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薛荔兮带女罗古代服饰质料的发展与演变课件.ppt
61页第一章 被薜荔兮带女罗 ——古代服饰质料的发现与演变,,本章所讲内容,服饰之初:花叶须戴满头归 彼采葛兮 索麻缕,手指经挂 裘之饰者,见美也 丝绸:云想衣裳花想容 棉花 纸质衣料的尝试,一 、服饰之初:花叶须戴满头归,人世难逢开口笑,鲜花须插满头归——杜牧,1. 花叶,以植物花、叶、树枝、树皮、葛藤为着装材料,大约是万年以前的情景稍后,仍有发展,今天仍可见出遗痕而麻类纤维今天仍盛行不衰 人类文化学资料:清代野史笔记载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滇黔记游》载滇少数民族“纫叶为衣”;台湾高山族人用芭蕉叶或椰树皮制作衣服;广东有少数民族以竹皮为衣 《云南志略》:古代僚人用桦树皮做帽子阿昌族用竹子做帽子①花叶为衣的文献资料,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屈原:山鬼 览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解萹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屈原:思美人 鸟夷卉服——禹贡·冀州,②花叶地位的文物与民俗依据,仰韶文化庙底沟型的华山玫瑰图纹在彩陶器物中如此醒目而普遍,为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后世戴花在身是一种美饰行为,也是一种崇高的行为。
庙底沟彩陶中的玫瑰图案,,无花果的叶子,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人世难逢开口笑,鲜花须插满头归头插花、胸佩花,身上纹花、绣花;衣上画花,都是吉祥、崇高而神圣的事体从古而今,这一观念,虽有浓淡之别,却一直未曾消失2.树枝树叶,树枝伴随着枝叶而成为服饰质料,顺理成章原因是先民有植物图腾图腾同体的意识使得执枝在手,佩枝在身都获得了强大的心理依赖这与后世柳条帽之类的实用理性和形式趣味有一定区别《山海经》:“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毂,佩之不迷……丽膺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扭阳之山有兽名鹿蜀,“佩之宜子孙”;宪翼之水多玄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基山有兽如羊,“其目在背,……佩之不畏”等等,毫无疑问,这里因果关系是非逻辑无理性的,但在图腾崇拜的文化框架下显得顺理成章 看来,将图腾投影到服饰境界中,不只带来敬畏情绪,还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因为,这里只要一件佩饰点缀在身,就会有那么具体而明显的功能:或禳祝生育,或呵护生命,或佑助耳目,或增益胆识……,草裙亦是树枝类从杆向皮的过渡,常期的附着在身使得实用性和舒适性日渐萌生且显豁起来服饰的技术性亦随着着装实践和心理需求而不断进步。
在今天的非澳洲美州的一些民族仍以植物枝叶为衣为饰,给我们猜度远古先民的服饰提供了一种有启迪价值的坐标系3. 树皮装,据古代典籍记载,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出现了树皮布,包括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和清代《黎歧纪闻》等书籍中,均有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的记载据中央电视台2006年探索与发现栏目介绍,海南岛至今还有人会用构树皮做服装古老的树皮衣服展示(采自云南日报网,),台湾高山族人用椰树皮制作衣服;广东有少数民族以竹皮为衣;台湾最近亦有资料介绍这一技术与着装习惯仍在传承《云南志略》:古代僚人用桦树皮做帽子在勐腊县山区,100余年来,哈尼族祖祖辈辈轮流砍伐自家的明迪莎贺树,取皮制衣树皮装可谓是远古服装的活化石它体现了先民借生物之力以助自身生存的智慧,体现了征服自然万物的精神与技术而这今天还可作为高端创造的借鉴,以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映衬出现代科学技术下服装创造与制作的弊端树皮服装——哈尼族神奇的树皮制品 (采自网易论坛),,,蓑衣是树皮装的进步与延展,和草裙一样更为柔和,且更多编织技术先民对植物纤维不断发现,仅蓑衣就有树皮纤维和草叶等多种编织随着制作技术提升,人类衣生活日渐多样,感受也更为丰富。
蓑衣 牛问耕摄,二、彼采葛兮,,葛藤:从纺织到布料,,考古与文献资料,陕西西乡县李家村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印有清晰的布纹,距今约7000年 距今5000~6000年的陕西姜寨、华县泉护、河南庙底沟等新石器遗址上,陶器底部有布纹印痕,经纬线10根/cm2 距今5000~6000年的半坡彩陶底也有不少布纹印痕,经纬线10多根/cm2;有大量的纺轮、骨针等1.葛,小人得其叶以为羹;君子得其材以为君子朝廷夏服——周书野生之物,鲜嫩时取叶茎为菜;苍老时抽纤维为衣这里的君子小人之分,固有生活紧迫与从容之别,恐怕更有技术娴巧与稚拙的区分2.勾践种葛,使越女织制葛布,献于夫差——越绝书葛藤不只是当时的衣饰必需品,为君王所重,而且在这里成为勾践卧心尝胆战略的组成部分读史读人,不可不读物3.夏日葛衣 ——韩非子:五蠹韩非子此语告诉我们,先民以葛衣作夏季服装,而非四季通用的服装倘有例外,那肯定是陷于寒不择衣的窘迫之中了4.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采葛农业文明中男耕女织,一个家庭的穿戴全部都在女性的两只手上因而对人的审美上,强壮的体魄、劳动的智慧与能力以及勤劳肯干的品质都显得异常重要,甚至是一生幸福与从容的可靠保证。
因而对采葛姑娘的强烈思念中就带入了敬佩与欣赏的心情意绪 而仅305首诗歌的诗经,谈及葛的达400余处5.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白居易诗白居易的时代,服装面料早已多样化且相对高质量了,葛衣是下层平民的穿着,而且是穿着凉爽的夏装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冬日仍着一看就凉嗖嗖的夏装,我们就知道着装者的人生境遇,也就读懂了诗人人文关怀的叹息春秋战国时期,葛纤维渐被麻纤维所替代据《汉书·地理志》载,当时关中是苎麻种植和利用较为悠久的地区西汉,长安聚集的各地麻织物有絺(细葛布)、绉(特细葛布)、苎(细苎麻布)缌(细綀布)等魏晋南北朝,军服多麻布《魏书食货志》载用大麻布充税的全国有40多个州三、索麻缕,手指经挂,亚麻的纤维与半成品,苘麻,苎麻:原料纤维与衣装,种麻治麻的文献资料,1.艺麻之如何,衡从其亩 ——齐风:南山麻由野生变为种植先民在驯服动物的同时也在驯养植物我们今穿麻布,是享受先民智慧创造的历史性成果2.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叔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彼美叔姬,可与晤语——陈风:东门之池夏日采麻之后束捆入池沤以脱胶,如浮船般漂漾,不几日须划动以求沤浸均匀大麻苘麻得以高质量脱胶以备纺织之用。
此际天光云影,池水中所谓伊人,自是一道风景异性相吸发源于本能,但目标的确定仍有不少社会因素能提升生存境界的人,就是最值得追求的人3.清学者桂馥:(云南)土人破麻绳做履种麻治麻的文献资料,4.伯余之初作衣也,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淮南子·汜论训5.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礼记·礼运6.治其丝麻以为布帛——礼记·礼运,中外考古资料的比照,河姆渡遗址中发现苘麻的双股线;同时还出土了木制的纺车与织机零件,如打纬刀、卷布轴、梳理经纱用的长条木制齿轮器距今7000年浙江吴兴的良渚文化遗址苎麻织物残片与丝织物遗存平纹麻布12~26根/cm2,有的经31根,纬线20根.距今约5000年埃及人5000年前已织宽帽麻布印度河流域居民7000年前用海岛棉织布两河流域和南美的一些遗址中,亚麻布的痕迹竟是8000~ 10000年前遗留下的植物为衣暗含的服饰起源诸说,羞怯说图腾说纽衣说,四、裘之饰者,见美也,,人类对待野兽心态的历史迁延,以兽为神:穿着的神圣感 以兽为役:穿着的世俗理性感 以兽为敌:征服者的自豪与自得感 以兽为伴:穿着的充实感 以兽为友:穿着的耻辱感与愧疚感由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兽的不同心态,因而在兽皮的穿着意念上就有了不同的感觉。
这种感觉与技术不无一定的联系,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人的文化心态的拓宽与变化皮装的神话学与民族学资料举例,耶和华神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旧约·创世纪《西游记》中孙悟空刚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想弄件衣服穿,棒打老虎,剥下整个皮张,割成四四方方一块,围在腰间,路旁揪一条葛藤束定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穿着用整张羊皮做的皮衣,夏天正穿,冬天反着纳西族的羊披肩也是用绳子拴在身上的一块方羊皮裘装文献举例,共其毳毛为毡——周礼·天官·掌皮 梁州雍州贡织皮——禹贡 冬日狍裘——韩非子·五蠹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 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胄皮——汉书舆服志 裘所以佐女工助温也——班固:白虎通 唐安禄山恩宠无比,其所赐有绣鸱毛毯——酉阳杂俎 凡取兽皮作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宋应星:天工开物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刘向:新序,裘装的文献举例,望而视之,欲其荼白也;进而握之,欲其柔而滑也;卷而抟之,欲其无也(加走之底)也;视其着,欲其浅也;察其线,欲其藏也;革欲其荼白而疾幹(加三点水)之,则坚;欲其柔而屋(加月旁)脂之,则需。
—— 周礼·考工记锦衣狐裘,诸侯之衣也——礼记·玉藻裘之饰也,见美也吊则袭,不尽饰也君在则裼也,尽饰也服之袭也,充美也——礼记·玉藻,,图腾氏族的成员,为使自身受到图腾的保 护,就有同化自己于图腾的习惯,或穿着图腾动物的皮毛,或辫其毛发,割伤身体,使其类似图腾,或取切痕、黥纹、涂色的方法,描写图腾于身体之上——弗雷泽此东北之夷……居住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鸟也——汉书·地理志,五、 丝绸:云想衣裳花想容,河姆渡遗址出土6900年前的纺织机具部件和蚕纹装饰的象牙盅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距今5600 ~ 6000年的人工切割蚕茧;辽宁沙锅屯仰韶文化时期的石蚕;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500年的丝织残片浙江吴兴山漾出土距今4700年的丝织品1.人类不同的衣料文化圈,古代人们的衣生活,大致可分为中国的葛麻丝绸文化圈;印度的棉布文化圈;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羊毛亚麻文化圈;南美智利和厄瓜多尔等地的羊毛兽毛棉花文化圈2.甲骨文中丝绸的记载,3.素纱襌衣与仿品,左为素纱襌衣,48g,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衣长160cm,袖通长195cm,袖口宽27cm, 腰宽48cm.下摆宽49cm,领缘宽7cm,袖缘宽5cm。
右为当代仿制品,用天蚕丝襌翼纱仿制,重51克2007年春北京国际时装周T台展示作品,4.丝绸的西行,罗马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资金因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利纽斯(23 ~ 79)和哲学家塞内加(4 ~ 65)都把丝绸当成国家衰败的象征而贬低它,蔑视它,罗马元老院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都不起作用 罗马人以为丝绸是用树的纤维织成的,以为善饮水的塞尔人能活到二三百岁 制造丝绸的秘密,5世纪才传到土耳其斯坦,6世纪传入君士坦丁堡,7世纪传入西西里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里希托芬把连接中国和西方的交通网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这一名称便流行起来5.公元一世纪西方有关反应,我见过一些丝绸制成的衣服,这些所谓的衣服,既不蔽体,也不遮羞,女人穿上它,便发誓自己并非赤身裸体,其实别人并不相信她的话人们花费巨资,从不知名的国家进口丝绸,而损害了贸易,却只是为了让我们的贵妇人在公开场合,能像在她们的房间里一样,裸体接待情人——塞内加:善行 丝绸制造过程复杂,运输途中危险,商人谋利和官方税收,便成为等同黄金的奢侈品凯撒大帝头像,6.掌故:吴楚蚕桑大战,这则故事出于《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名伍员,原来是楚国人。
伍父奢是楚国忠臣,因进谏得罪了楚平王,与长子伍尚一起被害伍子胥只身逃出楚国,流亡到吴国,后来帮吴国打败了楚国和越国其时,楚国的边境县钟离和吴国的边境县卑梁相邻,两地都种桑养蚕一次,两边的采桑女因争夺桑叶发生纠纷,引发起边民冲突楚平王闻讯大怒,即派兵攻伐吴国当然也不甘示弱,派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伐楚一场蚕桑大战,结果吴国获胜,占领了楚国的钟离和居巢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战国诸侯各国对蚕桑的重视,为了争夺几张桑叶,不惜兵戎相见,可见“蚕茧大战”古已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