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13文学创作的主客体.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东***
  • 文档编号:269190501
  • 上传时间:2022-03-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6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三章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一、文学创作的主体1、关于文学创作主体的种种解释(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①“摹仿者”:古希腊到十七世纪——强调世界的作用(具体看法各家观点有异)②“创造者”: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艺术想象——强调作者的作用③评述:认为“主体即摹仿者”,不妥帖,将艺术家降为工匠;认为“主体即创造者”,有其合理成分,但要注意,主体的创造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①“旁观者”:审美非功利性与心理距离说②“移情者”:情感外射(3)主体即“集体人”①“集体人”:荣格集体无意识(4)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作家并不等于创作主体,因为主体只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一个人曾经写过一些小说,尽管他也许早已不再写小说了,人们还是可以称之为作家,但他已不再是创作主体了,因为只有相对于创作客体,并处于创作过程之中的作家才是创作主体一个作家即使依然进行着文学创作.但是当他从创作过程中抽身而出时,例如他去从事体育锻炼或其他日常事物时,他也就不再是创作主体了一旦他重新回到创作过程中,他就又成了创作主体2、创作主体的精神状态(1)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 就是说,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人不会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依据创作规律而思考。

      这并不是说他对于现实事物不作价值判断,没有是非之心,而是说他能够将现实事物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予以观照,而不是仅仅从一己之得失的角度来看问题西方美学史上有著名的“距离说”,认为审美主体只有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才能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审美主体与对象距离过近,就是说他对对象倾注过多的功利考虑,这对象也就不再是审美对象了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然要遵循审美规律 (2)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浮想联翩,常常是全身心投入到假想的世界之中想象力常常带着他上天入地、遨游世界,而且他会觉得这一虚拟世界就像真的存在一样只有在想象力的牵引下,作家才能将一幅幅画面、一组组人物串连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想象,并知道自己在想象) (3)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处于创作过程的作家一方面创造着假想的世界,一方面又深深为这个世界所吸引,并将全部情感投人其中他会为他笔下的人物、事件而时喜时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之说,把这种情况形象地描绘出来了3、作家创造能力(1)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作家与外界事物沟通的中介,如果这一中介发挥积极作用,作家就能揭示外物的独特性。

      把外界事物变成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使外物具有被表现出来的可能性,具有审美意义如巴尔扎克的友人所言:“巴尔扎克先生每到一个家庭,到每一个大炉旁去寻找,在那些外表看来千篇一律、平稳安静的人物身上进行挖掘,挖掘出好些既如此复杂又如此自然的性格,以致大家都奇怪这些如此熟悉、如此真实的事,为什么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板桥题画》,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第19页唐末韩偓〈懒起〉一诗:“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

      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丰子恺《美与同情》)(2)思想开掘能力思想要正确、深刻开掘的途径(多读书,多穷理)(3)艺术表现能力(技巧)表现手段与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语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技巧 修辞技巧: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 声韵、格律技巧如: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绵延不尽的愁、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极深极重的愁,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由浅入深、痛彻心肺的愁,都离不开艺术技巧,或以虚代实,或巧喻孤吟;或叠字层推篇章结构技巧:呼应、详略、疏密、张驰、层次、情节结构技巧:巧合、误会、悬念、冲突、挪辗、幻化、蒙太奇 4、主体的体验类型: A缺失性体验: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物质的、精神的)的体验实际缺失是这种体验形成的一个条件,一个诱因,但还需要有曾经的满足或想象中的满足,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否则人们就感受不到缺失最痛苦的不是那些一直生活于悲惨境况中的人,而是对幸福有过深切感受,却失去幸福的人狄金森写道: 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试分析艾略特诗句: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很多艺术家经历过物质缺失,这种缺失促使他们在另一个方向上寻求补偿,激发他们进行艺术创作。

      曹雪芹由一个官宦子弟沦落到社会最底层,才有了不朽的传世之作《红楼梦》;舒伯特写《摇篮曲》是为了换一盘土豆吃;史铁生双腿瘫痪(生理缺失)后,写了《奶奶的星星》,潜意识里要表明:我曾经是有脚的,很灵巧的脚精神性缺失的例子更多陆游一生空怀报国之志,却没有机会上前线杀敌,后来他在接触各种日常事物时,都把它看作自己所渴望的战斗生活,如《龙眼画马》南唐后主李煜心中时时怀恋失去的故国山河,也就时时有着一江春水般的愁绪失恋的人才会对爱情有更深切的感受瓦格纳说:如果我们真能尽情地活着,也就不需要艺术了美国的阿瑟·米勒更认为,父亲的失败会激励儿子努力去争取成功,福克纳、海明威、麦尔维尔等人都是这样B、丰富性体验指获得较多的关爱、友谊、信任、尊重以及获得成功后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如下作用:①艺术家得到爱时,会将爱自己的人的价值、信念转化为自我的人格理想②童年的丰富性体验使他们发展了情感移入能力,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别人③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我们可能没有在生活的一切时候找到意义,然而只要有几次甚至一次高峰体验就够了正如山的高度不是由山后的高度而是由山峰决定④激发创造力阿瑞提认为,接受母爱的孩子一定会努力回报母亲,他要证明母亲的预言是对的,母亲的期望不会落空。

      这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相同C、崇高体验,它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它包括①献身精神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③有时伴有孤独感④有时伴有成就感D、愧疚体验艺术家会以很高的道德水准衡量自己,苛求自己,有些小事会令他们不安,愧疚鲁迅写《风筝》,表达了对自己曾经毁坏小弟风筝一事的自责西方文化传统中有原罪意识,弗洛伊德认为,负罪感源于原始社会的弑父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把它看作事实,会感到它处处有神话的色彩,但把它看作神话时,又会发现它包含着许多真实性的东西卡夫卡痛恨他的父亲,但同时又为这种恨而感到不安,感到愧疚托尔斯泰对青年时期的放荡行为深深愧疚,并进而为他所属阶级的这类罪过而愧疚E、孤独体验艺术家人格特征的首要方面是他的独创性但心理学表明,富有独创性的人又常常是一些受社会群体排斥的人奥地利的茨威格说,托尔斯泰的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唐吉诃德托翁自己曾说过,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笫间的悲剧这种孤独有深刻的意义:只有在孤独中才有精神自由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思想家,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这是一种爱,但常常不被理解,因而不合群。

      罗曼·罗兰说过:谁热爱人类,谁在必要的时候就一定要同人类做斗争有时艺术家的博大深沉的爱在同类中得不到肯定,便 会泛爱自然乡无君子,则与山水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坐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元结语)F、神秘体验神秘体验是人们在经历一些自然或社会中的超乎想象的事件时的感受在艺术家那里,这种神秘主要指存在一种普通感官所不能把握的超越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的至高无上的美,人们只能用超乎感性和理性和神秘的心理能力去把握它我国古代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又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具有神秘感的人眼中,一花一木都是神秘的布莱克诗: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G、归依体验即通常所说的归属感,是人们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境界它包括①向宗教归依;②向自然回归;③向童年回归H、创伤体验指人在生命的某一阶段突然经受某种心灵无法承受的刺激而引起极度失衡,并在心底留下的深刻印痕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伤可能会淡化,但会一直存在于心灵深处八大山人画枯柳孤鸟,竹石孤鸟,画鱼则昂头、方眼卡夫卡是人格面具受到伤害的牺牲品他的父亲严厉、暴躁,他本来爱好文学,却不得不屈从父命去学习法律。

      这形成了他孤僻、内倾的性格特点 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1)文学创造主体的特征艺术生产者:自由自觉的“创造者”;“社会人”——“集体人”美的体验者:物我交融的“移情”者[徐志摩]美的评价者:客观冷静的“沉思”(旁观)者[塞万提斯]美的创造者:技巧高超的“摹仿”者[李白摹仿崔颢](2)文学创造主体的修养和能力、个性修养:生活积累;文化学识;文学观念;审美理想能力:审美感受能力;艺术构思能力;艺术传达能力个性气质:巴金,郭沫若; 卡夫卡、川端康成二、文学创作的客体1、 关于文学创作客体的种种解释1) 客体即“自然”说:偏于叙事文学自然:自然界,自然人性2) 客体即“情感”说;偏于抒情文学情感说—西方:近代:浪漫主义诗论;华兹华斯 现代:情感与形式论;苏珊·朗格 中国:“诗言志”说;情志合一 “诗缘情”说 中国的物感说,是把自然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由外物而引发情感的波动3) 客体即“原始意象”说① 从弗氏的“个体无意识”到荣氏的“集体无意识”② 幻觉型作品与“原始意象” 文学作品—心理型:日常生活经验——一般批评家 幻觉型:神秘原始经验——原型批评家“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神秘共享”2、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1)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然界的统一体“唯一源泉”:“社会生活”为直接对象:现实型文学 “社会生活”为最终源泉;幻想型文学内容来自生活形式结构是对生活认识的结果创作动机来自生活2) 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① 是整体性的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生活现象与生活本质统一② 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以美为对象:具有审美属性的生活 以美为目的:化丑为美③ 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外在的现实生活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生活 3.既要重视源,也要重视流(古今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