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综合体育馆.doc
4页1山东大学综合体育馆第一章 设计理念理念 1——百年积淀 文化传承 “百年积淀” 山东大学是一座百年历史的学府,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以一种理性的秩序统贯学校全局,大气恢宏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 ,“求真务实,开放拓新”的校风 ,“山之魂、海之韵”的山大文化都展现着这所百年学府的无穷魅力 “建设校园” 体育馆将作为校园内空间轴线序列上的重要一点,通过强化这条轴线,塑造校园的未来形象 “山之魂、海之韵”“山之魂”---体育馆建筑外形的设计,取之于山的刚毅、稳固、 、坚忍不拔体育馆呈“上大下小”的正六面体,与观众看台自下向上延伸的趋势相吻合,挺直的线条和极富雕塑感的体块表现了运动的力与美外立面以不同尺寸的三角窗勾勒出飘逸的山形,夜晚灯光透射出来,映像出一抹光的山影海之韵”---裙房部分的设计灵感来自波澜起伏的大海,取海纳百川之意,利用南侧的训练馆层高较高,整个屋面弯曲向上,形成一道律动波浪承托方正的体育馆二层观众厅东西外廊两侧设置波浪形的穿孔外遮阳板,远远望去叠合成一片片白色的浪花山自海面涌出,海以层层波浪托住山,整个体育馆浑然一体,与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校训相吻合。
理念 2——功能整合 全民健身 有机整合架空体育场面对紧张的用地,设计将体育馆整体布局向西微移,通过连廊与即将建设的架空体育场连通,满足西侧人员疏散需求的同时也让这两栋分散的建筑在空间上连为一体 构建多样化的体育空间本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缜密排布,设置了篮球训练馆、游泳馆、羽毛球、乒乓球、器械健身、健身操、击剑、跆拳道、武术、保龄球、台球、棋牌等多种运动健身场地,为山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健身运动条件也让山大在 110 周年校庆时,所有山大人都拥有一座多功能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前瞻性的布置功能本设计按照奥运会场馆模式构建体育馆,多样化的体育空间赛时可灵活转换为比赛功能用房也为将来山大能够承办更多其他社会大型体育运动会埋下伏笔理念 3——立足校园 可靠运营学校的体育设施有别于社会公共体育设施,本设计充分考虑未来的体育馆后期运营情况,提出立足校园、可靠运营的设计理念 塑造清新健康的环境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室内外空间灵活交换、渗透,塑造清新健康的体育建筑 以适宜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选择成熟、可靠、易于维护操作的建筑技术,充分利用阳光、雨水、自然风等可再生资源,巧妙解决体育馆空调、用水、用电等能源问题。
以适宜的建筑结构技术创造健康舒适的比赛环境 成熟简洁的大跨度结构体系充分满足学校勤俭建设体育馆的要求,同时对光线、通风、温度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大型建筑空间2 以成熟的控制系统建立坚实可靠、反应灵敏的安全保障体系体育馆的安全保障体系对观众疏散、消防系统、反恐防暴等诸方面做出详细规划设计,建立稳定可靠同时又应急灵敏的保障体系,将大型体育建筑可能造成的危险降至最低 以先进的智能化信息技术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通讯服务信息通讯已成为现代体育赛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网络技术构成的最先进的通讯系统将被采用,为比赛管理、安保、媒体传播提供有力条件第二章 总体规划 (一) 功能布局:1. 总体布局:体育馆位于山东大学内的“南门—图书馆—科研大楼—体育馆”轴线上,无论从空间、高度、体量上,体育馆都将极大地强化这一由一系列重要建筑形成的序列体育馆用地西起待建架空体育场,东至学校围墙,南起学校综合教学楼,北至山大北路,用地范围南北向长度约240米,东西向长度约130米,占地3.2万平方米凝重浑厚的体育馆将稳稳地矗立于用地的东侧,与西侧的体育场看台遥相呼应,完善和丰富了山东大学的校园环境和气氛。
2. 地形特征南侧道路和西侧架空体育场地面标高比体育馆地面高4.8米,因此体育馆二层平台标高定位于4.8米,通过5座连廊与其连接,东侧和北侧设4部大台阶与地面连接,东南侧设一部无障碍坡道3. 外部空间:根据使用功能和流线分成不同入口北侧为赛时观众主入口和体育馆前广场设有场馆运营入口,南侧架空入口为为体育馆校内观众入口,供山大师生日常使用东侧为有贵宾、裁判、竞赛委员会入口,西侧紧邻架空体育场设置运动员、新闻媒体、场馆运营入口东侧为贵宾、裁判、竞赛管理停车区,西侧架空体育场下,提供运动员、新闻媒体、管理、观众停车区二) 交通流线:1. 举办大型赛事时的交通组织:在比赛期间,学校开放北侧入口校门供普通观众、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贵宾、新闻媒体、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分别进入普通观众从北校门进入,经过体育馆前广场,登上大台阶从四个方向进入比赛馆观看比赛运动员、教练员从北校门车行进入西南侧专用停车场,经运动员专用入口进入比赛馆新闻媒体的媒体车行进入西北侧专用停车场进入,由专用入口进入场馆,通过专用楼梯进入媒体坐席裁判员、竞赛委员会官员---车行进入体育馆东南侧专用停车场,经裁判员专用入口进入比赛馆。
贵宾(含单项联合会官员)---车行进入体育馆东侧专用停车场,经专用入口进入体育馆,穿过贵宾接待厅,乘专用电梯或经楼梯进入贵宾坐席场馆管理、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分别由体育馆北侧、西北侧入口进入2. 平时交通组织:北侧入口可以视情况开闭师生日常使用可以由南侧、西侧的多个入口进入,东侧,北侧的入口也可以视人员密集情况开闭第三章 场馆设计整体构成:体育馆由比赛馆,贵宾区,新闻媒体区,场馆运营区,竞赛委员会区,赛事管理区,运动员区,裁判员区构成3比赛馆:包括 60MΧ40M 的比赛场地和观众坐席(8562 个) ,其中固定坐席 6017 个,活动坐席 2545 个共分四部分(一) 、贵宾坐席共 186 个,通过两部独立楼、电梯与首层的贵宾接待区和二层的贵宾休息区相连接,形成完整独立分区二) 、新闻媒体坐席、运动员坐席,在组织大型赛事时,临时分隔可通过楼梯分别连接首层的新闻媒体区和运动员区三) 、普通观众 8390 个,观众主要通过北侧的大台阶到达二层平台,经各个方向的观众入口,进入比赛馆东西侧分设双层看台比赛区内设有活动看台四) 、残疾人(16 个)经比赛馆东南侧无障碍坡道,从南侧观众入口进入观众席。
贵宾区:贵宾区其中包括:贵宾餐厅、贵宾接待、安保备勤、贵宾休息室比赛期间可经两部专用楼、电梯进入贵宾专用坐席单项联合会区:单项联合会区位于一层东北侧,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工作区等新闻媒体区:新闻媒体区包括新闻发布厅,分新闻中心(含文字记者公共工作区、摄影记者工作区、管理办公区) 、混合区、接待区、服务区(餐饮、休息)临近相关设备机房,记者可经过专用楼梯进入媒体坐席场馆运营区:北侧场馆设运营管理部分(含跆拳道场地) 、比赛器材库房、及比赛场地四周布置相关设备用房,他们可经专用通道直接进入场地竞赛委员会区:南侧包括单项竞委会办公区(击剑场地) 、工作人员和志愿人员办公区运动员区:运动员区包括运动员更衣室、医疗站、兴奋剂检查站、专用热身场地等运动员热身后经专用检录通道进入比赛场,赛后经西侧出口进入混合区,接着完成兴奋剂检查后,回到运动员更衣室,或经混合区进入新闻发布厅运动员更衣室平时作为羽毛球、健身操、器械健身、跆拳道等项目的更衣室裁判员区:裁判员区包括裁判更衣室、休息区比赛时,穿过专用通道进入比赛场地裁判更衣室平时作为击剑、武术等项目的更衣室第四章 安全设计安全、快速、有序的避难疏散是大型体育建筑的设计重点。
足够宽敞的疏散大厅设计:比赛馆的二、四层都设计了充分空间的休息厅,其中二层观众可以通过室外平台从四个方向直接疏散到地面,四层观众通过 6 处垂直楼梯疏散明显清晰的避难疏散标识设计:观众的主要出入口、交通核处设置明确统一的座号标识,使观众群能够在入场前及早分流,对号入座,避免人流过度集中消防设计:防火分区与消防环路:通过多种防火分区的设计确保消防安全顺利地进行消防车可从校园北侧进入,围绕比赛馆形成消防环路设有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洒系统、手提式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建筑内设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分别对安检处、各层入口、主席台周边、主要通道及停车场等进行保安监视,保安监视室设在三层第五章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流线设计:充分考虑各类人员尤其是残疾人、老人等行动有障碍的人员方便安全的使用,使4比赛馆成为所有人共享的体育场所入口、停车服务区域、看台、卫生间、医疗点及其他设施均考虑了无障碍设计的特殊设计 无障碍设施:二层看台附近设有轮椅座席共 16 个,每个轮椅座席的尺寸为 1.2mX1.2m,正面有高0.6 米的拦板在观众洗手间内,设有残疾人方便使用的座便器和洗手盆,男用卫生间里还设有残疾人使用的小便器和安全抓杆。
从室外到轮椅座席均为无障碍设计第六章 生态技术体育馆的设计,着重强调出绿色建筑主题,有效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力求将建筑带给环境的负荷降到最低 太阳能利用:结合屋顶造型布置太阳能集热板,为游泳池提供生活热水 自然采光+遮阳技术:在体育馆的顶部设置 30X30 米的采光天窗,其下部安装半透明遮阳结构,使比赛场地内白天全部依靠自然光,节省大量能源东西外廊外设波浪形穿孔遮阳板,遮蔽东西向阳光的直射,避免室内快速升温 自然通风系统:在观众座席后部、观众厅四周设置自然通风窗,形成良好的室内自然通风系统 雨水收集系统:屋面作为集水面,雨水经过收集后,经过过滤后,提供到中水水箱,作为进行场地洒水、厕所冲洗等用水 半室内下沉庭院把自然光引入游泳馆游泳馆南侧设置一个下沉庭院,把入自然光线,在室内形成光线与游泳的微妙互动打开玻璃门可直接进入下沉庭院,多层跌落的种植,形成凉爽宜人的室外小环境 金属外墙复合保温体育馆的外墙采用金属外墙复合保温,设计还通过降低体型系数等措施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 50%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能耗 生物技术处理生活污水,中水回用污水经过土壤的物理、化学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以及表层土壤种植物的吸收利用后,得到净化和除臭,净化后的水通过收集系统后可以用于景观用水或室内卫生间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