01(1) 焦虑(anxiety)02(2) 恐惧(fear)03(3) 抑郁(depression)04(4) 愤怒(anger)二、 应激的心理反应1、情绪反应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逃避与回避01退化与依赖02敌对与攻击03无助与自怜04都是为远离应激源发生的行为退化与依赖,多见于经抢救脱险的病情危重患者及慢性病患者二者的共同心理基础是愤怒无助(helplessness)指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任由他人摆布的行为状态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地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等行为转换其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2、应激的行为反应物质滥用04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三、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个体遭遇挫折时,除有意识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应付,还会无意识地运用一些方法应对它,以缓解挫折所致紧张和焦虑情绪,从而达到心理平衡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1243 防御机制通常是无意识或部分无意识 防御机制可同时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防御机制在于减弱、回避或消除消极的情绪状态 防御机制通过自我肯定支持自尊,保护并防护自己免于伤害四、 心理防御机制的特征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1、否认(denial)2、压抑(repression)3、反向(reaction)4、退化(regression)五、 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5、转移(displacement)6、合理化(rationalization)7、升华(sublimation)8、幽默(humor)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应对是有目的的努力,其努力包括不断改变个体认知和行为,其目的是缓解或消除应激源所致应激反应应对不同于自主性适应行为,它被限制在心理应激的应对(即应激源认知评价应激反应应对),排除不需经努力即发生的自主性行为,如动物在危险情境中的逃避行为即自主性行为应对指向个体努力去处理什么,无论去做或去想,均不涉及所做所想的对错应对中处理事物不同于控制或掌握,“处理”一词在此的含义主要包括降低、回避、忍受和接受应激条件,也包括试图控制环境ACBD任务三 应对方式一、 应对概念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1、 Zimbardo(1985)提出,根据应对的目的把应对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直接的行动改变应激源或个体与应激的关系;另一类是通过麻痹自我感觉的活动改变自我,而不是改变应激源。
2、Bililings和Moss(1980)提出应对方式的3种类型积极的认知应对,指个体希望以一种自信有能力控制应激的乐观态度评价应激事件,以便在心理上有效地应对应激; 积极的行为应对,指个体采取明显的行动,希望以行动解决问题; 回避应对,指个体企图回避主动对抗或希望采用间接方式,3、Lazarus和Folkman的应对分类被人们广泛认可他们把应对分为问题为中心的应对和情绪为中心的应对两种 问题为中心的应对(problem focused coping); 情绪为中心的应对(emotion focused coping);二、 应对的分类 应激与应对的基本知识及方式,可为个体提供应对应激情景的理论指导1、了解相关知识与方式 应激无处不在,人不可能生活在“无刺激的平静社会”中,遭遇应激时以积极心态主动应对或处理,避免长期陷入消极情绪,危害身心健康2、保持积极心态 个体的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其长期生活经历习惯化的结果3、灵活应用应对方式个体的资源终究有限,寻求自身之外的一切资源以获支持,同样是积极、有效的应对4、积极寻求支持采用“问题解决”应对;采用“再评价”应对;采用“求助”应对;采用“转移”应对;“放松”的应对训练。
5、应对方式指导三、 应对的指导原则项目二项目二 应激与应对应激与应对项目三项目三 心身疾病心身疾病15423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