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三套).doc
14页《创造宣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3.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2.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语句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说说你有哪些具有“创造性”的事二、走近作者【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四、检查预习读准字音Zhòng dùn nuò huàn gài zhí中伤 遁词 懦夫 豢养 灌溉 繁殖解释词语【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五、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理解标题的含义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第二课时六、细读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七、品味语言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2)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八、课堂练习“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板书设计创 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造 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宣 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言 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教学反思】:反思之一是:在此以前,我在探索过程中只重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作用。
今后,在课上老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利用学生兴趣点作为契入口,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张扬个性反思之二是:我们是否要谈冷场色变以前课上当我提出问题,学生一沉静,我就沉不住气,总是自己一讲了之,这节课中,当我要求学生总结摆事实的特点时,就差点又越俎代庖了,而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回答且回答得非常正确于是我想课上必要的冷场还是需要的,老师提出问题总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沉默,在大多数情况下正表明学生在思考,只不过一时还没有把握,这时需要的老师的鼓励而不是代劳,否则只会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扼杀学生的独到见解点评】: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由“无知”变为“有知”,而是让学生由“已知”变成“新知”因此,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让学生用既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认识、掌握新知的过程这堂课的教学成功,就是教师适时调整了教学步骤,恰好利用了学生的“已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将学生的积累和想象以及创造力迁移到语文学习的天地中来由此可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通过“学得”,即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语文学习,而往往是通过“习得”,也就是说,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获得。
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学得”而忽视了“习得”课堂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教师的思维框住学生的思路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重视“学得”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习得”,使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回归母语教学的本质另外,课堂教学要经得起必要的“冷场”所谓经得起必要的“冷场”,指的是不要追求表面的课堂气氛的热闹,要让学生对课文和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和生活中的问题这个案列,便是以学生的“冷场”开始的1分多钟的“山重水复”,教师幸喜地等来了下半节课20多分钟的“柳暗花明”学生在老师的发问面前,大胆地论证课文中的观点,大胆地补充了不同于作者的事例课堂呈现踊跃发言的场面,呈现出积极思考的“张力”,让学生感受到探索问题,逾越障碍的快乐,使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出“大语文”的特点《创造宣言》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3.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2.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二、资料助读1.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2.“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2.师生共同正音懒惰(lǎn duò) 遁词(dùn) 懦夫(nuò) 豢养(huàn) 灌溉(guàn gài)3.学生积累词语。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自暴自弃:暴,糟蹋、损害;弃,鄙弃意为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师生共同订正答案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明确: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