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的风俗研究.docx
7页《诗经》的风俗研究 付淑华摘要:到《诗经》的时代去解读先民生活的风土习俗,探究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再现历史的细节和真实,领悟先民们结合了生活、自然与艺术的智慧本文选取了其中五个类别进行研究关键词:《诗经》 风俗 类别《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集约农业已经很发达的农业文化时代,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个故事,三百种风情梁启超先生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孔夫子亦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指的就是《诗经》《诗经》就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社会生活《诗经》中究竟反映了怎样的风俗内容呢,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诗经》中的风土习俗的探究,去接近质朴粗犷的远古世界,去还原那人类初萌的年代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庐,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味那一份深埋历史长河中的雅致与美好,这是《诗经》的永恒魅力一、农耕习俗研究我国先民长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农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而自给自足则是农业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并且形成了“民以食为天”的朴素信仰。
一)时序节令以史诗般的气势来记叙农家的劳作和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当属《诗经豳风七月》它以月令起兴,颠倒错综,亦实亦虚,贯穿全篇,于是诗既有序又无序,既散漫又整齐,仿佛在讲述一个家族一年中的故事,又仿佛这故事原本就属于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此外还有“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正月里把农具修,二月里忙着下田头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三月里修桑枝,把圆的方的斧头都拿出来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吱吱叫,“八月剥栆,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等,先民时序节令的指导下进行农业生产二)耕种方法西周之初,土地仍是国有,《诗经小雅北山》的名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种田制的写照《诗经周颂思文》中的“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界尔,陈常与时夏”意为:留给我们麦种,天命充民供养,农政不分疆界,全国普遍推广可以看出当时农业之大概《诗经周颂臣工》中的“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对此《尔雅释也》有明确的解释: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菑即第一年休耕长草,以助地力的恢复,新田即第二年清除草木复垦圩田,畬即第三年整治成熟,继续利用。
这表明三年一周期的休闲耕种制度已经出现,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三)作物种类《豳风七月》中有“百谷”之称,《诗经》中所记载粮食作物的名称有21个,但大多数是同物异名或者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总的来说,它们所代表的粮食作物只有六七种,就是粟、黍、菽、麦、稻、麻其中,粟和黍是最重要的,从原始氏族社会到西周,它们一直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人们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还有瓜、葫、桃、枣等各色水果如“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八月剥枣,十月获稻”“麻麦冡冡,瓜瓞唪唪”南山有桑,北山有杨”先民在西周时已经可以用桑、麻、葛制作衣物,种桑养蚕是统治者非常重视并大力提倡的事情桑、麻和葛在《诗经》中随处可见二、婚恋习俗的研究《诗经》有三分之二的篇目是表达男女之情反映婚姻恋爱情歌,从这些情歌中我们足以了解周代婚恋习俗于民俗一)婚礼制度周代有一套完整而隆重的婚礼仪式,据《礼记昏义》说:昏仪者将结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仪也因此,婚礼的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的婚姻过程后,还有:合卺,《礼记昏仪》讲:“共牢而食,合卺而醴”拜舅姑,《礼记昏仪》讲:“夙兴,妇沐浴以俟见”庙见,《仪记士昏仪》讲:“妇入三月,然后庙行”这三步礼仪完成后,婚礼才是完满,新娘正式成为男家人,取得“妇”的地位随着西周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封建礼教、封建意识都渗透到民间的思想道德观念,婚姻也因此被深深打上封建礼教的烙印,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正如《诗经齐风南山》中的“娶妻之如何,必告父母.....娶妻之如何,匪媒不得二)《诗经》中的爱情《关雎》作为“风”之始,是一篇两千多年前古老的民间恋歌,全诗描写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心仪已久,对她的爱慕之情与日俱增,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伴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致,又知所当止《邶风静女》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的活灵活现《卫风木瓜》《郑风蘀兮》都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的色彩,一种是互赠定情之物,表达爱慕,一种是邀歌对唱,表白心迹《郑风野有蔓草》描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却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诗经》中的爱情,或热烈奔放,或浪漫清新,展示给我们的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世界,都是人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爱情,真正是千古绝唱。
三、服饰风俗的研究《詩经》305篇中,涉及到当时的服饰及相关民俗的就有65之多《诗经绿衣》中的“绿兮衣兮,绿衣黄星,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可以看出当时的衣服已分上衣下裳两部分构成,《诗经东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葛覃》中的“薄污我私,薄漧我衣其中的“私”指的是内衣,后一个“衣”指的是外衣,由此可见,衣服不但有上衣下裳之分,还有内衣外套之别《诗经羔裘》中的“羔裘豹祛”,人们已经做裘衣保暖而服饰质料的精美粗劣,同时体现出地位阶级的差别,贫困百姓只能穿粗劣的褐衣单衣,而绸、锦、皮、裘等衣料做成的衣服则被贵族所独占从这里也能看出周代礼制的影子四、酒习俗的研究《诗经》中列举的酒类就有醴、春酒、旨酒、清酒等近十种,酒是这个时期调和人际关系、人神关系重要媒介《郑风女曰鸡鸣》中的“戈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夫妻二人品尝美味佳肴,饮着美酒说悄悄话,甜蜜和谐,情如酒一样使人陶醉我有旨酒,以乐嘉宾之心社交宴饮肯定离不开酒,君主礼贤下士,美酒酬知己等,酒中盛情洋溢,情真意切《小雅楚茨》中的“以为酒食,以享以祀酒表达着对神祗和先祖的敬畏另有《小雅大东》《小雅北山》《大雅荡》《大雅抑》等借酒及酒器来评论政治,以统治者的纵酒失度来抨击政治紊乱、人欲横流、君臣昏庸。
总之,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浆中亦倒映出绚丽的民俗文化风貌五、休闲习俗的研究从《诗经》的相关诗篇来看,当时人们的娱乐休闲活动主要有田猎、踏青、游泳、垂钓、聚会歌舞、射箭、投壶等方式,以户外活动为主,室内活动为辅《溱洧》展现的就是一副富有情趣的仕女游春图郑国三月上巳,男女青年相聚在溱水、洧水之滨,尽情欢乐,相互戏谑,互表衷情,生动再现了当时郑地的风俗《卫风竹竿》,王先谦说:“淇水卫地,此女身在异国,思昔时钓游之乐,而远莫致之,此赋意钓鱼荡舟的确是当时人们特别喜爱的娱乐活动可以说《诗经》是周代历史文化风貌的具体写实,它为我们展现出一副副情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先秦历史画卷而作为上古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其中所涉及的风俗活动远非本文所写的这些,因此关于《诗经》风俗主题的研究尚有待开拓参考文献:[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要籍解题及其读法[M].北京:中华书局,1936.[2]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中华书局,1979.[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卷一卷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5.[4]周蒙.诗经民俗文化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5]徐华龙.国风与民俗研究[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6]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M].商务印书馆,2004.[7]辛然.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蔡景仙.詩经[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9]赵雨.上古歌诗的文化视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委党校)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