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族谱之《文姓》.pdf
8页姓氏族谱之《文姓》文姓: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文姓就已出现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 355 位在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下文氏后人不断繁衍迁徙在当代文氏人口已达 17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7% ,2007 年在全国姓氏中人口排在第100 位文姓是发源于北方的姓氏,后来兴盛于南方今日文氏族人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为多,另山西、山东、河南、吉林、香港等地也有文氏后人分布国外文氏以韩国为最多, 其余华人较多的地方一般也有文姓侨胞下面由百姓通谱小编带领大家走进文姓文化源流源流一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据《风俗通义》等有关资料所载,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 就找借口杀了周人 (姬姓)的领袖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励精图治,深得国人拥戴,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因西伯声望太高,纣王又找借口将西伯囚禁,后释放西伯归周后,以贤臣姜尚为辅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长治西南 )、崇(今河南嵩县北 )等国,并建丰邑 (今陕西长安沣水以西 )作为国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力超过商王朝西伯在位50 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灭商大业, 于公元前 11 世纪建立了周朝, 建都于镐 (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 ),追谥西伯为周文王。
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源流二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初建都于朝歌,又迁都于楚丘 ,后又迁都帝丘 ,前 209 年,为秦所灭 ),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源流三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 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 (在今河南许昌市 ),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春秋时,许国受郑楚所迫,经四次迁都,前576 年迁叶 (今河南叶县西南 ),前 553 年迁城父 (今安徽亳州东南 ),前 529 年复迁叶,前 524 年迁白羽 (今河南西峡 ),前 506 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 ),战国初年为楚所灭 (一说灭于魏 ),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 源流四出自姓妫姓为妫满之裔孙据《左传》记载,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以为氏姓,姓妫氏舜崩,传禹天下,舜子均商为封国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国,以奉帝舜祀。
春秋时期,陈国有一公子名妫完, 乃妫满第十代孙, 因宫廷之变后于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 700 年)逃到了齐国 公子完感谢齐桓公姜小白赐田地邑城之德,遂指田改姓为田氏 此后公子完第十代孙田和“田代齐姜”于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 386 年),被周王室册命为齐侯公子完逝世后,齐王曾赐其谥号为“敬”,史称田敬仲完《通志 ?氏族略》 :田氏既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寇,敬仲惧祸奔齐,遂匿其氏为田陈田声近陈故也,又齐襄王之后,本田氏,后改法氏法,姓也,齐襄王法章之后, 本田姓,齐灭于秦,子孙不敢称田姓, 故以法为氏 敬,姓也.公子完子孙有姓:陈﹑田﹑法﹑敬等四种①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战国时,齐国(今属山东 )有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为氏的②出自敬姓避讳改姓《史宋 ?文彦博传》指出,“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五代后晋时,文彦博的曾祖父敬时为避晋高祖石敬瑭之名讳,将敬字拆开, 一分为二 凡是姓敬的, 要么改姓文, 要么姓苟 .约在公元 947年后晋为后汉所灭, 敬氏不存在避讳之嫌了, 苟氏、文氏的有些后代相继回复为敬氏,有些则没有复回原姓。
公元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成为宋太祖由于赵匡胤的爷爷名叫“赵敬”,如此一来敬氏又犯了帝讳,文彦博祖父文铳 (号挺之 )只好再次改为文氏或苟氏源流五改姓或小数民族文姓①满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罗特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改姓文② 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源流六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范燮,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士会)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其为“范文子”,简称“文子”、 “范叔” ,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这在史籍《晋语》中韦昭注: “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源流七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田因齐之孙田文,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战国时期,田氏齐国有个贵族叫田文,就是那位“一鸣惊人”的齐威王田因齐的孙子,封号为孟尝君,食邑在薛(今山东滕州东南部 )源流八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妫佗之后裔, 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据史籍 《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敬君,原陈厉公之子仲,谥为敬,其支孙以谥号为氏 ”源流九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源流十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黎族、壮族、布依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文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文氏, 世代相传至今始祖周文王、孙文子 (孙林父 )、许文叔 (姜经初、甫父乙、许信公 )、范文子 (范燮、士燮、范叔)、田文子 (田文、孟尝君 )文-- 西伯追谥周文王, 庶孙以号文氏昌《史记》上有个“桐叶封弟”的故事: “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 ‘以此封若’,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后更名晋成王与叔虞同为姬昌(周文王)孙,姬发子姬昌崩,姬发兴国,谥父曰“文”叔虞六代孙、即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 )谥(文)为姓为雁门文之发祥时在西周,距今三千年《文族宗谱》中记载 :河南南阳的唐河县、社旗县文姓是在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桐县迁居到河南唐河县迁徙春秋时,文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一带,战国时,文姓已经播迁到江准地区两汉时,文姓西进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过长江唐朝时文姓已经出现在两广地区,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后,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宋朝时,文姓大约有18 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3% ,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
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30% 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四川、江西,这三省文姓大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广西全国形成了北部晋豫冀、南部江西两块文姓聚集地明朝时,文姓大约有16 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 ,为明朝第一百位大姓宋、元、明600 年中,文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文姓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四川、江苏四省,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64% ,其次分布于广东、山西、湖北、广西、陕西江西为文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23% 宋、元、明时期,文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文姓聚集区分布当代文姓的人口已达170 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 ,排在全国第一百零九位从明朝至今600 年中文姓人口由16 万激增到 170 万,增长了 10 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如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 ,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重庆、海南,四省市又占了25%。
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 14% 全国形成了湘桂粤、川鄂两块文姓聚集区在600 年间,文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 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琼、湘渝、贵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 以上,有的达到 2.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4.6% ,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 的文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江西东部、湖北北段、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陕宁大部、甘肃东南、云川大部、贵州西端、黑吉东部交界处、新疆西北,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0.15%--0.3% 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3% 该地区居住了大约 15%的文姓人群今日文氏族人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为多,这五省文氏约占全国文氏人口的 75% 以上,其中湖南、广东两省就占全国文氏人口的38%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