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发展概论.docx
6页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儿童发展概论 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里、行为发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发展 不仅指儿童的生长成熟的过程,也指成人后衰退消亡的过程儿童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生命形成到成熟大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是身心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 二是身心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 三是认知机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 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五是由一个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发展 儿童发展在个体的发展中有独特的地位,具有如下特点:(一) 发展的基础性 儿童发展有快有慢,发展中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发展中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性(二) 发展的递进性 儿童发展是各个发展领域整体的、内在关联的、互相促进的递进性发展(三) 发展的易感性 儿童发展一方面容易朝着积极地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 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领域:生理发展 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智力的变化包括主义、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力、 问题解决能力变化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一一情感、情绪的发展,人际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 与调节的发展,同伴友谊关系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能力的发展等文化性发展一一文化感知、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思维、文化自觉能力的发展,文化沟 通、文化融合能力的发展,文化熏染、文化调适、文化适应能力的发展等 个体发展是指人的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因而儿童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 展的一个分支科学。
依据一定标准划分人生发展阶段的典型理论,可归为如下几类: 1.单纯以生物的变化或种系的演化规律来分 柏曼以内分泌腺的发育优势为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将发展阶段划分为:①胸腺时期(幼年)②松果腺时期(童年)③性腺时期(青年) 佛洛依德以性本能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将发展阶段划分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前生殖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青 春期(11~20岁)施太伦根据复演论的思想,把人类个体的发展的等同于种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幼儿期(6岁以前)是从哺乳动物到原始人类阶段;②意识的学习期(从入学到13岁) 是人类古老文化阶段;③青年成熟期(从14岁到18岁)是近代文化阶段 2.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为依据来分 皮亚杰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①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1.5、2岁)②前运算智慧阶段(1.5、2〜6、7岁)③具体运算智慧 阶段(6、7〜11、12岁)④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2〜14、15岁) 艾里克森将生物、文化和社会这三种因素相结合来划分个体儿童发展的阶段: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②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和怀疑(1.5〜3 岁)③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3〜5、6岁)④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6〜11、 12岁)⑤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性感混乱(11、12~17岁)⑥基本的亲密感对基本的 孤独感(成年早期)⑦基本的繁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成年中期)⑧基本的自我整合感对基 本的绝望感(成年晚期) 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以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作为划分的标准:①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②摆弄实物活动(1〜3岁)③游戏活动(3〜7岁)④基本 的学习活动(7~11岁)⑤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⑥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我国儿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①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②乳儿期(1岁以内)③婴儿期(1~3岁)④幼儿期(3~6岁)⑤儿童期(6~12岁)⑥少年期(12、13〜14、15岁)⑦青年期(14、15〜17、18岁)⑧成年 期(18岁以后)我国的学制,个体的发展阶段可分为:①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前,托儿所)②学前期,即幼儿期(3〜5、6岁,幼儿园)③ 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期(6、7〜11、12岁,小学)④学龄中期,即少年期(12、13〜14、 15岁,初中阶段)⑤学龄晚期,即青年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儿童发展学界普遍认为划分个体发展阶段的基本准则应该是: 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个 体发展在各个不同时期,表现在身体、生理、认知、情感、个性、文化性、社会性等方面发 展水平上的特殊矛盾或本质特点总和。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机制的结果儿童大脑神经突触的生长成倒U状特点,目前研究的结论是:新生儿神经突触的密度低于成人,但婴儿期突触的生长极快,到 4岁时突触的密度在脑的所有部位达到顶峰,并超过成 人水平的 50%;就人脑的视觉区域而言,突触的迅速增加开始于出生后的 2 个月,增长顶 峰在8〜10个月,在10岁左右下降到成人水平,这说明4岁前儿童的脑潜能开发的意义十分 重大第二节 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是利用认知神经科学手段来研究儿童认知发展问题的一门儿童发展 新兴学科第三节 儿童发展研究方法 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访谈、测量、实验,一眼就儿童 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实验,以 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交叉设计是指将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儿童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 点八、、跨文化研究设计也称交叉文化研究设计。
在儿童发展领域,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观察法是儿童发展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它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 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资料的一 种方法 问卷法与访谈法很类似,只不过是将要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答卷的方式作 测量法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发展特点 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 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化比较法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发展维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加以观 察、测量、是比较法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章 儿童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遗传与产前发育 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相似的现象 染色体:在细胞核中含有一些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线状结构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脱 氧核糖核酸组成的,其中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苯丙酮酸尿症:最典型的代谢性缺陷遗传疾病,其病因是新生个体从父母亲那儿继承了一堆 特殊的隐性基因,因而身体上缺少一种能把食物中的苯丙氨酸转化为无害副产品的酶 唐氏综合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染色体变异导致的疾病,又称先天愚型。
致畸因子:在胎儿期损害胎儿发展的环境因素统称 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药物、疾病、辐射、营养 胎教:就是通过调整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 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对胎儿进行训练和教育,以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 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第二节 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 人的神经系统是人体各器官、系统中最早发展起来的,脑是优先发展起来的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具有接受和传导冲动 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其产生感觉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 作用通过突触进行细胞间的通讯联系,可形成复杂的神经通路和网络,实现神经活动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经验和发育程序交互影响所支配,在宏观和微观 上都表现出可塑性神经可塑性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宏观脑结构的功能重组,细胞层次神经可塑性以及可 塑性的分子、基因机制脑结构的功能重组: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在发育的过程中逐渐成形,大师大脑具有重组这 些功能组织的潜力,并能在经验的塑造下改变其结构。
神经突触的倒U形变化:婴儿在出生时,突触连接数目相当于成人1 /10;孩子3岁时,突 触连接的数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到了14岁,孩子的突触连接数目和成人大致相当 第三节 儿童动作发展 发展关键期: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 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里发展都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且不可逆转,既不能超 越阶级等级,也不能颠倒顺序1. 婴儿期(1-3岁)是训练个体感知觉能力的关键期2. 幼儿期(3-6 岁)是培养个体言语能力的关键期3. 童年期(7-12 岁)是提高个体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期4. 青春期(12-16 岁)是缓解个体心里冲突的关键期 身体的发育:(一)身高体重的变化(二)骨骼肌肉的生长(三)身体各系统的发育 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从无意到有意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一)影响动作发展的生物学因素:基因的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 度、感官经验的统合(二)影响动作发展的非生物学因素:环境,文化背景等第三章 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感觉的发展 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与明适应,他们都是视觉研究的重要内容暗适应是指对低亮度环境的 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是指从低亮度环境到高亮度环境,眼睛大约1 分钟才能适应 的过程 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 物体的最小维度听力测验第二节 儿童知觉的发展 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 运动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面孔偏好:两个月大的婴儿对有图形刺激的注视时间率高于无图形,对人脸的注视率占绝对 优势,婴儿宁可看一副草拼出来的人脸图,也不愿意多看黑白椭圆形第三节 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不是一项单独孤立的心理过程,它的发展是智力整合发展的保证 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是有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即能够借助于词语而实 现第四章 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记忆的发生 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报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定向反射就是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过的倾向,是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主体产生的反应,因此 它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指标因为当刺激多次出现后,主体就不会再产生这样的变化,或是 反应下降,这种定向反应的消失或下降我们称为“习惯化” 条件发射是指主体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 再认是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过的刺激 回忆是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 延迟模仿既不是立即就出现的模仿,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的模仿第二节 儿童记忆的发展 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 意的特点组织:在记忆一些内容时,你能将信息结合成为更大的单元 精细加工: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建构记忆项目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个方面,它具体指儿童关于记 忆是什么,记忆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什么因素影响记忆的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记忆容量是指在记忆过程中,可供心理过程使用的总的心里工作空间第三节 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 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第五章 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表象是指。
