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心准备、巧设问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doc
6页论文题目:精心准备,巧设问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单位:江华县东田镇中心小学作者姓名:廖双萍精心准备,巧设问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源泉,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 键 词】:营造 创设 课堂提问 引导 思考 有效 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问“懂了没?会不会了?对不对?”学生则整齐地回答“懂了,会了,对了这看似热闹的课堂,看似认真、自信的学生真的掌握了吗?一做练习,检查掌握的情况,不会的学生大有人在老师这样浅显、无半点开放、启发的提问会让学生无法学会思考,久而久之产生思维惰性,衍生依赖思想,禁锢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数学思维更无从谈起长此下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将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此,我对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想法:一、给学生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上悟空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有一天,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发现了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1/5,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1/4,1/3,1/2,当他偷吃了4天后又想饱馋一顿的时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十分恼怒,举杖将八戒痛打一顿,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悟空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听完这个故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参与学习探究他们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1/5,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1/4,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1/5,因而可求总数:20÷1/5=100。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老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设计问题我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当要对小组比赛跑步谁快谁慢和小组身高两种情况进行比较时,教师可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当中谁最高?跑50米谁最快?”听到要和自己的同学比较,他们个个争先恐后,都争着抢着回答接着,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比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们知道了,在比较身高时,小数大的就高;在比较速度时,小数大的就慢通过实践参与,学生也掌握到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所代表的值也不同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三、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巧妙启发,拓展学生思维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卡片问:用三张数字卡片6、9、7摆出不同的三位数,能摆几个?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生:能摆6个师:为什么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生: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说说看都组成了哪些数?生:679、697、769、796、967、976师:同学们真行!如果是换成6、0、9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立即有学生回答,生A:6个生B:4个师: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个?动手摆一摆学生摆一摆后,)师:现在请摆得4个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609、690、906、960师:请刚才认为可以摆6个数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只能摆4个数字师: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生:0不能放在百位上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生:因为这里的百位是最高位,0不能放在最高位……通过以上的教学提问设计,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弄清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并得以透彻理解四、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每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连贯性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连接点上精心设计好有利于知识衔接的提问,促使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知识点由未知转为已知如教学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先出示个长方形图形,再设计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学生会很快答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再把这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又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测量、对比,操作,很快得出: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领下,很自然的把旧的长方形的知识加以利用、推理、组合成新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在无形中就让学生把新旧知识相互衔接,自主的探究,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由旧导新这样学生更容易将未知化为已知,更能迅速理解,快速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五、注意提问的难易度,引导学生系统的探究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很快就理解、掌握肯定是有难度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相互衔接,这些“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让学生通过这些“小问题”的学习、理解、掌握,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图书管理员把360本《科学启蒙》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全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提问,循序渐进的引导,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五、充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提问,让学生体验成功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课堂资源,但稍纵即逝,我们往往会忽略它的存在其实,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对推进教学过程是有着非常积极作用的,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学习知识的神奇和乐趣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资源,巧妙地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掌握学习内容,体验成功如:在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时,当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计算完物品的价格时,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你有多高?”当时我怔了一下,然后顺势抛出问题“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同桌身高是多少?你们相差多少?”问题一抛出,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跃跃欲试,目标明确了,小组合作动起来了。
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测量,计算,不仅了解了老师、同学和自己的身高,还计算出了同学与同学、老师和同学的身高差距整个过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很自觉的、专心致志的投入到操作和学习当中,真正的与同学合作,体验了动手、动脑获取知识的乐趣,学生很有成就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进一步对小数的加减计算内容进行了巩固,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开启学生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参考书目】1、《小学数学教学论》2、《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3、《数学课程标准》(2012年版)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