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学习资料.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学习资料《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学习资料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在荆州,这首《浣溪沙》,就是这时候写的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学习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张孝祥〔宋代〕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译文: 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 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赏析: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
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对东西突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切澹烟”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范仲淹《渔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
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与其《六州歌头》同为南宋前期的爱国词名作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张孝祥出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八月开始驻在荆州《宣城张氏信谱传》称:“荆州当虏骑之冲,自建炎以来,岁无宁日公(孝祥)内修外攘,百废俱兴,虽羽檄旁午,民得休息据词原题及“霜日明霄”等语,推定这首词应当是乾道四年冬作于荆州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