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关于克氏线征.doc
2页关于克氏线征克氏线征,亦称间隔线征其有四类线影,即 A、B、C、D 线,A 线即肺上叶的线状影,B 线即肺基底外侧的线影,C 线为分布于全肺的网状影,D 线则为位于肺前部的长线状或长带状影1933 年 Kerley氏首先描述于心脏病人胸片上见到一些异常线影,1951 年他进而把它们分成 A、B、C 三类1979 年 Kreel 氏等描述了另一种间隔线,即 D 线 引起克氏线征的病因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继发于肺静脉高压的间质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引起的克氏线征为可逆性改变,而尘肺、癌性淋巴管炎引起的克氏线征则为不可逆性改变K 氏发现线状阴影,当时认为是淋巴管扩张所致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克氏线征主要是肺小叶间隔增厚所致,而多种疾病可引起小叶间隔增厚,但主要系间质本身水肿引起;扩张的淋巴管在小叶间隔的增厚上只起不到十分之一的作用另外,克氏线征尤其是 B 线的出现与肺静脉压力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压力大于正常值 2~3 倍时,方出现克氏线;在经治疗,肺静脉压力下降后,克氏线即可消失根据间质肺水肿的放射—病理对照研究,若一部分肺小叶及叶间隔按常规投照与 X 线相切时,则显示为 A、B 和 D 线。
但如外围的肺小叶呈轴位观时,则小叶间隔与任意分布于中央的深部间隔互相重叠,在 X 线片上表现为不规则、互相交错的线影,即 C 线;因此C 线可能是小叶间隔增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非是某一种特定的结构克氏线征出现的部位与小叶间隔的解剖学特点有关Reid 氏等通过对人肺结缔组织间隔的解剖学研究,发现他们在肺的外围一般发育良好,并较恒定,明确显示次级肺小叶但结缔组织间隔在中央部发育差,分布缺乏规律,沿叶间裂表面的间隔常缺如上叶的小叶间隔的数量以肺尖区及前面多,而外侧较少或缺如中叶的小叶间隔主要分布在前内及前外侧舌叶前外侧面多,而后面少下叶则主要分布在背段、前 2/3 的肋膈面及后表面在肺的中上野,可以明显地看到分布于上叶头前区长的连续结缔组织间隔在 X 线上,它们代表 A 线在舌叶和中叶前外部,结缔组织间隔发育良好,小叶分布与胸膜面垂直,它们在后前位及侧位胸片上均能清楚地显示,在 X 线上代表 B 线而 D 线几乎总是见于肺的前部,特别是中叶和舌叶克氏线征的 X 线表现:①A 线:表现为直的或近乎直的指向肺门的不分支的致密细线影,呈水平走行,长度约 2~4cm,但很少气过 4cm,宽度为 0.5~1mm。
多见于上肺野②B 线:为克氏线征中最常见者,表现为较短的不分又的梯状致密横线影,长不超过2cm,宽不超过 1mm常位于两下肺野的外带(肋隔角)平行的次出现,亦可见于中肺野,但从不出现于上肺野其外端常抵达胸膜缘并与之垂直,以右侧为多见.③C 线:少见,表现为很细很短的线状影,可向任何方向走行,相互交织呈蛛网状影其可见于肺的任何部分,好发于下肺野④D 线:表现为粗而长的线形、长带状或胸膜下网状阴影,它们的长度约 4~5cm,宽度为 2~3mm粗而长的线形影可弯曲成角,常不抵达肺的胸膜缘;带状影可呈锥体状,多位于肺基底部向膈胸膜伸展和膨大D 线亦可较细,且数目多,密度高其多见于肺的前部,尤其中叶和舌叶,故在侧位片上显示得较好,并见与心脏阴影重叠克氏征是诊断间质性肺水肿的一种可靠的客观指征,根据其可逆性改变的恃点,对判断肺静脉压或左心衰竭的程度及疗效亦颇有价值,A 线在急性左心衰竭中较常见,它出现快,消失快,反映了肺静脉压力升得快且高在慢性左心衰竭中较少见B 线常在无肺水肿其他证据之胸片上出现,因此在间质性肺水肿的诊断上有较大的意义C 线究竟代表什么病理变化,文献上意见尚不一致,因为其在病理上还未得到证实。
但在有的间质性肺水肿病人胸片上确有此征D 线和 B 线常共存,但两者之形态、部位不同,当 B 线被其他征象掩盖时,此时 D 线,尤其是侧位上的 D 线可协助诊断,克氏线征最常见的原因是间质性肺水肿,但并非每例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都出现此征,一故阴性不能除外本病如前所述,许多疾病可以出现克氏线征,如尘肺、结节病、癌件淋巴管炎、含血黄素沉着症及脂质肺炎等,因此在诊断时宜结合临床表现及胸部 X 线其他征象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