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勘测设计3.ppt
38页我国的城市道路和一般公路(即二、三、四级公路)都是混合交通,非机动车占较大比重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公路上,其交通量是将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数量来表示:在设置慢车道实行分道行驶的道路或路段上,其交通量应按汽车交通量和非汽车交通量分别计算4) 交通量折算,各种车辆对小客车的折算系数与某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该车辆行车时占用道路净空以及不同车型的驾驶员在道路上行驶的规律性有关,以小客车为标准的折算系数如表所示 各种车型对设计车型的车辆折算系数表,注:自行车、畜力车等非机动车作为横向干扰因素不再参与交通量折算⑴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道路通行能力是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单位时间通常以小时计(辆/小时) ①基本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理想条件:包括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4、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是由于通常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与理想条件有较大差距,考虑了影响通行能力的诸多因素如车道宽、侧向净宽和大型车混入后,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的通行能力。
③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是指公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设计通行能力是实际道路可能接受的通过能力,考虑了人为主观对道路的要求,按照道路运行质量要求及经济、安全、出入口交通条件等因素而确定,作为设计依据的②可能通行能力,④服务水平及服务交通量:我国以交通流状态为划分依据,定性的描述交通流从自由流、稳定流、饱和流到强制流的变化阶段将道路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分为四级服务水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7-2004 (以后简称《规范》)规定了各级公路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等级交通流状态,自由流,稳定流,强制流,饱和流,公路设计中采用的服务水平等级为:,高速公路:二级服务水平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匝道——主线连接处以及交织区可降低要求采用三级服务水平 一级公路:平原微丘区采用二级服务水平,在重丘山岭地形及在近郊采用三级服务水平二、三、四级公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2)道路景观与环境保护,①景观:指由地貌和各种干扰因素(特别是人为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道路景观,自然景观: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地物,如平原、山区、草原、森林、海洋等景物。
人为景观:人类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 双手创造的各种建筑物、交通设施、城镇、村落、庙宇等社会文化艺术形象人类依赖环境而生存,环境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不容破坏,道路环境保护就是解决道路建设和运营中的生态损害(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动物阻隔)、社会影响(拆迁、就业、交通阻隔)和车辆与服务区污染(噪声、空气污染、震动、水污染、固体废物)问题②环境:由人类、土地、山川、空气、阳光、动植物、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等多因素组成练习1.交通运输的方式有哪些? 2.道路运输的特点是什么? 3.公路的行政划分依据是什么?划分的结果如何? 4.道路测设的基本依据有哪些?,第三节 道路的分级、选用与技术标准,一、公路分级与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划分根据交通部2003年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006年颁布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以及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远景设计)将公路分为五个等级: 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划分等级目的:按需求建设公路高速公路分三种(依据所能适应的交通量不同): (1)四车道高速公路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小客车/日; (2)六车道高速公路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小客车/日; (3)八车道高速公路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60000~100000小客车/日。
功能: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干线公路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1)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小客车/日 (2)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小客车/日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多车道公路功能:一级公路是连接高速公路或是某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开发区经济带及人烟稀少地区的干线公路 具有两种不同的任务和功能: (1)干线功能,部分控制出入; (2)可以采用平交的距离不长的连接线等 一级公路强调必须分向、分车道行驶,《标准》规定一级公路一般应设置中央分隔带当受特殊条件限制时,必须设置分隔设施,不允许用画线代替功能: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为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或者是通往大工矿区、港口的公路 4)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6000小客车/日 功能:为沟通县、城镇之间的集散公路3)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00~15000小客车/日。
5)四级公路:供各种车辆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2000小客车/日以下;单车道400小客车/日以下 功能:为沟通乡、村等地的地方公路2 、公路等级的选用,依据:按照公路在规划路网中的功能、使用任务和预测交通量等,从全局出发综合确定各级公路远景设计年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20年二级公路为15年三级公路为10年四级公路一般为10年 设计路段长度:按不同计算行车速度设计的各路段不宜过短高速公路不宜小于15km一级、二级公路不宜小于10km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定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是根据一定数量设计车型的车辆,在道路上以计算行车速度行驶时,对道路平、纵、横几何指标和各项工程结构物的技术要求公路技术标准大体分为三类:线形标准(路线)、载重标准、净空标准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汇总表,二、城市道路的分类与技术分级,1. 城市道路的路网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一个城市辖区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体系 城市道路网:通常指的是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中的布局注:1、城市道路网规划应结合城市性质与规模、用地的功能分区布置、交通运输、自然地形条件、城市现状、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城市环境保护和建筑布局要求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反复比较而确定,使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组成一个系统完整、功能分明、线形顺适、交通便捷通畅、布局经济合理的城市道路网。
2、城市道路网规划一经确定,所有沿街建筑物均须沿道路用地控制线两侧兴建,所有地上、地下建筑物必须沿道路用地布设 3、根据城市道路网中不同网路的功能,进一步确定城市道路分类和技术标准2. 城市道路分类: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的不同以及车辆和行人进出的服务频率,我国《城规》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快速路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行车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与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相交时采用立体交叉;与次干路相交时采用平面交叉;在过路行人集中的地方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在进出口较多时,宜在两侧另建辅道主干路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力主,是城市路网的骨架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宣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3)次干路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城市道路网,起集散交通作用,兼有服务功能4)支路支路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域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2)主干路,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总共四类十级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 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 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城市道路分级(表1-8):,城市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城规》规定:快速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路为10~15年城市划分:依据:市区及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划分大城市:人口50万以上城市 中等城市:人口在20~50万小城市:人口不足20万,,一、道路勘测设计程序,,第四节 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和任务,1. 根据长远规划或项目建议书的规定,现场踏勘,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 2.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计划任务书 3. 现场勘测,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和设计概算 4. 编制施工图和施工图预算文件5. 列入年度基本建设计划,进行招标、投标,确定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 6. 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7. 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8. 执行有关施工的规程和规定,坚持正常施工记录,建立施工技术档案 9. 编制竣工图表和工程决算,办理竣工验收。
二、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目的是对某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推荐最佳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并作出经济评价,为建设项目的决策和审批提供科学的依据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概述(总论) 2.现有公路技术状况评价 3.经济与交通量发展预测 4.建设规模与标准 5.建设条件和方案必选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工程建设设施计划 8.经济评价三、计划任务书,(1)建设依据和意义;(2)路线的建设规模和修建性质;(3)路线基本走向和主要控制点;(4)工程主要技术标准和技术等级;(5)勘测设计的阶段划分和各阶段的完成时间;(6)建设期限和投资估算,需要三材(钢材、木材、水泥)的数量,分期修建应提出每期的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7)施工力量的原则安排;(8)附路线示意图、工程数量、三材数量及工程投资估算表四、公路勘察设计阶段的划分,一阶段设计:对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可采用,即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两阶段设计:公路测设的主要程序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三阶段设计: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殊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必要时采用三阶段设计,即分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
根据路线的设计和要求,划分如下:,一阶段设计:路线视察→设计任务书→一次定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两阶段设计:可行性研究→计划任务书→初步测量→初步设计,设计概算→定线测量→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三阶段设计:预可研→可行性研究→计划任务书→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程序:,,1. 设计文件的组成和内容: 由总说明书;总体设计(高速、一级);路线、路基、路面及排水、桥梁、涵洞、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境保护、渡口码头及其他工程、筑路材料、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共13篇和附件组成 2. 表达方式:文字说明、设计图纸、表格五 、设计文件编制,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及其他备用地的分界控制线,红线之间宽度即道路用地范围,亦可称道路的总宽度或称规划路幅 道路红线宽度确定:根据道路的功能与性质,考虑适当的横断面型式和定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各组成部分的合理宽度,从而确定道路的总宽度,即红线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