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doc
3页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孔子简介 (一)基本信息个人概况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国籍中国(春秋时期鲁国)民族汉 族出生地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出生日期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逝世日期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个人背景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其他信息信 仰儒学祖 籍宋国(今河南商丘)主要著作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性格特点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直道而行; 5.与人为善;弟 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二)经 历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三)孔子名言: 一、孔子劝学名言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0、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二、孔子做人名言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7、道不同,不相为谋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不学礼,无以立10、礼之用,和为贵三、孔子人生名言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