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创新的思索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docx
6页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创新的思索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数字化浪潮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逐步嵌入大家的生活,微博的异军突起让我们进入了“公民记者”时代微博在通畅大家交流渠道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传媒格局,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正在被建构,碎片化的写作和阅读逐步成为习惯在这么的舆论背景下,传统媒体怎样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在很多声音中做到看法正确、理性深刻、引人入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现实状况分析 自2021年起,笔者每十二个月全部对整年的中国新闻评论情况进行现实状况描述和分析,相继发表《民主进程中的公民意见表示——2021年中国新闻评论回首》《“评论权”推进评论新发展——2021年中国新闻评论回首》《日趋多样化的新闻评论发展态势——2021年中国新闻评论回首》和《社会转型中的新闻评论——2021年中国新闻评论回首》等文章在长久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在以微博为主体的新媒介格局中,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有其不可替换的优势,如权威性强、论证深刻等,不过在微博的冲击之下,也凸显了不足之处,如时效性弱、互动性差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现实状况能够概括为两方面: 从主动方面来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含有微博等新媒体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和不可替换的主要性。
首先,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越来越主要社会转型为评论提供了很多选题,这些选题对于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供了宽广的思绪纸媒评论的理性思维大大强于微博等新媒体的碎片化表示,在写作上更表现思维的深刻,论证的严密,逻辑的合理,在引发读者思维的同时往往表现出主流意识的权威陸特別是党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代表报社论述党的方针、政策和纲领,落实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是社会改革和政策改变的风向标,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是其它媒体不可替换的 其次,新闻评论在传统媒体中分量越来越突出新闻评论一直受到媒体的重视,特別是报纸更把它誉为“灵魂”和“旗帜”即使报纸的改版中一度出现过有的报纸取消或减轻新闻评论的现象,不过大多数报纸全部以不一样的方法加强了对评论的重视,2021年《南方城市报》推出每七天日8个版的评论周刊,包含讲坛、访谈、国际评论、宏论等板块,随即《新京报》也推出了逢周六出版的评论周刊;2021年《人民日报》首次推出发表多种言论的“看法”专版,“直面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 再次,新闻评论的声音愈加多元化伴随政治改革不停推进,民主意识深入人心,更多的意见和看法在评论中得到了表现,新闻评论也完成了从一元化的“官方立场”向多元化的“意见表示”转型。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微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建构时效陸更强、信息量更大和传者和受众更广泛的新媒介格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不足之处由此也表现出来 首先,时效性较弱微博能够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手口评论,而报纸是昨日新闻,新闻评论因为报刊本身的采写程序和出版规律,往往是第二天才能见报,这种看法的公开或意见的表示,显著滞后于新媒体 其次,议题过于集中如前所述微博评论的内容含有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包罗万象,既能够是时事政治新闻也能够家长里短的情绪渲染,而纸质媒体新闻评论因为版面局限和惯性思维等原因,在议题设置和选择的范围上多有局限,突出表现在评论对象的集中化上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议题较多集中于民生和时事,而对微博中较为流行的国际关系、生活趣味和八卦新闻关注较少 再次,评论缺乏互动在互联网络中,一条新闻下面往往附有网民的跟帖,在热门话题下面,跟帖量往往数以十万计,在微博中,公布一个信息、一条新闻或公布一篇小评论,通常会得到熟悉的、不熟悉的“粉丝”的关注和再评论,这种反馈以最直接的文字形式成为微博新的内容而在纸质媒体中,一篇新闻评论发表后,极少能得到充分的反馈除《南方城市报》在评论版设有“批评/回应”栏目外,在其它报纸上即使有的安排了,但因时间和版面的限制,还是很不够。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怎样发展和创新 微博有其主要的时代价值,传统媒体有其不可替换的社会地位,新闻评论作为一个意见的表示方法,在新媒介格局中,不能故步自封子传统媒体中,也不能跟风微博失去其本质的思维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笔者认为在多元话语体系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能够采取有效方法,深入增加评论的质量和分量,打造评论品牌 第一、以评论塑造新闻评论的权威性 微博在手,人人全部能够成为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员,不过因为微博碎片化的内容和个性化的写作方法,使微博不可能成为大家深入,分析问题、切实处理问题的工具,它充其量是一条发觉深层问题的线索和处理问题的简单思绪而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则不一样,它有鲜明的专题、严密的论证和强大的说服力,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往往能为政府机关或公共机构提供处理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思绪或方法 2021年年9月24日,由《新华每日电讯》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新闻时评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在分析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时突出强调了评论的“责任,理性,建设性”所以,打造新闻评论,在多元声音中塑造评论的权威性就显得愈加含有时代意义《人民日报》在这首先进行了含有借鉴价值的探索,2021年2月10日至3月17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系列文章“怎样提振政府公信力”;3月24日至4月14日,发表系列文章“怎样协调社会关系”;4月21日至5月26日,又陆续发表“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认为“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6月之日至6月之3日,刊发“怎样回应社会关切”系列评论。
文章发表后,不论是官方的反应还是来自民间的回馈,全部表明这一系列评论文章真正做到了冷静研究问题,理性看待问题,合了解决问题,做到了深入人心 第二、以开阔的视野拓宽评论的议题空间 新闻评论的议题能够是政治层面的制度设计,能够是社会层面的结构框架,也能够是文化层面的思想意识,不过仅仅顾及这些方面还不够,新闻评论要彰显时代价值,必需能引发人民群众的注意,得到人民的认可 在新媒介格局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必需以开拓的视野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才能有持久的战斗力和不衰的生命力比如前段时间一篇名叫《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微博,转发量近15万次,评论达2万多条,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2021年5月18日《中国青年报》就以此为评论对象发表《虚拟的“23号” 温热的心灵鸡汤》的评论文章,作者针对当下社会流行的火爆“成功学”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焦虑和不安,以一篇微博文为切入点,展开了较为深刻的叙述除此之外,微博中被热烈讨论的国际关系问题、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和文化问题等全部应成为新闻评论的选题所以传统新闻评论的议题应该突破“从新闻报道中”来的思维惯性,将网络、微博等真实反应大家生活现实状况的意见领域作为选题的源头,撰写出入们兴趣、认可的新闻评论。
第三、以开放的姿态搭建交流平台 微博作为看法的表示工具,在每一段讲话过后往往附有较多跟帖,在不停的反馈和回复中,微博实质上充当了意见交流的平台,而且正是因为这么的平台,微博才含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活跃性然而在部分报纸中,新闻评论成为评论员的专属权利,极少有新面孔的介入时评就其原来意义来说,绝不应该是同一个面孔的,而应含有多个多样的表现形式作为公众意见表示的一个手段和渠道,时评理所当然要表现出广泛的参加性,而不应成为若干“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新闻评论的发展必需基于群众广泛的参加,报刊应以开放的姿态,秉持“真理因辩论而明,学术因竞争而进”的理念,搭建交流的平台,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的对话空间,让评论版真正成为“意见自由交流的市场” 总而言之,在微博盛行的新媒介环境下,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正在被建构,碎片化的表示和阅读逐步成为大家的习惯,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这个看法时代遭遇严峻的挑战,不过只要对现实进行理性的观察和思索,对本身进行不停的反思,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明天依旧灿烂 xx 吴长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