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略论中学语文课文的价值取向——以《背影》为例.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34130480
  • 上传时间:2018-02-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略论中学语文课文的价值取向——以《背影》为例 焦会银 黄冈市启黄中学 摘 要: 课文是中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在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 课文的选择一直是被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课文选择由其内容和价值决定, 课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范例性也是其价值的表现形式朱自清《背影》一文体现了时代性、文化性与生活性的统一, 知识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程类价值与文体价值的统一, 这种课程价值与文体价值的高度统一与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及选文标准相契合, 因而使《背影》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中最经典的篇目之一这对语文课文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文; 价值; 作者简介:焦会银 (1990—) , 女, 河南驻马店人, 研究生学历, 中学初级教师, 湖北省黄冈市启黄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在语文教育中, 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是被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其实, 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和重要表现形式是课文从历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来看, 语文教材中课文的选择问题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 特别是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颁布之后, 选文标准更为明确。

      但选文标准其实只是一个价值取向, 具体的选文过程则更加复杂那么, 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课文内容呢?本文试以《背影》为例, 谈谈课文选择的价值取向问题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入选语文教材频率最高的现代文之一该文于 1925 年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文学周报》上, 上世纪 30 年代首次入选中学课本, 之后因黄庆生的文章《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背影〉》引发了“《背影》是表现小资产阶级不健康感情”的争论, 被认为应从语文课本中删除, 但最终于1982 年重新被选入语文教材自此, 它不断跨越时空的壁垒, 出现在全国各地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可谓是语文教材选编史上的一个奇迹《背影》自 1925 年发表至今, 影响和感动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 也成为几代中国人心目中描写亲情的经典之作正因它的不可回避与代代相传, 导致凡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材料, 如文本解读、教案设计、教学展示, 以及跟语文相关的研究书籍, 几乎都少不了研究探讨《背影》的内容一、课文价值的内涵“价值”一词是经济学中的专有名词, 指物的有用性一般地说, 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课文价值是指课文对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增益知识与智慧的积极意义。

      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其工具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首先, 课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文课程的核心, 也是语言文化知识的表达形式, 是语文教学的范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 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一般来说, 课程是同类或相近知识点的统摄, 课程的设计、开设也只是这些知识点的基本框架及其组合形式, 而其具体内容需要通过精心选择的课文来体现因此, 课文是课程最基本的单元, 也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与呈现方式课文因其承载着知识而具有意义课文所承载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 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语言的规范运用、认知与思维方式;另一方面, 课文又不是语言 (更不是字词句) 的简单罗列与叠加, 它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准确表达课文承载的知识不是一般的凌乱知识, 而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类知识或类知识的整合课文对于课程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集规范性、知识性和典型性于一体的工具价值其次, 课文是育人的文化载体与重要形式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 更不是知识的搬运与堆砌, 而是基于学生主体的内在知识建构, 是以文化人, 同时, 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与涵育。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因此, 课文承担着促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任务, 包括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培育和形成学生的价值意识、审美意识和伦理意识等内容课文的内容取材于社会生活, 也引导着社会生活, 因此, 课文具有融生活、艺术和伦理于一体的人文价值其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是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工具性”强调其语言文字的使用技巧, 包括字词句的使用、文章的结构及谋篇布局等技巧, 而“人文性”则强调其对生活的理解与育人文化功能, 包括时代气息、立意与价值取向、审美与艺术、生活及伦理规范等文化内容。

      二、《背影》的课文价值无论是从中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属性来看, 还是从中学语文课文的选择要求来看, 《背影》的写作手法具有典型的“工具性”, 而其情感交融、审美艺术、社会背景和伦理规范又具有典型的“人文性”一) 情感价值《背影》作为一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 一直被奉为现代文学作品中书写父子亲情的典范, 所以它的情感价值是最被大家公认的, 也是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维度《背影》全文不足一千五百字, 没有华丽的辞藻, 没有激昂的抒情, 只是以出神入化的笔法、简单质朴的白描抒写出人生困境中最普通但却不平凡的真情———父子深情1. 父爱子《背影》中的父亲是慈父的形象, 他的体贴周到、深挚含蓄被视为中国式传统父爱的代表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在文中主要通过一些具体而细微的事情得以体现, 如:“我”乘车北去, 本有“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但父亲仍不放心, 尽管颇为踌躇,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去买票, 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行李太多, 需要雇脚夫,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送“我”上车, 他特意“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嘱我路上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 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为“我”做的这几件事, 件件都是那么不值一提, 但在父亲的心里, 安全抵达、不要受凉、一路顺心……事关儿子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小事, 都要亲力亲为, 打点周到文章就是这样寓复杂的情感于单纯的场景, 寄丰富的内涵于简练的笔触, 在对父爱不加粉饰装点的描绘中透露出父亲善良慈爱的品格, 表述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亲对儿子体贴周到、无微不至的关爱[2]这谱写了一曲父爱无言的赞歌2. 子爱父朱自清于 1947 年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背影》写作初衷的提问时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 当时我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可以说, 这篇文章是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感恩与思念而成的《背影》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启笔, 开门见山的话语, 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我现在想想,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些忏悔, 不是官样文章的检讨, 更不是口是心非的搪塞, 而是灵魂深处的自责, 是痛彻心肺的感悟, 是对于父亲‘老境却如此颓唐’的同情, 对于父亲在境遇不佳中‘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的理解。

      而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于父亲的同情与思念[2]岁月荏苒, 悄然流逝, 作者记忆中具象的“背影”虽逐渐模糊, 但情感中的“背影”却从时光中抽离而出, 愈加清晰和高大从‘背影’中终于读懂父爱的朱自清, 也把父亲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肥胖背影, 从‘形’与‘神’两个方面深深地烙在读者的脑际中[2]可以说, 《背影》的全文既弥漫着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与敬, 也充满着感激之情《背影》以质朴的文字、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一幅隽永的中国父子亲情图, 它传递的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精神, 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二) 时代价值文学是现实世界的艺术反映,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 往往能够以小见大, 透过细枝末节的描写就能给读者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社会万象因此我们绝不能仅仅把《背影》看作是作者对自己日渐惨淡的家境的单纯记述, 而应挖掘出文章背后所隐藏的当时社会现状的缩影《背影》创作于 20 世纪前期,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 百业俱废, 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国家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而朱自清的家庭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朱自清通过写自己家庭的没落来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动荡时局图”。

      在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个场景中,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着力描写, 刻画出了一个蹒跚颓唐的背影, “黑布小帽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着……”父亲为何如此蹒跚颓唐?仅仅是年老的缘故吗?不, 父亲蹒跚颓唐的背影是被生活重压的产物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 父亲不得不四处奔波, 努力营生, 但家中的光景却是一日不如一日, “近几年来, 父亲和我东奔西走, 他少年独立支持, 做了许多的大事, 哪知老境竟如此颓唐……”所以, 家境的惨淡是社会使然, 而非个人之过可以说, 《背影》通篇所散发出的淡淡哀愁, “不仅仅是为惨淡的家境而发、为父亲颓唐的背影而发,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 是为动荡社会给人们带来数不尽的灾难而发[3]因此, 可以说《背影》是作者借自己惨淡的家境“为凋敝社会弹奏的一曲哀歌”[3], 它为学生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一个窗口和事例三) 艺术价值一篇课文的典型性还表现在其文体特点方面《背影》就既具有语言文字运用的示范性特点, 又具有散文借景抒情的文体特点背影作为文章的线索, 是触发作者感悟父爱的契机父亲的“背影”是由“我”来叙述的, “我”是读者与父亲背影之间的媒介, 没有“我”的感悟, 就没有读者的“旁观”, 更谈不上被父爱所感动。

      感动读者的不止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也有儿子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如此说来, 《背影》不仅仅是单方面对父爱的歌颂, 也应视为父子的感情交流, 父亲亲子之爱的自然流露与儿子对父爱的深切感悟完成了一次交流这种交流, 既给我们展现了父子之间情感对话的细腻画面, 也给我们展现了作者由敬生爱的情感历程, 其立意之美、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是散文之美的完满表达四) 伦理价值在文章重点描写的“父亲买橘”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觉对比鲜明的两种情感的交织与冲突, 即父亲无私的爱和儿子的苦涩愧疚, 但儿子的愧疚中又隐藏着对父亲的敬佩与感激, 这是两代人不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的交织《背影》记录的是 20 世纪 20 年代的父子情, 在那个时代, 父子之间是只言纲常不言亲情的, 父亲的深沉与儿子的木讷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 《背影》记录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父子之间的一次艰难对话, 所以这篇散文让人感叹之处不只在于所谓的“父子情深”, 更在于两代人之间的情感隔膜1928 年朱自清的第一部文集出版, 他以《背影》命名, 似乎在向读者传递一种信息:《背影》是他的钟爱之作其实, 朱自清的真实意图是借此书向父亲遥致歉意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回忆说:“一九二八年, 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 秋日的一天, 我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 我手捧书本, 不敢怠慢, 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 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 父亲已行动不便, 挪到窗前, 依靠在椅子上, 戴上老花眼镜, 一字一句地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 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 昏黄的眼睛, 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以后的几年后, 便去世了,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