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旧教材遗传部分内容的编写思路对比 .doc
3页1新旧教材遗传部分内容的编写思路对比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新教材的使用成为广大教师讨论的一个热点,与以前的教材比较,新课改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编写程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遗传部分经过亲身的教学实践,发现新教材在此部分的编写程序上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高中遗传部分是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二、遗传的分子基础,即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三、遗传的基本规律,即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旧人教版遗传部分编排上采用的是: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基本规律先是考虑到学生在初中时对遗传和变异的一般概念已经有所了解,本部分在引言部分没有重新阐述这部分内容,而是首先用三个设问“遗传和变异究竟怎样发生的,“在生物体内是什么物质对遗传和变异起着决定作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哪些共同的规律,概括出了本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又简单介绍了100 多年来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教材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 教材第二章中细胞部分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
通过讲述 DNA 是2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以及基因的表达功能等内容,使学生对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讲述《遗传的基本规律》主要分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这两部分都是先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可以看出这三部分是三个独立的单元,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是为学生第三个单元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和储备这样编排的出发点就是利于知识的传授与施与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教学观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长远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基于此,新教材在此部分的知识编排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新人教版在这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将“孟德尔实验”部分的内容调整到最前面,一些重要概念的提法也随着教材章节而呈现出逐步的变化如在第一章,由于孟德尔时代,人类还没有了解基因和染色体这样的概念,那么如何真实还原当时的情况呢?教材中成功的使用了“遗传因子”这样一个名词,概念的不断修正和完善正反映了人类在科学认识道路上不断的进步。
这样既展示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体现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达成对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解释和推理3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尤为重要的是,每一章的学习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学习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呈现方式更加重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驱动知识的建构?;更能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上述内容的对比分析,我们很明显体会到新教材做这样的调整,更注重问题驱动式的教学,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枯燥的知识堆砌,讲求方法论,同时注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