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大学课程1.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704405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7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大学课程 2.隐性课程——丰富学生的学术经历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译“潜在课程”,指大学的组织特征、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学院经历、校园环境等对学生所产生的类似课程的作用,这种作用多是非系统的、无计划的、在课堂以外发生的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尚库马尔(Krishan Kumar)说:“我们必须坦承,真正维护大学地位的是这样一种学位:它被授予那些参加特定文化和社交活动的学生人们现在常常提到的‘课外活动’必须作为大学生活的真正核心和大学存在的主要理由而得到重视[21]西方学界对大学隐性课程的研究表明,这些非正式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文化素养培育、创设学习情境、学习资源供给等有着正式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制度组成部分,隐性课程属于非约束规则,其分析框架可用图3表示:组建学术共同体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来自其组织结构,它是一个具有广阔空间、着眼于人与事有机组合的结构,它通过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个体组成的团队,进行深度沟通与研讨以共同探索学问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方式多种多样,但有三个共同点:[22]一是共享知识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一般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研讨,共同的学习任务使它们凝聚在一起。

      学生们通过不同的学科视野,共同建构知识,使多学科得以融合,从而达成比课堂上更为复杂的、更具理智水平的学术目标;二是共享认知当学生共同建构知识时,不仅依赖个人的智力,还有交往能力,学习中彼此的差异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每个人都会明白多元的存在价值和各自生命的意义,在相互启发中唤醒自我和对别人的尊重;三是共同分担责任学习中每一个体都必须对他人负责,只有相互依赖和依靠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能,责任不到位意味着学习的停滞学习共同体的实质是责任共同体丰富学院经历隐性知识需要学生在校内外各种不同的学习场所中以自己高水平的表现来获得,大学的日常生活和师生间密切的交往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学校如何运作,还有助于促进他们在智力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发展学生在课堂外与同伴、同学及家人共同度过的时间比花费在报告厅、图书馆或工作室的时间要多很多与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培养许多重要的高级技能,包括理性思维、领会思想的相互关联性、认识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等此外,在提示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并使其在学生身上得到内化的过程中,实际经历常常是最深刻的学习过程这种经历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并影响其思维和行动方式大多数学习是社会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封闭的个人努力的结果。

      它通常在这样的情境中起到最好的作用:学习者的姓名被大家所知而且他们作为个体得到尊重、感觉合适、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承担知识的风险、对他们的学习及社会福利负责任以及参与到社会事务中[23]当代大学应有的共识是: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关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他们所参加活动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变革学习文化与管理行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信息时代学习变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增强学习实效的重要途径,需要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新的学习文化这种新的学习文化是信息技术文化与创新型学习观念、个体解放的学习价值取向以及主体自由的学习行为的整合,是远程学习、移动学习、虚拟学习、非线性学习的合理配置,是问题探究学习、跨学科综合学习、多向互动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等具体学习行为的有效实施具体而言,学习文化的变革主要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吸收型转变、由知识容器型向探索创新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格式化向个性化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在多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中发挥作用,如何通过院校管理平台的建构,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帮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院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这需要大学把管理重心转向学习管理学习管理的基本理念不是限制学生的学习自由而是应充分促进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发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互动性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有关学习管理数据在师生间的交换,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交互主体之间形成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3.课程实施——服务学生的行动学习杜德斯达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化一代与先辈们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以及数字化时代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变如今的学生同他们的先辈不同他们是数字时代的成员他们很早就生活在充满活力的、可视的、交互式的媒体世界中……他们通过实验和参与,而不是通过被动的听和读来学习他们不把别人的话当回事相反,他们喜欢互动性,认为这是塑造学习过程并参与学习的权利他们对迅速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无常感到轻松自在[24]杜德斯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当代大学课程实施方式变革的必要性,必须基于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环境改进教学行为,开发教育技术,服务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需要一定的课程制度作为保障,即提供一种有规则的学习情境,这种基于规则情境的自觉学习我们称之为行动学习学生的行动学习是课程目标引导的自主学习,是基于网络等技术工具环境的资源支持性学习,也是在网络化学习社区或学习共同体中的团队学习,在行动学习中学生通过可编码的知识习得,结合具体行动即同伴、师生、知识与情境、问题与探究等互动过程,形成意会知识,实现个人知识的建构。

      行为学习是服务学生自主发展课程实施的关键特征,具体框架如图4所示:服务学生行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基于学生行动学习的实施需要,教学的基点是教学情境评估一是分析学生需要,就特定的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现有的经验基础、可能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学习取向,为服务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服务,分析既重视学生群体的特点,也观照个体的独特要求;二是分析课程资源,研究教材的适应性,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制订教材使用计划,明确拓展性课程资源、补充性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形态,评价条件性课程资源,弄清学生对个性化课程资源的需要;三是分析教学现场,对教学场地、有关设施设备、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认真分析,对师生以外的相关人员和周围环境进行预期,尤其是应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及相关要求做出全面的设计;四是分析教学经验,这是对教师自身的研究,首先分析相关教学内容的过去执教经验、执教过程中的情况以及教后对问题的反思其次是思考自身的教育价值追求、教学风格追求,以有机融入教学设计在教学情境分析中,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是第一位的,课程资源分析的原则一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引领学生的有效发展,这种引领是基于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引领,而非学术暴力。

      以学生行动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行为教学行动选择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传统教学最重要的行为是讲座相关研究表明,讲座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方式中效果最差、局限性最大的一种俄勒冈州立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在讲座的基础上构建积极的学习体系,他们的互动式讲授示范围绕一个报告初稿进行,在教师讲授示范之前,学生要起草报告初稿,教师常常选择一些人们都接受的错误看法进行讲解示范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事先确定并解释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面对真实的结果,而这个结果通常与学生们所持的观点不一致这种方法有助于在教学中制造认知冲突,营造活泼生动的讨论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哈佛大学教师埃里克玛佐发明了一种学生在课堂上与同伴一起学习的教学法其过程是:教师首先提一些与概念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提问对概念进行预测,再让他们与同伴一起讨论所做的预测,最后通过讨论、示范或推导来得出概念而明苏达州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及马里兰州立大学的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瞄准了复述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分组围在几张桌子周围,可以做实验、讨论、合作或听讲这种教学模式将有助于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学生们可以反复听讲、讨论并动手实践。

      这些教学方式的探索开启了大学本科教学学术化之路网络时代行动学习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时代,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学习资源的供给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学习者总是在学习效能发挥与成本效益间寻求密切的关联,总是把促进自身潜能充分发挥、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衡量资源利用效益的标准,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资源的供应量一是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库,包括个人电子图书馆、个人课程平台、个人发展电子档案、个人研究成果集等;二是规划个人学习社区在学习社区的建构过程中,可以按照学员之间的联系程度将社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交友,第二个层次是社区讨论,第三个层次是稳定的社区团队学习;三是实施自我知识管理工程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表达、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是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技能,具体的知识管理包括建立个人知识库、不断地进行学习反思、开辟资源共享通道,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使知识价值最大化参考文献:[1][4][5][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7,23,24.[2]王一军.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当代大学课程的秩序转型[D].南京:南京大学,2012.[3]王一军.大学课程:发展学生“个人知识”的必要与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1,(4):64-75.[6][美]乔尔查农.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M].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7][8]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93-94,97.[9][英]怀特海.教育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49.[10][14][15][1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53-54,149,83,73-74.[11][12][13][英]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0,350,350.[17][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18]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1.[19]卢德馨.大理科模式20年——思想、举措、人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1.[20][英]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物资交流写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2.[21][英]安东尼史密斯,等.后现代大学来临?[C].侯定凯,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1.[22]Tinto,Vincent. Learning Better Together:The Impact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on Student Success[EB/OL].2007-11-27]http://[23]乔治D.库恩.今天的大学生:为什么我们不能顺其自然[A].菲利普G.阿特巴赫,等.为美国高等教育辩护[C].别敦荣,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241.[24][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9.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