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规划科学的产生和发展.pptx
47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为君”“守民”,1文献,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管子:”凡立国都者,非立于大山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旱而水用足,低近水而壕沟省,顺天时,应地利,故国都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2 规划理念,a.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b.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c.严格有序的等级制度,隋唐长安城,隋朝定名为大兴城,唐朝取代隋朝后改名为长安城曾经人口达近百万人北宋开封(东京),北宋都城开封(东京)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平面布局、城市面貌等方面颇具特色规划特色:,北宋开封城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等的布局对以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明清北京,北京城是在元大都(1260年开始建设,1271年完工,规划整齐,规模宏大)的基础扩建的,有诸多特点明清北京城规划特点:,(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2)城市布局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的壮丽景象3)北京城内的街道,以纵横主干道为骨架,连接次要干道、支路,进而连接各院落式住宅构成的居民区4)北京的居民区在皇城四周二欧洲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古埃及城市,(1)孟菲斯,古埃及的首都建于尼罗河下游的孟斐斯孟斐斯以白色城墙围绕,故也称白城2)卡洪城,于公元前2000年建成2、,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亚洲西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古称两河流域,也叫美索不达米亚1),吾尔城,约建于公元前2000 2100年,,城市平面为卵形,,有城墙和城壕2)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3、,古希腊的城市,古希腊人所建立的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庄,所以称为城邦,比较著名的有雅典、斯巴达等公元前479年,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取得了反抗波斯入侵的战争胜利,使希腊的奴隶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建立了奴隶主的民主政治4、古罗马的城市,罗马城,古罗马城是在一个较长时间里自发形成起来。
公元3世纪时人口超过了100万古代罗马城市建设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突出表现在它的市政工程上,,大街有的宽达二三十米,,人行道与车行道分开,;有的城市干道的两侧还做有,列柱,形成长长的柱廊,;街道上铺着光滑平坦的大石板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二)文艺复兴时期典型城市,罗马,罗马圣比得大教堂的重建是这个时期的壮举,它的大穹窿的顶点离地137.8米,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圣比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广场,它以方尖碑为中心,以长198米的长圆形广场和梯形广场相接威尼斯,圣马克广场是世界上最精致的广场之一它在不同空间的互迭和视觉上的相似性和对比性运用上,达到了形成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16-17c,法国城市建设将城市和宫苑作为路易十四的纪念碑来修建,强调至高无上的皇权,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凡,尔,赛,宫,苑,第二节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一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二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英国人,霍华德(18501928),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
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在1898年发表,明天 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E.(Ebenezer Howard,18501928),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产生的标志,1 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论点,A“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城市土地应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B 城市与乡村应结合,有乡村生活的气息及环境可以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C 应移植和控制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有吸引人口的“磁性”,城市要不盲目膨胀,则要移植和控制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D 城市应拥有一整套公共绿地系统城市应拥有一整套公共绿地系统,城市周围永远保留一定绿带2.田园城市规划构想,3.影响:,a.田园城市其核心是土地改革,西方战后城市规划体系就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b.“城乡磁力”以区域发展作为必要条件,c.新城建设成为实验场,三卫星城市,1.卫星城的理论基础:田园城市,1922年,霍华德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出版了卫星城镇的建设一书1927年,雷蒙在作大伦敦规划时,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城区圈住,不让其再往外发展,而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的“卫星城镇”中去,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2.卫星城含义,是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同时从属于某个大城市,3.,卫星城发展过程,:,卧城 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类型:,(1)初期形态,居住用途.“卧城”.生产、工作、文化生活均要到“母城”去解决.,(2)第二代,加入一定工业企业.“半独立卫星城”.,(3)第三代,独立卫星城.二战以后在大伦敦规划中,主要是在伦敦的外围建设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的统称,强调了新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一定的截流作用现代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1)为疏散大城市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而建设.,(2)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四、雅典宪章,又称为,城市规划大纲,20世纪20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商讨城市规划问题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五马丘比丘宪章,1978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在,秘鲁,讨论城市问题。
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指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忽视了人与人的多方面联系应努力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六“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1)“邻里单位”,1929年 美国人 C.A.佩里提出.,“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居住区的“细胞”这种思想应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来组织一个居住区域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居住功能的重视),(2)小区理论,二战后,在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规划建设中“邻里单位”得到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理论将其规模扩大,不限于以一所小学的规模来控制居住单位,也不仅是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趋向于由交通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河流)为界3)社区规划理论,20世纪60年代,社区规划的概念逐渐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更趋多元化,给予了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中的弱者以更多的关怀。
七,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为缓解因城市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提出这一城市发展与布局结构学说他在,1942,年写成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作了系统阐述沙里宁认为: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城市作为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聚成一大块,应将人口和岗位分散到中心以外地域,腾出大面积用地来开辟绿地对日常生活区域可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场所则作分散布置,有机疏散”理论追求的是现代城市社区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交往的效率与生活的安宁“(efficiency of traffic and quietness of living),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作了,大赫尔辛基规划,这一理论对二战后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旧城改造、城市扩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八广亩城市(Broad acre City),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F.L.Wright)在本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他在1932年发表的著作正在消灭的城市(The Disappearing City)以及随后发表的广阔的田地(Broadacres)中有较详细的阐述。
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人左右,每个独户家庭周围有一英亩土地(约4047平),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用汽车、飞机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公路布置,上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九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霍华德苛布西埃规划思想的比较,共同点-解决大城市拥挤和不卫生状况,前者-社会学家-社会改革-新建城市-城市分散发展,后者-建筑师-城市集中发展-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社会,十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聚集经济理论,经济活动的聚集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聚集经济是城市活动集中的主要原因2大都市、巨大城市、大城市带,城市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大城市现象,这是由于聚集经济的使用而使大城市的中心优势得到广泛实现所产生的结果大都市:,即大城市地区,指由主要大城市和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而成的城市区域,其中,主要城市发挥着主导经济、社会影响的作用巨大城市:,人口达8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类聚居的全球报告),大城市带:,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
世界6个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东京大城市带、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英格兰大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城市带、美国五大湖大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地区3世界城市:,世界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巨大的人口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世界城市的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商业部门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十一一些其他相关文献,1976年,联合国 温哥华人类居住宣言,1980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各国大城市市长会议发表关于人口与未来的罗马宣言,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华沙宣言,1982年,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家协会居者有其屋1983年,欧洲议会城市复兴运动,1984年,关于古城保护的威尼斯宣言,1985年,巴塞罗那人口宣言,1987年,关于城市绿化的大阪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