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基础》中课程大纲.doc
14页机械基础课程大纲(128 课时)1.课程性质和任务1.1 课程性质:机械基础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知识、公差配合知识、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零件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设计方法的重要技术基础课1.2 课程任务:对学生进行机械知识的基础性教育,为其学习专业课程及今后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机械基础知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专业机械设备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2.内容及要求2.1 课程内容模块 1 工程力学基础单元 1 静力学基础单元 2 材料力学基础模块 2 机械工程材料基础单元 3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基础单元 4 常用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模块 3 公差配合与测量单元 5 公差与配合单元 6 量具与量仪单元 7 常用机构单元 8 齿轮传动单元 9 轮系与减速器单元 10 带传动与链传动单元 11 联接零部件单元 12 支撑零部件2.2 课程要求(1) 熟悉机械工程常用材料的性能、牌号及热处理工艺;初步学会选择机械工程材料 (2) 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运算方法;会进行一般力学问题的分析 (3) 了解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及其应用;熟悉常用量具、量仪的调整和使用。
3.课时分配项目课时分配及考核权重序号章节内容 总学时 讲授学时 实验与参观1 单元 1 静力学基础 10课题 1 力的概述课题 2 构件的受力分析及受力图课题 3 力矩与力偶课题 4 平面力系问题课题 5 摩擦13231132312 单元 2 材料力学基础课题 1 构件的变形课题 2 构件的内力课题 3 应力与强度计算62222223 单元 3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基础课题 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课题 2 金属学简介课题 3 铁碳合金与钢的热处理104244244 单元 4 常用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课题 1 常用金属材料课题 2 工程塑料及其他非金属材料844445 单元 5 公差与配合课题 1 光滑圆柱的极限与配合课题 2 形状和位置公差课题 3 表面粗糙度146626626 单元 6 量具与量仪课题 1 测量技术基础课题 2 游标卡尺与千分尺课题 3 百分表课题 4 光滑极限量规课题 5 量块与塞尺课题 6 角度量具课题 7 水平仪8222222227 单元 7 常用机构课题 1 平面连杆机构课题 2 凸轮机构课题 3 间歇运动机构104428 单元 8 齿轮传动课题 1 齿轮传动概念课题 2 渐开线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性质课题 3 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课题 4 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课题 5 蜗杆传动的类型及特点10222229 单元 9 轮系与减速器课题 1 轮系与轮系的传动比课题 2 减速器简介62410 单元 10 带传动与链传动课题 1 带传动的组成与分类课题 2 带传动的受力与运动特点课题 3 普通 V 带的标准及传动设计课题 4 链传动10224211 单元 11 联接零部件课题 1 键联接课题 2 螺纹联接课题 3 联轴器与离合器课题 4 制动器12244212 单元 12 支撑零部件课题 1 轴的结构与材料课题 2 滑动轴承622课题 3 滚动轴承 2复习和考试 12机动 6合计 1284.教学建议⑴ 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⑵ 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所学工种,结合实际生产,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任务分解及课时分配表中记有“*”的为选讲内容 ⑶加强实验和参观,增强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⑷ 有条件的可辅以电化教学,使教学直观而生动 5.教学要求与内容:单元 1 静力学基础教学要求:1、明确力、力矩、力偶的概念;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2、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教学内容:课题 1 力的概述课题 2 构件的受力分析及受力图课题 3 力矩与力偶课题 4 平面力系问题课题 5 摩擦教学建议:结合实际生产授课,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单元 2 材料力学基础教学要求1、熟悉构件的拉伸(压缩) 、剪切、扭转、弯曲等四种基本变形形式2、掌握基本变形条件下构件强度的简单计算方法教学内容:课题 1 构件的变形课题 2 构件的内力课题 3 应力与强度计算教学建议:理论联系实际,能找出实例并分析单元 3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基础教学要求:1、 掌握金属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等概念及力学性能的衡量指标2、 了解金属的晶体结构3、 掌握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及表面热处理的方法和目的;教学内容:课题 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课题 2 金属学简介课题 3 铁碳合金与钢的热处理教学建议:1、 力学性能是本章的重点,应多列举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2、 晶体结构较抽象,可使用模型配合讲课3、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主要了解转变后的组织及其性能4、 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进行简单工件的热处理操作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应组织学生参观热处理车间单元 4 常用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教学要求:了解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教学内容:课题 1 常用金属材料课题 2 工程塑料及其他非金属材料教学建议: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学习新材料的知识单元 5 公差与配合课题 1 光滑圆柱的极限与配合教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极限与配合中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2.了解基本偏差代号及基本偏差系列的分布特点;掌握标准公差数值表及基本偏差数值表的查表方法3.能根据基本尺寸和公差带代号使用两表(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基本偏差数值表)确定极限偏差;掌握极限偏差表的查表方法4.能根据孔和轴的尺寸公差带图确定配合的种类5.能根据配合代号,并通过查表和计算,确定配合的种类6.了解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概念和作用7.了解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原则教学内容:课题 1 光滑圆柱的极限与配合一、基本术语及定义二、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三、极限与配合的选择教学建议:1.对术语及其定义的正确理解是本章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在学生刚接触本课程时,因而对术语定义的讲解要准确、严密,按标准讲解;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要讲清各术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2.在讲解某些概念时,如关于间隙、过盈、过渡三类配合定义时,要突出群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问题3.查阅有关的数值表,极限尺寸(或偏差) 、间隙、过盈的计算,配合种类的确定是本章的重点,要多讲例题,多做习题,多进行作业评讲,使学生牢固掌握方法4.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其技术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只要求了解选用的基本原则课题 2 形状和位置公差教学要求:1.掌握形位公差的分类项目及对应的符号2.理解与形位、公差有关的几何要素的定义及其特点3.理解形位误差和形位公差的定义及相互关系4.理解形位公差带的四个要素(形状、大小、方向、位置) 5.理解各种形位公差的含义,熟悉其公差带的特点6.理解形位公差代号的含义;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教学内容:课题 2 形状和位置公差一、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二、形状公差及公差带三、位置公差及公差带四、形位公差的选择教学建议:1.对各种几何要素的理解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理想要素、中心要素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要多举例讲解2.形位公差带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建议重点讲解直线度、垂直度、位置度的公差带,并要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形位公差标注中,当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分别为中心要素和轮廓要素时,指引线位置的确定是学生易错的地方,要多用实例重点讲解。
课题 3 表面粗糙度教学要求:1.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2.了解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术语及主要参数的含义3.了解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意义4.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5.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原则和主要检测方法教学内容:课题 3 表面粗糙度一、表面粗糙度的概念二、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术语及评定参数三、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和标注教学建议: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只作定性的讲解2.要注意讲解取样长度(l)与评定长度(la)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高度参数是重点,要讲清三个高度参数的特点与区别4.附加参数是一个难点,建议用轮廓曲线简图说明讲解5.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是一个重点,要多用实例讲解单元 6 量具与量仪教学要求:1.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的分类及性能指标2.掌握测量方法的分类及其特点3.了解测量误差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4.理解测量长度尺寸的常用计量器具如量块、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的测量原理;掌握其测量方法5.理解测量角度的常用计量器具如万能角度尺、水平仪、正弦规等的测量原理;掌握其测量方法教学内容:课题 1 测量技术基础一、长度单位及换算二、测量方法的分类三、与常用量具有关的基本术语课题 2 游标卡尺与千分尺一、游标卡尺二、外径千分尺三、内径千分尺课题 3 百分表一、指示式量具简介二、百分表的结结构原理和使用课题 4 光滑极限量规一、概述二、光滑极限量规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三、极限量规的分类四、量规的技术要求课题 5 量块与塞尺一、量块二、塞尺课题 6 角度量具一、I 型游标万能角度尺二、II 型游标万能角度尺三、游标万能角度尺的读数四、游标万能角度尺的使用方法五、游标万能角度尺的维护保养课题 7 水平仪一、水平仪的用途二、水平仪的分类三、水准式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四、水准式水平仪的结构教学建议:1.在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中重点讲解测量方法的分类和特点,以及计量器具的主要性能指标。
2.讲解常用计量器具时,宜出示计量器具实物或教具模型,最好能结合具体零件测量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3.测量误差中,随机误差是一个难点,要使用通俗的语言讲清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单元 7 常用机构教学要求:1.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学习内容2.掌握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3. 熟悉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形式,掌握其基本性质4. 熟悉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特点,掌握凸轮机构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的工作特点5.熟悉间歇运动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特点,教学内容:课题 1 平面连杆机构一、概述二、铰链四杆机构三、曲柄滑块机构课题 2 凸轮机构一、凸轮机构的组成二、凸轮机构的特点三、凸轮机构的分类课题 3 间歇运动机构一、棘轮机构二、槽轮机构教学建议: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性质的讲解分析,要先打好基础,便于举一反三地分析演化形式的工作原理2.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性质是重点3.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的工作特点是重点单元 8 齿轮传动教学要求:1.了解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的常用类型及其应用特点2.熟悉渐开线齿形和渐开线齿轮的啮合特性3.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4.熟悉斜齿圆柱齿轮、直齿锥齿轮和齿轮齿条传动。
5. 掌握蜗杆传动的应用特点、传动比和旋转方向的判别教学内容:课题 1 齿轮传动概念一、齿轮传动的特点二、齿轮传动的分类课题 2 渐开线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性质一、渐开线的形成二、渐开线的性质课题 3 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一、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二、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课题 4 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一、一对齿轮的啮合过程二、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和连续传动的条件课题 5 蜗杆传动的类型及特点一、蜗杆传动的组成二、蜗杆传动的过程三、蜗杆传动的主要特点教学建议:1.了解机械制图课程中有关齿轮几何尺寸计算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进度,以便更好地把握齿轮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的讲解2.传动比的概念与计算要讲清楚,并与后续各章中传动比计算方法一致3.重点是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齿轮的强度校核、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单元 9 轮系与减速器教学要求:1.了解轮系的应用特点和分类2.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计算3. 了解减速器的分类及特点教学内容:课题 1 轮系与轮系的传动比一、定轴轮系的传动比二、行星轮系的组成三、轮系的应用课题 2 减速器简介一、圆柱齿轮减速器二、摆线针轮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