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二元年会论文:民国时期大一国文教材简介.doc
8页民国时期大一国文教材简介民国时期大一国文教材简介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何二元注:所谓“民国时期”,其实是以民国时期为主,向前延伸至清朝末年,向后延伸至新中国初期1904 年 1 月,清朝政府发布了“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新式学制癸卯 学制钦定的大学预科和大学“随意科目”都有国文课,这可以视为最早的大一国文课,当时的名称叫 “中国文学” 京师大学堂教授林传甲(1877~1922 年)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可视为第一种大一国文教 材林传甲有个说明:我中国文学为国民教育之根本,昔京师大学堂,未列文学于教科,今公共科亦缺此课,传甲于优级师范 生分类后,始讲历代文章源流,实为公共科之补习课也落款是“光绪三十年十二月朔侯官林传甲记” 光绪三十年是 1904,正是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发布的那一年目 前关于它是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学史尚有争论,然而说它是最早的大一国文教材应该是没有问题了教材 分十六篇:第一篇 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第二篇 古今音韵之变迁 第三篇 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 第四篇 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于世运之升降 第五篇 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 第六篇 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 第七篇 群经文体 第八篇 周秦传记杂史文体 第九篇 周秦诸子文体 第十篇 史汉三国四史文体 第十一篇 诸史文体 第十二篇 汉魏文体第十三篇 南北朝至隋文体 第十四篇 唐宋至今文体 第十五篇 骈散古合今分之渐 第十六篇 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与后世文学史体例不同,林本文学史杂糅了词章学词章学体系,有人说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文学史,但是, 这是由当时的学制而规定的。
编者自言综合了“公共科”和“分类科”的需求按癸卯学制曰: “今……大学预备科章程,于公共课则讲历代源流义法,于分类科则练习各体文字” 不过又有人指出, 林传甲教授的其实是依《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而附设于大学堂的“优级师范科” 按照《奏定优级师范学 堂章程》 ,此科的课程共有三阶段:开始是“公共科” ,学生在未“分类”以前共同修习,一年毕业;继 而“分类科” ,三年毕业;最后是“加习科” ,供“分类科”毕业生自愿留习一年,深造教育理法第一 阶段“公共科”有八科,其中有“中国文学”一科,课程说明是:“讲历代文章源流义法,间亦练习各 体文 ”第二阶段“分类科”共有四类,都要修习“中国文学”科,三年课程的内容都是:“练习各体文” 林传甲要教的是第二阶段的“分类科”课程的“中国文学” ,但他发觉班上学生根本没有上过第一阶段 的“中国文学”课,于是他以半年的时间,为“分类科”学生补讲“公共科”一年的“中国文学课程” 这些资料都证明了它和其后大一国文课的关系清朝覆灭,民国政府学制中保留了大学国文课大学国文课的地位,并于 1929 年正式规定其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年正式规定其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 这一时期有如下几种教材。
《燕京大学国文名著选读》 ,1935-1936 年,其“燕京大学国文名著选读教材标准”第二条:“本编 分选学术论著,文学史,国学常识之文,及与各系特有关系之作而为中学所未及者……” ,可见其为“各 系”所用之公共科教材,有 1-4 册,内容极其丰富从目录看,类似今按文学史顺序编排文选体例的大学 语文教材《燕京大学近代文编》二册,民国二十八年(1939)出版,李葆华钤印此书是燕京大学为大一新 生学习国文而编纂的近代文学选集其选文宗旨在于反映时代潮流的同时又兼顾文体的实用性,故其所 选文章的文体十分丰富,包括日记、笔记、传记、叙记等十二类,而作者都是胡适、刘师培、梁启超、 王国维、李大钊等风云人物尤其是收录有李大钊书信《与章行严(士钊)论厌世书》 (1918 年) ,并附 章行严(士钊)著《答李大钊论厌世文》 (1918 年) ,这是李大钊书信体文学名篇首次入编教材此书在 今拍卖行被称为“红色经典” 大学国文(上下册) ,沈启无编,新民印书馆 民国三十一年十一月一日印刷,十日发行沈在序言 里说:“二十八年北大文学院成立,我选了这十组国文讲义当作教本” 其实在“北大文学院”前当加一 “伪”字。
二十八年也就是 1939 年按 1937 年北平沦陷,1938 年,伪北京女子师范学院成立,沈启无 任中文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大一国文1939 年秋,伪北大文学院成立,周作人任院长,沈启 无当中文系主任这里并没有以人废书的意思,而是指出这一教材是中国历史特殊时期的一种大一国文 教材教材目录如下:上册 第一组 风土民俗一类文属之 第二组 笔记小说一类文属之 第三组 记游一类文属之 第四组 日记一类文属之 第五组 书信尺牍一类文属之下册 第六组 序跋题记一类文属之 第七组 传记墓志一类文属之 第八组 纪念一类文属之 第九组 读书劄记一类文属之 第十组 楚辞小赋一类文属之相对于文学史类或文选类的教材,这样以题材和体裁安排的体例,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或许 更有兴趣后来和沈启无共事的高亨(1946 年秋,中正大学成立,高亨任中文系主任,沈启无任中文系 教授)就说过:“大学国文教材,各类文章皆须有以选录,以彰明体宜,昭示范模各类文章皆须有以选录,以彰明体宜,昭示范模凡大学生无论法科 商科理科工科医科农科,对于各类文章之体宜,不可不知也对于各类文章之体宜,不可不知也 ” (高亨:《大学一年级国文教材之商榷》 , 《高等教育季刊》二卷四期,1942 年)这也符合这门课最初规定的“练习各体文字”的规定。
这一时期影响比较大的教材当属郭绍虞专为燕京大学一年级国文课编写的《近代文编》和《学文示 例》二书(开明书店 1939、1941 先后出版) ,此时正值社会对“中学生国文水平低下”讨论兼及对大学 生国文能力批评,故编者在《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旨趣》 (《语文通论》 ,开明书店 1941)一文 开头便说:大学一年级的国文,在各大学中向成问题,学生之需要不一致,学校各方面之期望不一致,即在国文系 各教员之主张也往往不一致,顾此失彼,难求两全,所以有的大学索性根本取消第一年的国文,有的大学虽 有第一年国文而国文系不负此责任,一听各学院各学系之各自为政吾校既不能取消第一年国文,而又欲吾校既不能取消第一年国文,而又欲 国文系国文系负负此此责责任任,于是本系对于一年级国文教材的编纂,便成为历年讨论的问题然而讨论的结果, “总难得一具体的意见” , “共同编纂也有事实上的困难” ,于是编者索性以一人承 当,这样反“比较容易看出编纂之旨趣” 为了说明“编纂之旨趣” ,编者在书成之后又写了《大一国文 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旨趣》一文加以解说:“分编二书,一是《《近代文编近代文编》》 ,以思想训练为主而以技巧训思想训练为主而以技巧训 练为辅练为辅,一即本书——《《学文示例学文示例》》 ,以技巧训练为主而以思想训练为辅,以技巧训练为主而以思想训练为辅……《近代文编》侧重在语言文 字之训练,于《学文示例》侧重在文学之训练” , “离之则双美,这是所以分编为二书,而二书仍是互相 为辅的原因” 。
《学文示例》一书分为五个大的方面,编者对这五方面的“示例”作了这样的解释:一、评改例,分摘谬、修正二目,其要在去文章之病……二、拟袭例,分摹拟、借袭二目,摹拟重在规范 体貌,借袭重在点窜成言,故又为根据旧作以成新制之例三、变翻例,分译辞、翻体二目(引者按:《序目》上 称迻译、改制),或迻译古语,或檃栝成文,这又是改变旧作以成新制之例四、申驳例,分续广、驳难二目, 续广以申前文未尽之意,驳难以正昔人未惬之见,远又重在立意方面,是补正旧作以成新制之例五、镕裁 例,此则为学文最后工夫,是摹拟而异其形迹,出因袭而自生变化,或同一题材而异其结构,或异其题材而 合其神情……这又是比较旧作以启迪新知之例 (转见朱自清《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 论〉与〈学文示例〉(开明书店版)》一文)可见已经充分采纳了当时关于大中学生国文水平讨论的意见,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徐 中玉先生曾在 1948 年发表的《关于大学一年级国文》中说:“教材应该配合作文训练的目标,课堂上的课堂上的 讲授也应该和课堂下的自动的阅读与练习讲授也应该和课堂下的自动的阅读与练习相配合……我相信郭绍虞先生所编的《学文示例》……将能有 助于这两种配合。
” (徐中玉:《国文教学五论》之四,转见顾黄初、李杏保主编的《二十世纪前期中国 语文教育论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 917 页 )不过朱自清对此书却略有微言,说:郭先生编《学文示例》这部书,搜采的范围很博,选择的作品很精,类列的体例很严,值得我们佩服书 中白话的例极少,这是限于现有的材料,倒不是郭先生一定要偏重文言;不过结果却成了以训练文言为主 所选的例子大多数出于大家和名家之手,精诚然是精,可是给一般大学生“示例”,要他们从这里学习文言的 技巧,恐怕是太高太难了至于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个乐意学习这种文言的,姑且可以不论……这《学文示 例》确是一部独创的书若是用来启发人们对于古文学的欣赏的兴趣,并培养他们欣赏的能力,这是很有用 的一部参考书可见编写大一国文教材确实不是一件易事于是乃有集全国之力来解决教材问题的想法1940 年夏,教育部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在北碚开会,经大会议决编选大学国文全国统编教材,并推 选魏建功、朱自清、黎锦熙、卢前、伍俶傥、王焕镳六位资深专家负责编选,魏建功负责联络工作在 预备阶段,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已“在战时的后方所征集到的全国大学校院(包括专科学校)选文约在 二十个单位” (见魏建功《大学一年级国文问题》 ,原載《高等教育季刊》二卷三期) ,为这项工作打下了 很好的基础。
随后通过对这些教材的统计分析,得出数据为不相重复的选文篇目共 1051 篇,涉及作家 353 人在对这些篇目和作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之后,结果发现不能从其中“找出一个客观的共同的 标准” ,这就需要以教育部名义来拟订一个《选目》 ,作为一个“初步意志集中的调整” 编选人员首先拟定了选文基本目标为““瞭解瞭解”” ““发表发表”” ““欣赏欣赏”” ““修养修养””四个方面:1.在瞭解方面,养成养成阅读阅读古今古今专专科科书书籍之能力籍之能力 2.在发表方面,能作通能作通顺顺而无不合文法之文字而无不合文法之文字 3.在欣赏方面,能欣能欣赏赏本国古今文学之代表作品本国古今文学之代表作品 4.在修养方面,培养高尚人格,培养高尚人格,发挥发挥民族精神,并养成民族精神,并养成爱爱国家、国家、爱爱民族、民族、爱爱人人类类之之观观念念接着商定选文的标准共三条:1.酌量避免与中学重复 2.生人不录 3.时代后排,文体后分,四部不论其中“生人不录”一条事后颇引起争议,据说初选目录中尚有三篇语体文(鲁迅两篇,徐志摩一篇) , 最终也以这一标准的筛选而被取消这样一来,入选的便全部都是文言文,这也重新引起了文言白话的 争论。
然而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起码在中国大一国文(大学语文)史上,是一件最重 要的事情,值得后人去研究总结这个《选目》后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1942 年 10 月) ,并由国立编译馆编成《大学国文选》 出版,列为“部定大学用书” 这本教材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重开大学语文课的第一种教材(徐编本)很有可比之处,首先,它们 都是集全国之力(学校数正好也都是 20 所)而成的一种全国统编教材,后来徐编本也成了教育部高教司 组编教材教材体例也基本相同,都是按时代顺序(国文本多了“四部”的排列)的文选教材,国文本 选篇至清代姚鼐,计 50 篇,徐编本至龚自珍是 54 篇,后面多了十一篇现代(诗)文,前者全选古代, 后者以古代为主而教学安排上,前者更为清楚,曰:“本书共选五十目,供大学一年级国文学程之用 加星号者二十目,尽先讲授,余于一年内诵习完毕 ”亦较合理另有几种大学国文教材也略提一下一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教材汪曾祺在《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