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认识论专题复习.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76320323
  • 上传时间:2024-08-1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33.4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品 《生活与哲学》 高考题训练(认识论) 【07-09 年高考真题】 1.(09 安徽卷 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 “大包干” 到税费改革, 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2.(09 海南卷 18)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9 海南卷 22)2009 年 3 月 28 日 20 时 30 分到 21 时 30 分,全球 24 个时区的 2000 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 “接力” 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 “地球一小时” 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 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 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09 浙江卷 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 5000 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 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 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 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 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09 山东卷 24)2009 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 150 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6.(08 全国Ⅰ卷 29)2008 年 1 月中下旬,我国南方 10 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

      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 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 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明 精品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08 全国Ⅱ卷 31)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 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 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 (08 海南卷 19) 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

      2007年 11 月 26 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 “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⑧④ C.①⑧ D.②④ 9.(08 北京卷 31)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 ②理性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08 广东卷 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1.(08 广东卷 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12.(08 江苏卷 29)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江芬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08 江苏卷 31)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 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 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 180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精品 14(08 宁夏卷 2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08 四川卷 28)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

      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 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和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08 重庆卷 30)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 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 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17.(07 全国卷Ⅰ29)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 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 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07 年重庆卷 31)图 7 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 图 7 晚了一步 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A.是实践的目的 B.总是超前于实践 C.总是落后于实践 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精品 【2010 年高考真题】 1.(2010 全国卷 1、江西卷、湖北卷)28、1912 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 世纪 50 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 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 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2010 全国卷 1、江西卷、湖北卷). 科学家指出, “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 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 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 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 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3. (2010 江苏卷).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2010 四川卷)33.早在 1898 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

      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 2009 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1ppm 为百万分之一)升至 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10 新课标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 2011 年 8 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2010 北京卷)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7.(2010 广东卷)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 “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 精品 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高二哲学认识论主观题专项练习 1.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 分 2.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分”、“合”、“束”等多种方法,但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到了 20 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总量比 20 年前减少 12%,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 1/3 的黄河水可以饮用该成果认为,黄河水利工作任务艰巨,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 “保持黄河健康生命” 的新理念, 实现从 “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回答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黄河的治理过程17分 精品 3.自上世纪 90 年代,为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GDP 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但对 GDP 的崇拜,也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等现象。

      十二五”规划降低了 GDP 增速指标,提高了居民收入指标,这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对 GDP 认识的变化过程6 分) 4.材料:由于 30 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⑴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10 分) 5.(2014 梅州一模)中国共产党建党 93 年、执政 65 年来,多次修改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章中的表述,及时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在党章内 1945,七大 第一次在党章中系统阐述群众路线问题 添加了“为人民群众服务, 巩固党与群众关系 1956,八大 第一次出现了“群众路线”的提法 增添了“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1982,十二大 首次在党章中加写“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1992,十四大 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反映在党章中 提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 ”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 结合材料, 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发展的。

      (12 分) 精品 参考答案 07-09 年 1-5CDBDC 6-10CACBC 11-15DCDDB 16-18ACD 10 年 1-5ACBAB 6-7CB 1.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2.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成功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的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 都指导人们去更好地治理黄河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治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 不但可以促进黄河的合理治理, 同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由于黄河的复杂性,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的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3.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对 GDP 的认识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分)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对 GDP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3 分) 4.、(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4 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3 分) ③真理 精品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3分) 5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 (3 分) •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遵循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 (3 分) •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不同特点,对群众路线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 分) •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