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天****步
  • 文档编号:290334528
  • 上传时间:2022-05-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7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 刘后滨 《新华文摘》2022年第14期 文摘类期刊-历史 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变革,这种变革始于隋和唐前期,根本完成于北宋前期,而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中期那么具有转折意义从政治制度的进展蜕变来看也是如此,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的识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根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概括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根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气力,也根本从政治上淡出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履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概括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根本成型 一 政治体制上,唐后期在大量方面都与五代宋初更为接近,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进展阶段。

      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三省机构照旧存在,而且在皇帝诏命的起草和审核等方面的运作机制更加完善,并一向延续到后世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还与宰相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处境下,三省长官皆由宰相兼领,尤其是中书、门下两省的名义长官务必由宰相兼领但从机构建置上看,宰相与三省发生分开,宰相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宰相的职衔也从共为宰相的三省长官,进展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的唯一署衔,这种职衔完全是以最高政务裁决机关中书门下为依托的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替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步向首相制度过渡穆宗长庆(821—824年)以后,宰相的身份有了新的等级标志,即以馆阁职的加衔作为依据,不再以两省侍郎为宰相分工的依据此后开展的两党之争,实际上是一种首相轮替组阁的形式在这种背景下,中书、门下两省职权重新归位,以中书舍人和给事中为核心的中书、门下机构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并一向影响到宋朝甚至明清时期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通过中书门下对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和寺监处理的事务。

      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概括政务的方向进展,宰相政务官化这是宋代以宰相职权的分化为核心的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的调整,就朝着宋代那种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政和财政的体制过渡 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体制,不仅在中枢体制上不再是三省制,而是中书门下体制,而且在中央行政运作中也不再是尚书六部体制,而是与北宋制度更接近的使职行政体制在行政运作机制上,唐后期的变化趋势已经奠定了北宋初年行政体制的格局到贞元、元和时期,不同于尚书六部制的使职行政体制已经根本确立下来在中央行政的实际运作中,不仅财政、军事等系统行政事务的运作完全凭借于使职,户部和兵部的职权已经不在国家政务中居于重要地位,而且,其他行政系统如司法系统、选官系统、礼仪事务系统等,都有了完善的使职体系和明确的职权范围户部和兵部以外的部司和寺监,虽然留存了片面原有职掌,但也纳入了使职系统,采用了使职的运作机制使职系统和使职化的部司寺监一并在中书门下的统领之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使职行政体制 随着唐代中后期中枢政治体制的变化,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在中国古代帝国体制中,皇权和相权共同构成了国家权力的主体,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是以二者关系的变化为主线的。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开元以后和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不仅是宰相机构名号的变化,而且也是君相关系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三省制是从尚书省宰相制到中书门下宰相制的过渡形态,中书门下宰相制并非向尚书省宰相制的简朴回归,而是纳入了三省制的运作机制,使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力运作更加一体化皇帝在不断强化最高决策权的同时,逐步走向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宰相逐步纳入到政务裁决和执行部门的体系之中,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地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是“坐而论道”的接洽者 随着皇帝走向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国家的主要政务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和决策,对皇帝裁决政务举行拾遗补阙的工作就显 得日渐重要这是唐宋间从武那么天时期补阙、拾遗之职的设立到北宋台谏合一的体制性前提在唐代,谏官和御史台官员是分工明确不同的两套系统,谏官主要针对皇帝举行谏诤,在皇帝与宰相之间举行缓冲协调,御史台官员那么是以监视百官为其职掌的随着皇帝更多地处理由各级官僚汇报的政务,谏官和御史的职权界限逐步在淡化,在皇帝加强专制的背景下,北宋时期形成了台谏合一的制度,总称台谏官。

      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法令体系也展现了新的变化,唐宋间呈现出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根本线索是律的定型与令的废弃,作为皇帝命令文书的敕和赦文具有了越来越强化的立法意义,皇权的扩张在立法方面也得到表达尽管说宋代法律体制是唐律令制的延续,但是隋唐以来的律令制,进入中唐以后发生变化,律令格式中断修订,而主要通过编集格后敕的方式,对律令格式举行修正补充 二 科举、铨选及考课制度的变化,表达了唐宋间官僚形态的演进隋唐之际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后考试科目和入选标准的不断调整,是宋代那种新型官僚形态形成的前提正是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官僚队伍的自我更新源源不断地供给了崭新血液与科举制度进展完善的同时,文官铨选制度也不断得到调整通过官员选任、考课、迁转等各个环节上制度的完备,以保证进入到官僚队伍的士人能够随着时代变迁和自身地位的变化,不断适应现实的需要,成长为符合治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设立科目、公开考试、公允竞争、择优入选,是科举制度的根本特征,其中考试是核心科举制比以往任何选官方式都更强调考试的作用,考试朝着摈弃其他因素干扰的方向进展但是,选官制度中的才学标准,并非在短时间能够完全贯彻,门第也不会随着王朝的更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一般地主经济的进展成熟,全社会文化学识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才学选官的原那么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要到宋朝才根本完成,而整个唐代都大体处于这个过渡进程之中,其间还体验了一些反复不过,从进展趋势看,唐代的取士和选官制度中,才学日渐受到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选官原那么从看重门第到只问才学的转变,带来了隋唐之际由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的过渡政治体制的变化与此相关尽管隋唐政权中门荫出身的官僚还占很大比例,但同时还务必具有才学已经成为官员升迁的一条重要原那么尽管科举制在唐代展现了曲折,甚至如进士科也在唐后期被高官新贵利用,作为其世袭高位的工具,但是,公允原那么在实际操作中的破坏,并没有冲垮科举制标示的考试原那么,而且考试原那么不断深入地贯彻到选官制度的各个环节中,官学生徒参试、门荫及斋郎品子出身,甚至胥吏出职等都要经过考试从这方面说,唐宋社会应是大体一致的,而与此前的贵族社会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当然,总体上看,到宋代那么才学标准和公允原那么落实得更加有效和实际一些 文官考课制度在唐代的变化趋势,主要是随着长名榜和循资格的设立,年资越来越被重视,年资与课绩共同构成了被查核的两项要素,考课在操作上也日渐程式化。

      而在常规考课中程式化倾向进展起来的同时,各级监察机构、中央按察使者在考核中所起的作用也逐步突出考课与监察的精细结合,最终促成了文官考核尤其是对地方官的考核由考课到考察的蜕变 官员选任中越来越看重履历,是唐宋间选官制度的一个明显趋势其中地方历练是官员升迁履历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唐代开元年间提出的“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那么,就是在强调地方历练,表达了官僚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机制假设说科举制从源头上为官僚队伍的更新供给了崭新血液,那么,“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那么便从流通环节上保证了更新机制的实现 这些变化,在唐朝中后期都逐步呈现出来安史之乱以后,使职行政体制确立,各个行政系统中的使职,都具有从中央直贯地方的特点,大量使职还在地方设立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在使职行政系统任职,既可以参与地方实际政务的处理,又能够对比便利地被提拔到中央做官尽管唐后期不断强调进士初出身者不得到使府任职,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文士从使府幕僚起家这就为中央官和地方官的滚动,为科举出身的官员积累地方基层工作阅历(尽管这种体验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州县历练),供给了制度性的前提另一方面,方镇使府召辟文人入幕的普遍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

      此外,一些地方节度使和查看使在中央和方镇之间频繁转换职务,也使大量供职于方镇的文士获得升迁为中央官的机遇上述变化,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一选官原那么的最终确立与实现供给了根本途径也正是在士人文化政治素养不断提高,文化学识和行政才能都受到崇敬的根基上,宋代的综合型官僚和士大夫政治才可能展现 到宋代,统治集团更加明确意识到履历阅历尤其是地方历练对于提高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宋代选官制度中讲求资格,强 调履历,其背后看重的是官员的个人阅历和处理各类实际问题的才能宋代中央的中高级官员和地方长官,大都具有长期的地方工作阅历,他们依资序自州县幕职官至知县、通判、知州逐级升进他们在地方积累起来的关于选举、理财、礼仪祭祀、军政边防、司法刑狱、工程创办等各方面的体验,使其在升任中高级职务的时候,事实上成了能够适应各方面工作的通用型人才而他们大多数人进入仕途的前提是科举及第,这又使其具有了较完备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学识水平在此根基上,宋代的复合型官僚群体得以形成,中国帝制时代的士大夫政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 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