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侠卡通动漫CG场景绘制制度.docx
29页仙侠卡通动漫CG场景绘制制度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仙侠卡通动漫CG场景的绘制流程与标准,确保场景创作的专业性、一致性与艺术性通过明确各阶段任务与要求,提升最终成品质量,满足项目需求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仙侠卡通动漫CG场景绘制的团队与个人二、绘制流程与标准(一)前期准备1. 理解项目需求(1) 研究剧本与设定:深入分析故事背景、世界观、角色设定等,确保场景风格与主题契合2) 确认风格参考:收集并整理类似风格的参考图,明确色彩、构图、细节表现等关键要素3) 制定绘制计划:根据项目时间表,划分阶段任务,预估资源需求2. 场景设计(1) 草图绘制:快速勾勒场景整体布局、关键建筑与氛围,至少绘制3-5个备选方案2) 确定最终方案:结合团队意见与项目要求,选择最优方案进入细化阶段3) 设计稿输出:提供清晰的线稿图,标注关键尺寸与比例,确保后续绘制一致二)中期绘制1. 基础绘制(1) 线稿细化:根据设计稿,完善场景线稿,确保线条流畅、无遗漏2) 分层上色:按区域(如天空、地面、建筑)分图层绘制,便于后期调整3) 色彩初步设定:选择主色调,绘制小色稿,验证色彩搭配合理性2. 细节完善(1) 环境添加:绘制植被、光影、雾气等自然元素,增强场景氛围。
2) 贴图绘制:为复杂材质(如石墙、木门)制作贴图,提升细节表现力3) 动态元素:根据需要添加流水、风动效果,使场景更具动态感3. 调整优化(1) 整体检查:从全局视角审视场景,调整构图与色彩平衡2) 反馈修改:提交初稿,收集团队意见,进行针对性调整3) 最终定稿:确认所有细节无误,输出符合项目标准的最终场景文件三)后期输出1. 文件格式(1) 统一输出为PSD或AI格式,保留图层以便修改2) 生成JPEG或PNG格式用于预览与交付,分辨率不低于300dpi2. 版本管理(1) 记录每个版本的修改内容,确保可追溯2) 定期备份所有文件,防止数据丢失3. 交付确认(1) 提交最终文件前,进行完整性检查2) 与项目负责人确认无误后,完成交付三、质量标准(一)艺术性1. 风格统一:场景整体风格需与项目主题一致,避免突兀2. 氛围营造:通过光影、色彩、动态元素等手段,有效传达场景情绪3. 创意表现:鼓励创新设计,但需符合仙侠卡通动漫的常见美学规律二)技术性1. 构图合理:画面平衡,重点突出,符合视觉习惯2. 细节精致:关键区域(如建筑纹理、植被形态)需表现细腻3. 光影真实:光源设定符合物理逻辑,阴影过渡自然。
三)一致性1. 色彩体系:全场景色彩使用需遵循统一规范,避免混乱2. 物理规则:场景元素(如建筑结构、环境效果)需符合内部设定3. 风格连贯:不同场景切换时,风格过渡需平缓自然四、执行与监督(一)职责分配1. 主设计师:负责整体风格把控与最终决策2. 助理设计师:协助完成分区域绘制与细节处理3. 质量检查员:对成品进行技术性审核二)评审机制1. 阶段评审:每完成一个主要阶段(如草图、线稿、上色),组织内部评审2. 问题反馈:评审中发现的问题需记录并分配整改任务3. 最终验收:项目交付前进行综合评审,确保符合标准三)持续改进1. 收集反馈:定期汇总项目中的问题与改进建议2. 优化流程:根据反馈调整绘制制度,提升效率与质量3. 技术培训:定期组织技能培训,保持团队专业水平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仙侠卡通动漫CG场景的绘制流程与标准,确保场景创作的专业性、一致性与艺术性通过明确各阶段任务与要求,提升最终成品质量,满足项目需求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仙侠卡通动漫CG场景绘制的团队与个人其核心目标是创建既符合卡通动漫的趣味性与表现力,又具有仙侠题材独特氛围的视觉环境本制度详细规定了从前期需求分析到后期输出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指南和质量控制标准,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沟通成本,最终呈现出符合项目预期的、高品质的CG场景作品。
二、绘制流程与标准(一)前期准备1. 理解项目需求(1) 研究剧本与设定:深入分析剧本文本、人物小传、世界观设定文档等,重点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仙侠力量体系的基本规则需特别关注场景在剧情中的功能(如重要事件发生地、特殊能力施展地等)和情感诉求(如神秘、宁静、恢弘、危机等)此阶段的目标是形成对项目整体概念的清晰认知,确保场景创作不偏离核心方向例如,若场景设定在一个古老的修仙门派,需研究其建筑风格、植被配置、禁地位置等细节2) 确认风格参考:系统收集项目提供的风格参考图(包括真实摄影、其他动漫作品、游戏画面等),以及行业内的优秀仙侠风格案例对这些参考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共同的视觉元素和表现手法,如线条粗细、色彩倾向、光影处理方式、透视角度偏好等形成一份风格分析报告,明确本项目场景的视觉风格基准,如“偏向日式水墨风格的仙侠场景”、“带有欧美奇幻色彩的现代仙侠都市”等至少收集并分析15-20份高质量参考3) 制定绘制计划:基于项目的时间节点(如关键场景的交付日期)和资源状况(如设计师数量、软件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计划应包含各阶段(草图、线稿、上色、细化、调整)的起止时间、关键里程碑、任务分配、所需资源清单(如图库、模型参考)以及沟通会议安排。
使用甘特图或其他项目管理工具进行可视化展示,确保计划具有可执行性2. 场景设计(1) 草图绘制:快速、多角度地勾勒出场景的初步构思重点在于把握整体布局、空间关系、主要元素的分布和基本氛围建议使用多种工具(如铅笔、马克笔、数位板)进行快速表达,绘制至少5-8个不同方案的草图,覆盖主要视角(如全景、中景、特定功能区域)每个方案应简要标注关键元素的位置和比例关系团队内部进行初步筛选,淘汰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方案2) 确定最终方案:组织设计评审会议,邀请主设计师、相关团队成员参与对筛选后的草图进行详细讨论,评估其创意性、可行性、与项目需求的契合度结合大家的意见,选择1-2个最有潜力的方案进行深化主设计师需明确最终方案的核心理念和关键表现点确定方案后,标注出需要优先处理的区域或元素3) 设计稿输出:使用矢量软件(如Adobe Illustrator)或高精度位图软件(如Photoshop)绘制最终设计稿输出为高分辨率(如300dpi)的文件,包含清晰的场景线稿图,并标注关键尺寸、比例、区域划分、视角信息以及特殊材质或效果的说明设计稿应作为后续绘制工作的基准依据例如,标注某座主殿的高度比例、某条河流的宽度、特定植被的分布范围等。
二)中期绘制1. 基础绘制(1) 线稿细化:根据最终设计稿,使用线稿绘制软件(如Photoshop配合画笔/铅笔笔刷,或Illustrator)进行精细绘制确保线条干净、流畅、无断点、无多余线条注意线条的粗细变化,以表现不同物体的轮廓、结构棱角和远近层次对于卡通风格,线条可以适当简化,但仍需保持清晰度完成线稿后,进行整体检查,确保所有区域都已覆盖,无遗漏建议保存为带图层和注释的文件,方便后续上色2) 分层上色:在基础线稿图层之上创建多个新图层,用于不同元素的绘制常见的分层方式包括:天空层、远景层、中景层(主要建筑)、近景层(植被、地面)、光影层、色彩调整层等这样做便于后期分别调整各部分的颜色、光影和细节,也方便团队协作选择合适的色彩模式(如RGB),并设定统一的色彩标准(如主色调、辅助色调、点缀色)3) 色彩初步设定:在分图层的基础上,为每个主要区域和物体设定初步的色彩可以先使用简单的色块或小色稿来尝试不同的色彩搭配,考虑色彩心理学对氛围的影响(如蓝色代表宁静或寒冷,红色代表热情或危险)与风格参考进行对比,确保色彩方向正确初步设定完成后,输出一个小范围(如关键建筑或区域)的色彩稿,供团队或项目负责人审阅。
2. 细节完善(1) 环境添加:在基础场景框架上,添加能够丰富画面、烘托氛围的自然和环境元素这包括绘制远山、云雾、流水、瀑布、树木、花草、岩石、沙地等注意这些元素的大小、疏密、前后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与主体建筑融合例如,在古代城池场景中添加城墙上的苔藓、飞鸟,或在幽深森林中添加藤蔓、发光植物对于卡通风格,可以适当夸张某些元素的形态或动态2) 贴图绘制:对于复杂或重复的材质(如砖墙、木纹、金属表面、布料纹理),使用Photoshop等软件制作纹理贴图贴图制作需注意细节的真实感和风格的一致性将制作好的贴图应用到场景的相应区域贴图可以增加画面的丰富度和真实感,同时也能减轻绘制过多细节的负担确保贴图的分辨率足够高,避免放大后出现模糊或像素化3) 动态元素:根据场景氛围和剧情需要,添加一些动态效果,使场景更具生机和表现力例如,绘制流动的水面波纹、飘动的风效果(如旗帜、窗帘)、烟雾、尘土、魔法光效的轨迹等这些动态元素可以通过手绘(如抖动的笔刷)或利用软件特效实现注意动态元素的运动方向和幅度要与场景整体氛围协调3. 调整优化(1) 整体检查:从全局视角审视整个场景,检查构图是否平衡、视觉焦点是否明确、画面是否有杂乱感。
切换不同的视角(如仰视、俯视)和距离(如靠近主体、远观全貌),感受场景的整体效果使用软件的缩放和移动功能,仔细检查画面细节与整体的协调性特别关注不同区域之间的色彩和光影过渡是否自然2) 反馈修改:将调整后的场景(建议保存为带图层和注释的文件)提交给主设计师或项目负责人进行审阅同时,也可以组织小范围内部评审,收集不同人的意见认真记录反馈意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反馈,分配具体的修改任务给相关设计师修改过程中,保持沟通,及时同步进展3) 最终定稿:根据所有反馈意见完成所有修改后,进行最后一遍全面检查确认场景在构图、色彩、光影、细节、风格等方面均符合要求输出最终的场景文件,通常包括高分辨率的渲染图(如JPEG或PNG格式,分辨率根据用途确定,如展示用300dpi,输出用72dpi)以及所有相关源文件(如PSD、AI格式,包含图层和注释)将最终文件按项目规范命名并归档三)后期输出1. 文件格式(1) 统一输出为PSD或AI格式作为源文件,以保留所有图层、路径、蒙版等信息,方便未来可能的修改文件命名需遵循项目规定的格式,如“场景名称_绘制者_日期_文件类型(.psd/.ai)”2) 根据具体用途,输出最终渲染图。
常用格式为JPEG(适合网页展示、快速预览)和PNG(支持透明背景,适合合成、特效添加)根据需要设定压缩质量,确保在保持足够清晰度的前提下,文件大小适中若用于打印,需输出高分辨率的TIFF或PDF格式输出文件时,需注意色彩空间(如sRGB)和色彩配置文件(ICC Profile)的设置,确保在不同设备上显示效果一致2. 版本管理(1) 建立清晰的版本控制流程每次重大修改或更新后,都应创建一个新的版本,并记录版本号、修改日期、修改内容和修改人可以使用版本控制软件(如Git,用于矢量图或代码)或简单的文件夹命名规则(如“V1.0”、“V1.1”)进行管理确保团队成员都清楚当前使用的版本2) 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除了个人电脑的定期备份外,应将重要文件上传到公司服务器或云存储服务建议采用“3-2-1备份策略”(即至少三份副本,存储在两种不同介质上,其中一份异地存储)定期检查备份文件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防止因硬件故障、误操作或病毒攻击导致数据丢失3. 交付确认(1) 在正式交付前,由项目负责人或主设计师进行最终验收验收内容包括:文件完整性(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