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教学的两个误区.doc
6页作文教学的两个误区· 一、误认为“习作”“作文”就是“文学创作” “习作”和“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深远影响和长期对“作文”的定势思维,普遍默认“习作”和“作文”就是“文学创作”其原因有:一是我国古代教育多是以文学经典和典籍为教材,写作也就是进行文学创作,如吟诗作对,帖经,墨义,诗赋等导致我们多数人延续至今的潜意识中仍然认为写作就是文学创作;二是当前语文教材选文多数是文学作品,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同时,也把写作和选文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就以文学创作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上述原因导致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都习惯以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来要求学生的作文希望孩子的语言“精彩”“绝妙”“有文采”我们应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语言不是科学家用的科学语言,也不是作家用的文学语言,而是大众语言,也就是通用的日常书面语言对“习作”“作文”理解的偏差,导致学生作文的“文学化”倾向严重 小学作文教学,主要还是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我们在写作中贯穿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我们主观把作文的写作灌注进太多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因素,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
不要因为当前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倡想象作文,就忽视纪实作文和应用作文,忽视如实描写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这一作文的基本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纪实与应用是每个公民必备的作文技能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想象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因此,记实作文也应该优先于想象作文的训练 鉴于此,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在语言上对小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克服精英教育思想,回归大众教育理念,摈弃作文就是“文学创作”的观念,让每个学生能学会写作文在小学阶段,教会学生用平平常常的语言把一件事、一种事物写明白,依然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要动辄就引导学生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对把学生的习作文学化、成人化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也提到:“作文一课,我谓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放在第一位在小学阶段,我们不怕学生写的作文“大同小异” “平淡无奇”,怕的是学生不敢写作文,压根儿不想写作文针对这一现实,《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作文的非智力因素,多处提到写作的“兴趣”“自信心”“分享”“快乐”等。
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有作文的兴趣,能坚持主动地写作文,能通过写作来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客观真实地记录生活就是写作的成功因此,走出“习作”“作文”就是“文学创作”的误区是小学作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作文教学实践把“生活”的内涵狭隘化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标准》也已经明确提出小学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课程标准的表述中,“生活”不单是亘古不变的家庭生活、日常的校园生活,还应该有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应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存在着从理论到实践脱节的问题从作文命题就可以窥见一斑:《我第一次××》《我的××人》《他(她)××了》《爸爸(妈妈),您听我说》《给××的一封信》……从这些命题可以看出,我们的写作实践仍然受狭隘“生活”观念的影响,写作题材局限于家庭生活和日常的校园生活,这导致学生作文的内容缺少变化和生机在具体操作中,它表现为作文写作教学单纯注重经验性、回忆性的写作引导,缺少把作文命题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进行调查、考证的实践环节,导致作文的科学性、严谨性的缺乏,随意性、经验性较重。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做法,如写《我的父亲》,美国有的学校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了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父亲,从而写出一位有血肉有个性的父亲这样做不仅能发挥作文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写作功能,还能发挥作文的育人功能,做到真正的生活化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了一项《根与翼——全面优异的初等教育》的研究在一个小学辩论会上,学生们自己模拟议会讨论提案,学生在辩论会上进行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引证和精彩的辩论,这样的提案辩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一些扮演渔民角色的学生代表发言讲述了污染所导致的捕捞量下降是如何使他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消亡的最终,委员会对提案做出了修改规定:除非农民们十分贫穷,否则他们禁止在靠近水道的地方种植庄稼随后,这项提案得到通过并由全体议会代表投票表决生效最后为维护农民的权益通过了一项决议,并写成相关的书面材料 从上面这个辩论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辩论中融入了多种能力培养的理念十岁的小学生就可以介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学习研究问题的同时也加强了自己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生活的范围可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业到生物到政治都有关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的范畴。
我们只有把“生活”的理论落实到写作教学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与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当前,还有文章对学生作文结构的花样翻新大加赞赏学生作文可以有形式的变化,但如果我们过度强调作文的形式结构,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反倒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态度如“《网,妙不可言》则分别以‘酸’‘辣’‘苦’‘甜’为四段;议《班主任和我》的关系,竟用了‘A面’,‘B面’的光碟形式‘制作’,无意中体现出时代特色;在《我身上的三个公式》一文中郑辰小朋友以‘我+数学=天才’‘我+语文=聪明’和‘我+音乐=白痴’为小标题,从三个方面作了幽默的自我介绍……真可谓形形色色,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文章能从形式上有所变化是很好的,但它的写作题材还是不够广泛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文教学仍未真正走入“生活” 我并不否定在作文写作形式上的创造变化,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只单纯从形式上追求所谓的变化,所谓的有“新意”,玩所谓的文字游戏,而不去改变写作的源头——“生活”从理论到实践的差距,不引导学生走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们学生的作文就不可能真正走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状况,难以走出写作效率低下的困境,也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因此,针对上述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念和研究急待改进,而且作文教学的改革应该也必须从小学开始其理由有三:一是中小学教育有延续性、衔接性;二是小学阶段是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三是学生作文能力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仅靠某个阶段就能完成的走出误区只是小学作文教学成功的一个前提,小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我们的作文理念和实践研究的不断革新 (本文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