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教学观课指标.doc
3页诊断示范、研课磨课”研修规范指导课堂教学观课量表观课内容类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察内容及标准得分1.教师1.1基本技能1.1.1语言言语清晰准确、使用普通话、规范简洁生动、语速适中、音量适中1.1.2书写笔划准确,书写熟练,字迹清晰、工整、美观1.1.3图形、表格、绘画手法熟练、图形准确、表格整齐、绘画形象美观1.1.4教学媒体使用熟练使用相关教学媒体1.2学科知识1.2.1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知识点把握准确、内容准确,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学科的新进展;理解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1.2.2学科拓展知识适当的拓展了学科知识、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1.3教育知识1.3.1学科教学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知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及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理解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实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1.3.2课堂管理知识掌握课堂纪律管理知识,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实行育人活动,能够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1.4教学过程行 为1.4.1非语言行为仪表:衣着整洁得体、饰品得当、妆扮适宜行为举止:肢体语言恰当,举止体态大方。
眼神表情:表情自然,眼神到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起到暗示、唤醒、警示、鼓舞的作用情绪掌控:情绪掌控适度,能促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习惯动作:课堂教学中出现与教学无关的习惯性动作及与教学无关的不雅动作1.4.2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分析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分析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方法,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难点教学目标:目标遵循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全面,适合学生实际水平,注重个体差异,定位准确,表述具体规范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脉络清晰、逻辑关系较强、重难点确定准确、详略得当;教学内容优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实践相结合1.教师1.4教学过程行 为1.4.2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练习:与授课内容高度匹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课堂练习适量课后作业:作业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行设计,有代表性、作业形式灵活多样,作业数量适量,难易水准有区分,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1.4.3教学实施候课:教师提前3-5分钟到教室、对教学设备、教具实行检查、准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情况并与学生实行适当交流。
导入:与新课内容有效自然衔接,设计科学合理,激发学生的注重和学习兴趣 板书:清晰美观;提示性强、设计巧妙、是点睛之作讲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授课实行调整,知识点间衔接流畅自然,注意了问题间的转承关系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匹配,科学合理,引人入胜,促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法指导: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实行理解、记忆、应用等方法指导提问:提问有效、问题难易水准适宜,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操作:熟练、规范,实验现象准确、即时准确处理突发事件重难点处理:教学重点突出,协助学生透彻理解重点概念,熟练掌握重点技能;采用有效方法化解教学难点实施课堂练习:练习时间得当,强度适中,巩固效果良好布置课后作业: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布置作业,表述清楚,要求具体明确教学组织:形式适当多样,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有序可控突发事件:敏锐发现、巧妙处理课堂中不曾预料且突然出现的与课堂教学任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突然性事件评价与反馈:评价即时、准确,具有激励与发展作用;评价具有多样性,采用多种形式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课堂管理:时间分配合理,衔接恰当,正常完成教学任务;准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驾驭自如,组织有序,生动活泼1.教师1.4教学过程行 为1.4.3教学实施总结与结束:重在梳理、形成脉络、留有悬念、形式灵活有效教学反思:课后有细致入微的分析、反思,反思到位,有反思记录教学事故:由教师造成的直接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的责任事故综合素养与教学风格:能够适时借鉴和使用其它学科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学生2.1精神面貌精神饱满、富于朝气2.2学习状 态2.2.1参与情况各层次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机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方式多样,效果好 2.2.2倾听与提问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判断其是否紧跟教学进程;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2.2.3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投入、有序,效果好2.2.4学习效果达成教学目标,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愿望,促动了学生发展2.3学习纪律学生学习纪律良好,无违反课堂常规行为3.教学资源3.1信息3.1.1教科书与参考书师生均携带教科书及参考书活用教材、教参、教案3.1.2电子信息合理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音像资料、网站等媒体资源,内容丰富3.2教学媒体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恰当使用教学设备,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如有自制教具应有效增强教学效果3.3学具学生携带本课程所需学具,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3.4生成教学资源即时发现、充分合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效地促动了课堂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