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麻痹性贝毒的累积、转化、排出过程及预警诊断指标研究.doc

41页
  • 卖家[上传人]:cjc****537
  • 文档编号:48357504
  • 上传时间:2018-07-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19KB
  • / 4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态学专业毕业论文生态学专业毕业论文 [ [精品论文精品论文] ] 麻痹性贝毒的累积、转化、排麻痹性贝毒的累积、转化、排出过程及预警诊断指标研究出过程及预警诊断指标研究关键词:麻痹性贝毒关键词:麻痹性贝毒 预警诊断指标预警诊断指标 毒藻实验毒藻实验 赤潮灾害赤潮灾害 监测预报系统监测预报系统摘要:本文选择代表性海产双壳贝类,研究麻痹性贝毒在双壳贝类体内累积、 转化、排出规律,建立海产贝类贝毒的预警诊断指标,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和 方法结果如下: (1)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minutum 的产毒 与培养阶段的关系结果显示细胞毒素含量在对数生长初期达最高,之后逐渐 下降 (2)通过短期投喂微小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minutum 实验,研究 了 PSP 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累积、转化与排出过程实验发现 PSP 毒素能够在栉 孔扇贝体内迅速累积但排出速率却较慢,内脏是毒素累积的主要部位,主要含 有 GTX1 和 GTX4肌肉和生殖腺中的毒性很低,而肌肉和生殖腺中主要含有 GTX2 和 GTX3,累积和排出速率均很低 (3)通过投喂不同密度的毒藻实验, 研究了不同毒藻密度与麻痹性贝毒含量的动态关系。

      研究发现不同密度组间 PSP 毒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密度的毒藻对毒素累积有 影响,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毒性大小增加,毒素累积率逐渐降低,停止投 喂毒藻后蛤仔体内的毒性迅速下降在 2.0×107cells/d、7.0×107cells/d、1.1×108cells/d 和 2.0×108cells/d 四组实验的排出过程中,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 (ANOVA)得出 P<0.05,两组数据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 投喂 7.0×107cells/d 组累积到第 10 天的总毒性为 82.9μgSTXeq/100g,经过 10 天的排出过程后,投喂饵料组下降到 8.36μgSTXeq/100g,排出速率约为 7.45μgSTXeq/100g·d-1此外,饥饿组排出速率为 6.26μgSTXeq/100g·d- 1,因此本实验所用菲律宾蛤仔应属于快速排毒者 (4)实验采用定期投喂以 及连续投喂两种方式,比较了不同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贝类体内累积、转 化、排出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不同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菲律宾蛤仔体内 的累积影响显著,连续投喂方式不利于麻痹性贝毒在蛤仔体内的累积,且有助 于毒素的排出,而不同的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累积也有影 响,但不如对蛤仔的影响显著。

      此外,不同投喂方式也导致了麻痹性贝毒种类 存在差异,连续投喂方式下蛤仔体内主要是 GTX2,可能主要是由其他种类转化 而来,定期投喂方式下主要为 GTX1,而扇贝体内 GTX4 比例最高,连续投喂方 式下扇贝体内 GTX4 的比例略高于定期投喂的,但累积与排出过程的毒素种类比 例变化不显著 (5)实验将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竹蛏三种贝类的不同组 织分离后与毒藻的提取液进行体外培养,发现麻痹性贝毒在三种贝类的不同组 织体外转化存在种间差异与组织特异性,此外 N-OH 类毒素(GTX1、GTX4)能够被 还原成 N-H 类毒素(GTX2、GTX3)加热实验证实了酶能够影响毒素的转化还 原剂能够参与 PSP 毒素在扇贝内脏中的转化 (6)实验在胶洲湾海域根据毒 藻密度以及贝毒含量为指标建立起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类型有毒赤潮预警 诊断指标,初步在实验海区实现了腹泻性贝毒类型赤潮的预警和试预报,为赤 潮灾害监测预报系统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诊断指标正文内容正文内容本文选择代表性海产双壳贝类,研究麻痹性贝毒在双壳贝类体内累积、转 化、排出规律,建立海产贝类贝毒的预警诊断指标,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和方 法。

      结果如下: (1)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minutum 的产毒与 培养阶段的关系结果显示细胞毒素含量在对数生长初期达最高,之后逐渐下 降 (2)通过短期投喂微小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minutum 实验,研究了 PSP 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累积、转化与排出过程实验发现 PSP 毒素能够在栉孔 扇贝体内迅速累积但排出速率却较慢,内脏是毒素累积的主要部位,主要含有 GTX1 和 GTX4肌肉和生殖腺中的毒性很低,而肌肉和生殖腺中主要含有 GTX2 和 GTX3,累积和排出速率均很低 (3)通过投喂不同密度的毒藻实验,研究 了不同毒藻密度与麻痹性贝毒含量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密度组间 PSP 毒 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密度的毒藻对毒素累积有影响, 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毒性大小增加,毒素累积率逐渐降低,停止投喂毒藻 后蛤仔体内的毒性迅速下降在 2.0×107cells/d、7.0×107cells/d、1.1×108cells/d 和 2.0×108cells/d 四组实验的排出过程中,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 (ANOVA)得出 P<0.05,两组数据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

      投喂 7.0×107cells/d 组累积到第 10 天的总毒性为 82.9μgSTXeq/100g,经过 10 天的排出过程后,投喂饵料组下降到 8.36μgSTXeq/100g,排出速率约为 7.45μgSTXeq/100g·d-1此外,饥饿组排出速率为 6.26μgSTXeq/100g·d- 1,因此本实验所用菲律宾蛤仔应属于快速排毒者 (4)实验采用定期投喂以 及连续投喂两种方式,比较了不同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贝类体内累积、转 化、排出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不同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菲律宾蛤仔体内 的累积影响显著,连续投喂方式不利于麻痹性贝毒在蛤仔体内的累积,且有助 于毒素的排出,而不同的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累积也有影 响,但不如对蛤仔的影响显著此外,不同投喂方式也导致了麻痹性贝毒种类 存在差异,连续投喂方式下蛤仔体内主要是 GTX2,可能主要是由其他种类转化 而来,定期投喂方式下主要为 GTX1,而扇贝体内 GTX4 比例最高,连续投喂方 式下扇贝体内 GTX4 的比例略高于定期投喂的,但累积与排出过程的毒素种类比 例变化不显著 (5)实验将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竹蛏三种贝类的不同组 织分离后与毒藻的提取液进行体外培养,发现麻痹性贝毒在三种贝类的不同组 织体外转化存在种间差异与组织特异性,此外 N-OH 类毒素(GTX1、GTX4)能够被 还原成 N-H 类毒素(GTX2、GTX3)。

      加热实验证实了酶能够影响毒素的转化还 原剂能够参与 PSP 毒素在扇贝内脏中的转化 (6)实验在胶洲湾海域根据毒 藻密度以及贝毒含量为指标建立起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类型有毒赤潮预警 诊断指标,初步在实验海区实现了腹泻性贝毒类型赤潮的预警和试预报,为赤 潮灾害监测预报系统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诊断指标 本文选择代表性海产双壳贝类,研究麻痹性贝毒在双壳贝类体内累积、转化、 排出规律,建立海产贝类贝毒的预警诊断指标,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和方法 结果如下: (1)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minutum 的产毒与培养 阶段的关系结果显示细胞毒素含量在对数生长初期达最高,之后逐渐下降 (2)通过短期投喂微小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minutum 实验,研究了 PSP 在栉 孔扇贝体内的累积、转化与排出过程实验发现 PSP 毒素能够在栉孔扇贝体内迅速累积但排出速率却较慢,内脏是毒素累积的主要部位,主要含有 GTX1 和 GTX4肌肉和生殖腺中的毒性很低,而肌肉和生殖腺中主要含有 GTX2 和 GTX3,累积和排出速率均很低 (3)通过投喂不同密度的毒藻实验,研究了 不同毒藻密度与麻痹性贝毒含量的动态关系。

      研究发现不同密度组间 PSP 毒素 累积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密度的毒藻对毒素累积有影响,随 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毒性大小增加,毒素累积率逐渐降低,停止投喂毒藻后 蛤仔体内的毒性迅速下降在 2.0×107cells/d、7.0×107cells/d、1.1×108cells/d 和 2.0×108cells/d 四组实验的排出过程中,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 (ANOVA)得出 P<0.05,两组数据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 投喂 7.0×107cells/d 组累积到第 10 天的总毒性为 82.9μgSTXeq/100g,经过 10 天的排出过程后,投喂饵料组下降到 8.36μgSTXeq/100g,排出速率约为 7.45μgSTXeq/100g·d-1此外,饥饿组排出速率为 6.26μgSTXeq/100g·d- 1,因此本实验所用菲律宾蛤仔应属于快速排毒者 (4)实验采用定期投喂以 及连续投喂两种方式,比较了不同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贝类体内累积、转 化、排出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不同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菲律宾蛤仔体内 的累积影响显著,连续投喂方式不利于麻痹性贝毒在蛤仔体内的累积,且有助 于毒素的排出,而不同的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累积也有影 响,但不如对蛤仔的影响显著。

      此外,不同投喂方式也导致了麻痹性贝毒种类 存在差异,连续投喂方式下蛤仔体内主要是 GTX2,可能主要是由其他种类转化 而来,定期投喂方式下主要为 GTX1,而扇贝体内 GTX4 比例最高,连续投喂方 式下扇贝体内 GTX4 的比例略高于定期投喂的,但累积与排出过程的毒素种类比 例变化不显著 (5)实验将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竹蛏三种贝类的不同组 织分离后与毒藻的提取液进行体外培养,发现麻痹性贝毒在三种贝类的不同组 织体外转化存在种间差异与组织特异性,此外 N-OH 类毒素(GTX1、GTX4)能够被 还原成 N-H 类毒素(GTX2、GTX3)加热实验证实了酶能够影响毒素的转化还 原剂能够参与 PSP 毒素在扇贝内脏中的转化 (6)实验在胶洲湾海域根据毒 藻密度以及贝毒含量为指标建立起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类型有毒赤潮预警 诊断指标,初步在实验海区实现了腹泻性贝毒类型赤潮的预警和试预报,为赤 潮灾害监测预报系统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诊断指标 本文选择代表性海产双壳贝类,研究麻痹性贝毒在双壳贝类体内累积、转化、 排出规律,建立海产贝类贝毒的预警诊断指标,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和方法 结果如下: (1)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minutum 的产毒与培养 阶段的关系。

      结果显示细胞毒素含量在对数生长初期达最高,之后逐渐下降 (2)通过短期投喂微小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minutum 实验,研究了 PSP 在栉 孔扇贝体内的累积、转化与排出过程实验发现 PSP 毒素能够在栉孔扇贝体内 迅速累积但排出速率却较慢,内脏是毒素累积的主要部位,主要含有 GTX1 和 GTX4肌肉和生殖腺中的毒性很低,而肌肉和生殖腺中主要含有 GTX2 和 GTX3,累积和排出速率均很低 (3)通过投喂不同密度的毒藻实验,研究了 不同毒藻密度与麻痹性贝毒含量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密度组间 PSP 毒素 累积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密度的毒藻对毒素累积有影响,随 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毒性大小增加,毒素累积率逐渐降低,停止投喂毒藻后 蛤仔体内的毒性迅速下降在 2.0×107cells/d、7.0×107cells/d、1.1×108cells/d 和 2.0×108cells/d四组实验的排出过程中,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 (ANOVA)得出 P<0.05,两组数据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 投喂 7.0×107cell。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