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式家具简介.ppt
41页中式家具详细简介,一、椅凳类 二、几案类 三、桌台类 四、床榻类 五、橱柜类 六、屏风支架类,一、椅凳类,椅类:交椅、罔椅、靠背椅、官帽椅、玫瑰椅、扶手椅和太师椅、宝椅、宝坐等 凳类:杌凳、方凳、条凳、圆凳等,太师椅,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简介,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太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清中期后,广东家具生产蓬勃发展,原为官家之椅的太师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椅背与扶手常被雕刻得精彩异常,成为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精美坐椅,风靡一时,后来又发展到用榉木等木材制造,成为一种家常坐具在处于重要位置的客厅里,一对太师椅或与八仙桌配套,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足可以说明主人的品位和情趣。
样式,太师椅有书卷背搭脑,也有罗锅枨搭脑,但更多的是由榫卯攒斗的栲格搭脑太师椅椅背一般分三段隔堂装饰,也有四段甚至五段隔堂的,三段最典型,也最协调一般上段浅雕云纹、如意纹或花卉瓜果;中段是主要的装饰部位,人物、动物、山水景物,无所不雕;下段则镂刻如意纹、蝠纹、云纹,底部镂亮脚透空,使本来厚重、壮实的太师椅在视觉上有一线空灵 雕饰题材的丰富也是清式椅子最典型的特征,甚至在太师椅背的雕刻上贴金、彩绘、嵌镶、堆塑,无所不能,体现了清式椅子华丽的风格 太师椅扶手也是用榫卯攒斗的大栲格子制作,一根弯曲自如的线条组成阴阳相间、刚柔相济的图案,而扶手就在图案上,十分巧妙太师椅座面抹头下有四面束腰,溜肩,使整个椅子线条分明太师椅没有券口、牙板(牙子)、牙角等装饰,一般在束腰下溜肩处浅刻精细的卷云卷草纹饰,这些阳线勾勒成的图案,如良渚玉雕,精致细腻,与太师椅庄重的造型形成对比,大气中有秀气,丰富了视觉上的美感翡翠家具栲格搭脑太师椅,来历,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书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
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文中提到的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秦桧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秦桧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吴渊看在眼里,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等人的椅圈上太师椅由此产生,太师椅这一名称也由此传开这段文字除了告诉我们太师椅的名称由来以外,还清楚地说明,当时的太师椅就是带有荷叶托首的圈椅这种拖首的功用类似于现代汽车、飞机靠背椅上的头枕钩云纹嵌黄杨木卷书搭脑太师椅,椅面63厘米×50.7厘米,通高103厘米 此椅与前例形式基本相同,但束腰镂炮仗洞起阳线嵌黄杨木条,正面和左右牙板与椅腿交接处也饰黄杨木曲尺式角牙卷书搭脑靠背板上、中隔堂嵌花卉纹样,下隔堂镶黄杨木挖云纹亮脚这类太师椅大多为清代中晚期的制品牛角式搭脑嵌大理石太师椅,椅面67厘米×51.3厘米,通高93厘米 此椅构造的特点表现为搭脑两端下弯,端头雕云头如意靠背板三隔堂,上、中装大理石,下挖花饰亮脚,背板两边兜接成对称的凹形,扶手作云钩椅面大理石板心,框档均起圆角工艺精美,造型简洁,也是清代中期以后太师椅的一种常见形式官帽椅,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其名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
所谓四出头,实质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脑两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背板多为“S”型,与人体脊柱在自然状态的骨骼相符,而且多用一块整版制成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名称由来,古代冠帽式样很多,但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书中和舞台上常见的,亦即明王圻《三才图会》中附有图饰的幞头幞头有展脚、交角之分,但不问哪一种,都是前低后高,显然分成两部倘拿所谓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从椅子的侧面来看,那么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后部,二者有几分相似也有人认为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像官帽的展脚(俗称“纱帽翅”),故有此名,南官帽椅,南官帽椅,是明式家具的代表作之一,以扶手和搭脑不出头而向下弯扣其直交的枨子为特征官帽椅喜好用各种样式的牙条、脚丫、矮老的托泥等,这些附件不仅对家具的美观起到衬托作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家具结构的力度;官帽椅还科学的使用了各种榫卯是家具个部件有机结合,是各部件的结合既合理又严密四出头官帽椅,四出头官帽椅是一种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头的椅子,此种形式的椅具形成于宋元时期这种搭脑出头的样式, 好似明代官员所带的有帽翅的官帽,即由此而得名。
四出头官帽椅的扶手 、联帮棍 (扶手与座面之间的竖枨, 也叫镰把棍, 因其形如镰刀之柄) 、鹅脖(扶手前端与座面之间的竖枨,即前腿的上半截),这些枨子的 线形变化丰富多样横竖支架的交角处,也用牙子装饰这些是四出头 官帽椅的主要特征四出头官帽椅结构,玫瑰椅,唯玫瑰椅的靠背及扶手皆与座面垂直相交,而此椅是不具备这一特征的靠背用直棂三根,乃从木梳背椅简化而来 玫瑰椅在宋代名画中曾有所见,在明代更为常见它的椅背通常低于其他各式椅子,和扶手高度相差无几玫瑰椅的优点在于轻巧灵便,背矮不遮挡视线,置诸室内,处处相宜缺点就是搭脑正当人背,坐在上面感觉并不是很舒服,背和头部都没有依靠,令坐者很快感到疲劳,但是较适宜坐以写作因其背靠窗台平设数椅,不至于高出窗台;配合桌案陈设时,不高出桌沿因此使得不十分使用的玫瑰椅颇为流行玫瑰椅种类,根据椅子雕刻装饰的复杂程度可以将玫瑰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独板围子玫瑰椅 2、券口靠背玫瑰椅 3、雕花靠背玫瑰椅 4、通体透雕靠背玫瑰椅 5、简单几何纹装饰玫瑰椅,用来装饰券口、牙条、卡子花等结构构件的装饰纹样多为卷草纹(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
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和几何纹样等线条简单、造型优美的纹样用简单的纹样装饰的玫瑰椅具有灵活性和运动性的特点,他可以 延展到边缘,也可以遮蔽缺憾,适用于任何地方,紫檀夔(kuí)龙纹玫瑰椅,高93cm,长59.5cm,宽45.5cm 椅靠背和扶手皆打槽装板,中心开光,成四面卷口牙,上雕双龙纹、回纹藤心座面座面下、腿间之步步高枨下均安罗锅枨 据登记档案记载,此椅为道德堂之物道德堂位于西六宫之翊坤宫西配殿,为清代嫔妃居所玫瑰椅的特征:椅背交底、被高度与扶手的高度相差无几;扶手、靠背与腿子圆棍形居多;靠背无侧腿,直立于座面;在座面之上,大都设横枨,横枨中间或取矮老支撑、获取卡子花(为家具上的雕花饰件多用在“矮老”的位置,实际就是装饰化了的矮老)支撑,起到打破低矮靠背的沉闷感;靠背上大都有装饰,或用券口牙子活用雕花板明代玫瑰椅多为圆腿方腿圆棱的玫瑰椅多为清代作品 “玫瑰”一般指很美的玉石瑰”一曰“美石”,另一曰“奇伟”即珍贵的意思,从风格、特点和造型来看,玫瑰椅的确独具匠心用“玫瑰”二字来称呼椅子,却是对这种家具的高度赞美,宝座,宝座是供帝王专用的坐具,在大型椅子的基础上崇饰增华来显示统治者的无上尊贵 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宝座的造型、结构和罗汉床相比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体较罗汉床小些。
有人说是由床演化而来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宝座多陈设在各宫殿的正殿明间(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为皇帝所专用有时也放在配殿,一般放在中间或显著的位置这类大椅很少成对,都是单独陈设宝座多由名贵硬木制成,施以云龙等繁复的雕刻纹样,有些雕工及其繁琐,涂金漆,极富丽华贵传世明代宝座不是一般家庭用具,只有宫廷、府邸和寺院中才有明代宝座形象,今天主要在壁画和卷轴画中才能看到,宝座实物则极为罕见明国时期的宝座形式不多,数量极少紫檀雕荷花纹宝座,通高109cm,宽98cm,纵78cm 宝座通体紫檀木座面方中带圆,素面座面以下束腰,鼓腿膨牙,带托泥靠背、扶手做成七屏式,活榫安装宝座整体满饰荷花、荷叶纹,靠背枕头处之宽厚横木雕成一柄荷叶形,雕工光滑圆润 此宝座属单独陈设类的家具,在宫中往往和屏风、宫扇共用,设在屋宇明间的正中,位置固定而不轻易挪动 宝座取材厚重,木质精美,造型圆浑,舒适耐用宝座上的荷花、叶、梗、藕皆以自然形态布满整体,颇类元明时期雕漆花卉器物上的雕刻手法,在传世的明代家具中仅此一件圈椅,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
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 圈椅,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从它半圆的坐面、微弯的搭脑可以看出,这种椅子是唐代月牙凳的发展,是月牙凳与凭几的结合体,圈椅样式,古明式 崇尚质朴之风,不加装饰,注意材质美,充分运用木材的本身和纹理不加遮饰,利用本质肌理本色特有的材料美,来显示家具木材本身和自然质朴特色 雅明式 注重线型变化,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方和圆的对比,横与直的对比,具有很强的形式美以清秀雅致见长,以简练大方取胜精明式 做工精益求精,严谨准确,一丝不苟,非常注意结构美运用卯榫结构,榫有多种,适应多方面结构,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学结构,又使之牢固、美观耐用 丽明式 注意意匠美,体态秀丽、造型洗练、不善繁缛注重面的处理,并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框架结构,造型方圆立脚如柱、横档枨子如梁,变化适宜,从而形成了以框架为主、以造型美取胜的特色,使得明式圈椅具有造型简洁利落、淳朴劲挺、柔婉秀丽的工艺美紫檀藤心矮圈椅,明,高58cm,横59cm,纵37cm清宫旧藏 此椅紫檀木制,曲线形光素靠背板,扶手外拐,镰刀把式联帮棍,藤心座面座盘下三面饰券口壸门,壸门边缘起阳线,圆腿直足无束腰。
此种腿足高度矮于靠背的圈椅所存极少,其功能或为富贵人家的儿童使用,或置于轿中使用,又称轿椅,是明式家具中较别致的一类屏背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 屏背椅一般只有靠背,没有扶手,它的特征是靠背为屏式,背板下端两侧有站牙,整个好似一座独立的座屏屏背椅的靠背都是用镶板安装,上面或锼(“叟”意为“掏空”)成瓶,碗的图案 屏背椅只出现于清代,而且是苏作家具,京作,广作都没有这种样式,既美观又实用坐墩,墩又名“绣墩”,由于它上面多覆盖一方丝绣织物而得名 陶制和瓷制坐具亦称“座墩”圆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宋代有鼓形、覆盂形等式样盛于明、清,明宣德窑产品式样丰富多彩,最为著名,万历坐墩名品亦多明清坐墩有别,明代墩面隆起,清代系平面一般在上下彭牙上也做两道弦纹和鼓钉,保留着蒙皮革,钉帽钉的形式古时很早就用藤、竹等材料做坐墩,故木制坐墩常采用“开光”的做法来摹拟其构成式样月牙凳,月牙凳,又称腰凳,是唐代家具师的伟大创造它在佛国坐具——圆墩、腰鼓凳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性的飞跃构思,完全脱离了佛国坐具的模式,是佛教文化与汉文化相融会的结合 座面不方不圆呈月牙形 黑漆描金龙凤纹绣墩,清,高43cm,面径35.5cm。
绣墩通体髹黑漆,黑漆地上饰描金纹饰,圆墩面上为龙凤纹,墩面侧沿饰云纹及杂宝纹,束腰饰回纹一周,墩壁透雕夔纹并描金勾饰,圆形底座侧沿上的纹饰与墩面侧沿同,上下呼应 此墩采用黑漆描金作法,黑漆素地与描金纹饰对比鲜明,相互衬托,于沉黯中显现出尊贵华美清代家具中采用黑漆描金手法装饰者并不少见,可见此种风格为当时的人们所喜好八仙桌,八仙桌,指桌面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